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新诗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孟未了 于 2012-4-14 22:40 编辑

记不清是那一年了,我买到一本介绍台湾诗人的书:《台湾诗人十二家》,算是又一次和新诗欢会。这十二家诗人使我对新诗又有了新的认识。新诗是穿着现代汉语服饰的新青年。她必须美。她要有健美的身姿,有轻盈的舞步,有圆润的音调;既要有俊美的容貌,又要有深厚的教养。她不能是病态的、丑陋的、媚俗的,不能喉咙沙哑、结结巴巴,更不能装腔作势。余光中先生的新诗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东方新女性。我很喜欢读他的诗:“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江南,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战场是够美的)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失踪在酒旗招展的(从松山飞三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还有那首“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这样余香满口的新诗,谁不喜欢读?所以,流沙河评论说,“那位踏着红莲翩翩而来的,从南宋姜夔婉约清丽的词里步着音韵而来的,绝不会安娜或玛丽,只能是一位中国的窈窕淑女。至于雨后荷花,蛙鼓蝉吟,细雨黄昏,更是当然的国产货”。可见,新诗必须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必须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必须具有现代汉语美的韵味,才能禁得起现代读者的咀嚼。许多人不喜欢读新诗,恐怕和它缺少现代汉语美的韵味不无关系。
现在,读诗的人越来越少,读新诗的人少而又少,大街小巷都哼流行歌曲,却没有一个人唱新诗。新诗被流行歌曲打得落花流水。这不能怪读者,要怪写诗的人。我偶尔也翻翻《诗刊》《人民文学》这些神圣的刊物,发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诗就先锋了。我不知道什么是先锋,反正是,意象古怪,诗句臃长,越来越难读。有一天,我随意翻开了1997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看到了两位诗人这样的诗。由于太长,谨摘片段。一位的是:


另一些事,如那儿山坡上的橘树
泛青的橘果,我对它们的领会程度
与之相似。目光与内心的方式有着差距
——而更加遥远的,他站立着回忆
    想念远处的冬天,经过的与将来临的
    他在记忆里把一些人的地址撕碎扔掉
    想到一切都无可挽回时,他笑起来
    ——而眼前一头牲畜打发着秋的时光
这在正常中浮动令人疑惑的东西

另一位的是:
超级市场的水泥地基打入地层十米以下
为的是不使消过毒的苹果和冰冻的牛肉
从货架上掉下来
超级市场,仍旧是大地上的一部分
在这坚固而没有细菌的地面上
长不出苹果树
在这丰富多彩的货架中间
不会有人
在转过某个弯的时候,悠然瞥见
远远的南山下,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
在低头吃草

这大概就是先锋诗吧。说老实话,这样的新诗我是不愿意读的,除非中央下红头文件。且不说意象出奇的怪,单是那长达十七八字的句子就让人受不了,而这样的长句在“先锋派”的新诗里并不少见。不错,新诗的造句是自由的,但是,自由也须有个限度,无限的长下去,中国人就需要先练气功后读新诗。当然,各种各样的新诗都发表一些也不是坏事,让读者见识见识也好。然而,现在的刊物也跟风,一刮“先锋”,刊物上全先锋了。否则,就是跟不上潮流。但好诗总是读者说了算的,并非几个评论家所能决定。
我曾在学生中作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课余是不读新诗的。对于一个有古老历史的诗国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同时,我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读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几首新诗: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首是郑愁余的《错误》,还有一首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好的新诗,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好的影响,至少会使他们意识到,用现代汉语也能写出好诗。在教读新诗的时候,我曾经对学生说过一些关于新诗的话。大意是:新诗是用现代汉语捕捉现代人的思想情感,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体验的自由诗。它要用现代汉语进行造形、造象、造韵、造律。新诗要创造节奏,创造旋律,创造形象,创造意境。总之,新诗要用现代汉语创造诗美。这需要从古诗里汲取营养。我并不是要对新诗作理论的概括,自己也绝对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想通过这些话让学生对新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学习新诗的时候有一个鉴别的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08:42 | 只看该作者
卢辉 发表于 2012-4-14 23:19
欢迎!

谢谢。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4-15 13:00 | 只看该作者
能在意流沙河《台湾诗人十二家》的并不多,肯定是诗的执著者,呵呵。当然,对南野、于坚的诗倒可以见仁见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4-15 18:30 | 只看该作者
读后很受用。这两首诗还不够先锋,断裂的效果不足。意象诗是高级的,神秘的,但仔细想想看,意象诗古诗19首就有了,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江南,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失踪在酒旗招展的乾隆皇帝的江南……”还有那首“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这就是意象诗,江南小镇田间雨中即景;思绪漂浮,就像斜斜抚在面颊的毛毛细雨,绒毛似的,挠得心里痒痒的,酸酸的、仇怨的。此种口味:大众休闲时受用,爱诗者无所谓。
---当代人的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受大众化娱乐文化、小说、视觉艺术、行为艺术、超现代绘画的艺术的影响及诺奖文学奖颁奖趋势等方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抨击现代意象诗的言论少了,读不懂的诗是好诗,这是一种时髦,现象学的两难:古典传统的传承与西方文化的汲取的高度融合,由于受千年地域文化的禁锢,真正化腐朽为力量谈何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4-16 12:37 | 只看该作者
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4-16 19:44 | 只看该作者
新诗的发展我觉得有必要贴合本土文化的特征。盲目的吸收和突进都是错误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1:04 | 只看该作者
九尾紫 发表于 2012-4-16 19:44
新诗的发展我觉得有必要贴合本土文化的特征。盲目的吸收和突进都是错误的方法

说的很对,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孟未了 于 2012-4-17 21:11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4-15 13:00
能在意流沙河《台湾诗人十二家》的并不多,肯定是诗的执著者,呵呵。当然,对南野、于坚的诗倒可以见仁见智 ...


南野、于坚是著名诗人,但他的某些诗过于晦涩,但就意象说,怪得令人费解。美感我更难体会,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的层次太低级了。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21:10 | 只看该作者
王法 发表于 2012-4-16 12:37
挺好。

一孔之见,见笑了。请多指导。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4-17 21:36 | 只看该作者
很中肯。学习!一些观点很赞同,支持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7 19: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