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心里小颤了一下,便进来看看。
能理解楼主的心情,因为楼主和我的观点差不多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可能在于我对口语诗并不排斥吧。虽无好感,但也任其葳蕤发展。楼主讲到东西方土壤的问题,我也比较赞同。
若是抛开功利写作来看,有些人是为自己而写诗,只求自己在创作时获取些许快感。有些人为他人写诗,为的是为他人带来启迪与思考。个人觉得,为自己而写作在觉悟上,并不列于次等。诗这种东西很特殊,并不是一定要反映出个什么社会现状和事实(这一点长篇文字能做得更好)。
在诗歌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充分展现诗人的意图,我们在探索中曾经寻找过很多办法,包括口语诗这类夺人眼球的方式。熟悉美国诗人爱伦坡诗歌理论的人都知道,他讲究的是瞬时性,他强调诗歌的篇幅有限,必须在这种前提下尽可能调动读者的感官,给读者的内心积留下最深的印象。
这可能也是口语诗力求达到的一种效果吧。
由于我对口语诗的模式并不了解,所以无法体会到其所为的快感与爽畅,故持一向观望态度。
其次,我认为口语诗的界定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说文字略带粗俗便是口语诗了,有的口语诗也很精巧,无论是结构、暗喻,都属于上乘。无论盲从也好,噱头也好,炒作也好,毕竟能够有一大群追随者,这并不容易。
若真是逆众而行,那些难以服众的事物,消亡则是唯一的下场,所以对口语诗歌,虽然觉得难免有些粗鄙,却并不焦躁。对于美的追求,必须向内、隐忍、隽永,这些是我所坚持的。若一方不能使另一方消亡,那便一时地并肩共存,最后,赞同声多者胜。
这一切,还有待时间来考证。
口语诗直白易懂,读起来酣畅。而传统诗歌含蓄细腻,回味无穷。
我的老师之前说过,牛饮可止渴,细水可长流。前者虽有一时之势,却比后者在流传性和耐读性上差一些。大概是这两类诗歌至死纠缠的原因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