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访杨志学:可以不做诗人 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以不做诗人 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专访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部主任杨志学

  东北网双鸭山8月29日讯(记者 杨昕宇)又是一年青山黛,秋风十里稻谷香。21日,中国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部主任杨志学受邀来到我市,踏青山绿水,探乡土民情,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百忙之中,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了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些看法。

  给青年诗人、作家营造发展空间

  记者:青年诗人、作家在成长阶段往往离不开文学载体的帮助,如上世纪80年代的舒婷、本世纪的江一郎,都是在《诗刊》的支持和培养下从崭露头角到步入辉煌。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作家应该怎么做?

  杨志学:关注青年诗人的创作,推荐新人新作,这是所有文学刊物都应该重视的。《诗刊》一直以来也都有这样的传统。但我觉得“培养”二字,有时不完全准确,“发现”二字有时也不一定合理,但大家这么说,也算是对关注青年创作的各种作法的肯定。我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能看出好稿子,还能看出好作者;一个优秀的编辑部不仅能编出一本好刊物,还应形成一个优秀的作家群。比如《诗刊》每年举办“青春诗会”、 “春天送您一首诗”等活动,这些活动就给了青年诗人、作家很大空间,那么他们的成长就可以预期了。

  文学发展需要回头看

  记者:文学创作在上世纪曾风光无限,后来逐渐衰落,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的文学创作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杨志学:文学的发展有起有伏,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认定文学会永远衰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手笔改革开放,宏伟的蓝图展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国运人心,像火山喷发,文学创作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展示了辉煌的景观。许多新观念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比方说反腐败、科学是生产力……都成为诗歌的热点,而且很多文学作品还担负起新闻、政策、民情表达等附带作用。可以说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读者的减少是文学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创作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理论与新的表现方式的探索,造成了创作与阅读的某些隔阂,一些作家在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创新的时候,忽视了读者的感受与接受。但不能说这就是“衰落”,而是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回头看一下二十多年来创作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误。

  文学作品应有创造性追求真善美

  记者:文学创作有没有标准?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

  杨志学:文学作品里面的标准,除了格式上的,还在于内容上的。古体诗词里,四言、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格律,自由体的新诗也有公认的好坏判别标准,有专门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给诗歌以标准和范例。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至于内容上,应该从是否健康上认定。一是向美、向善、向真,不黄、不俗、不消极,在这个范围内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是好作品;二是作品要有创造性。有些作品健康向上,也在艺术上完美,但如果缺乏创新,模仿或者雷同或者再造,那么谈不上好。

  文学创作趋向成熟

  记者: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得比较快,这对纸质文学有哪些冲击?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杨志学: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是有冲击的。最早的诗歌口口相传,朗朗上口,有音乐性,通俗易懂,我们称之为民歌。出现了文字后,在纸上写作的诗歌,讲究文字语言的美,除了口头表达的音乐性外,更注重文字带来的、新的艺术素质。作为纸介媒体的中国文学,应该说在美学意义上发展得比较完整。

  网络是新的载体,为文学拓展了更宽广的天地,加强了文学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自由的同时,难免不了更芜杂,更难有标准。不过我认为,相比上世纪80年代和以前的年代,文学创作现在更加合理、正常、开放、多元、成熟,整体写作水平比80年代高得多。至于有人说文学没落了,这是很极端的看法,是错误的。全民写诗的年代,其实恰恰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是最不正常的时候。现在,爱写的人在写,爱看的人在看,爱跳舞的人在跳……文艺渠道多了,文化娱乐丰富了,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成熟了,正常了。

  文学与经济相融并济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杨志学:我认为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其生产的方式必须超越个人心灵的想象和独语状态,走向生活化和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形成面向时代、介入生活、干预社会的新传统。商品经济促进了人们的观念变革,带来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市场化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作家的生活空间和创作领域,这是当代文学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社会基础。反过来文学发展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深圳青年作家吴淑平卖版权,两部长篇小说叫价100万、《红楼梦》全球销量过亿、莫言获奖之后,家乡一下子在全国闻名,广告效果不言而喻。所以说,这二者之间可以相融并济。

  可以不做诗人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记者:您对双鸭山现在文学发展如何评价?

  杨志学:看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状况,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当地作协是不是活跃,二是当地党报上有没有文学副刊版面。双鸭山做为一个小城市,近几年文学创作非常活跃,《北方文苑》定期出版;《双鸭山日报·芳草地》栏目在《双鸭山日报》上份量很重,定期刊发。这都非常难能可贵。从这两个阵地上刊发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上来看,创作整体水平比较高,比较成熟。我相信有这么好的文化创作氛围,双鸭山的文学会发展得更好,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记者:您从事文学创作多年,经验丰富,可以对双鸭山的文学作者提点建议吗?

  杨志学:建议说不上,双鸭山文坛已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氛围。我的想法是,首先要做人,对父母、孩子、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要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在认真做人的基础上,再切实地把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只有真真正正地生活的人,才可能做一个真正的文人。不要功利化,文学创作不能功利化,不要讨好政治、宣传和某些人的需要,不要为了稿费、知名度、文学奖去写作,而是要为我们的内心和精神需要写作。人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你可以不做一个诗人,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因为文学本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失去这个本能,人不过是行尸走肉。

  杨志学简介

  杨志学,笔名杨墅,曾用笔名梦阳。河南沁阳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诗批评与研究,亦从事现代诗写作。曾在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多年。现任《诗刊》编辑部主任。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诗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作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名作欣赏》、《中国图书评论》、《诗探索》、《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延河》、《星星诗刊》、《绿风诗刊》、《扬子江诗刊》等发表作品及评论多篇。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多种奖项,亦有作品和评论被《新华文摘》、《书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著有诗学专著《诗歌:研究与品鉴》、诗与论合集《心有灵犀》,主编诗集《新中国颂——中外朗诵诗精选》、《太阳要永远上升》、《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5:27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功利化,文学创作不能功利化,不要讨好政治、宣传和某些人的需要,不要为了稿费、知名度、文学奖去写作,而是要为我们的内心和精神需要写作。人有两种本能,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你可以不做一个诗人,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因为文学本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失去这个本能,人不过是行尸走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8-30 15:40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3-8-30 15:27
不要功利化,文学创作不能功利化,不要讨好政治、宣传和某些人的需要,不要为了稿费、知名度、文学奖去写作 ...

你可以不做一个诗人,但应该有一份诗意的情怀,因为文学本能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失去这个本能,人不过是行尸走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8-30 17:04 | 只看该作者
悦读{: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8-30 18: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8:22 | 只看该作者
冻雨 发表于 2013-8-30 18:00
拜读!

问好冻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18:22 | 只看该作者
西沈 发表于 2013-8-30 17:04
悦读

问好西沈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30 18:3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1:}悦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20: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