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读诗之二十四
惊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现代版
——读踏雪《那月光》有感
(诗作者:踏雪发于核桃园论坛现代诗歌栏目链接地址:http://hetaoyuan。s50-80。myveryd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172&page=1&extra=#pid240467)
看到诗题“那月光”,我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千古绝唱“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三节,共21行,勾勒出一片惊心的月光,一片乡土的月光,一片浪子断肠的月光。全诗以意境胜,以色彩的明丽胜,以悠悠的思韵胜,以行文的舒缓有致胜,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现代版。
第一句“铺满一地愁绪”,直入主题,为全文奠定了“淡淡的哀愁、缠绵、思念”的感情基调。第一节用“霜”、“雪”、“鬓”、“鲜血”等具有视觉冲击的词语,造成先声夺人之势,能在瞬间击中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之处;又用“缠绕、凝结”,“抽芽”,“揉搓”,“打磨”等一系列动感十足的词语,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让读者不但有缠绵的思念、还让人眼前顿然有惊艳而痛入骨髓的感觉。哀愁与惊艳如此和谐地统一于诗语文字,悖义与矛盾形成的不止是一层简单而强劲的张力,我还能找到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诗歌的“魔力”。这种诗之“魔力”也是让数月未写一字诗评的我禁不住手痒要写这篇阅诗的点滴体会。
第二节承接一节相思锥心而转入故乡景致的描绘。从前两句“草叶上滚动凄凉/秋虫喊着村庄、院落”,可以看出作者的抒情动机,以一幅荒野秋虫图渲染出一种幽静凄雅的乡土意境。“喊”虽说是“秋虫”之声,但无异于作者心灵的呼唤。这一个“喊”字,让思乡之情陡生。然后紧接着的“鞭梢抽打清脆的童年,圈回夕阳/煎饼的馨香,在炊烟里呢喃/门前大葱,咬一口/呛得直抹眼睛”,是童年生活的两个特写镜头,用电影蒙太奇的方法剪接在一起。回家,吃饼。承接第一节,把摹写刻骨相思的具体内容具体地展开。凄而不伤,在思念里有淡淡的愉悦,有怅惘的童年的喜悦。
第三节,用“暮色”、“小路”、“矮墙”、“柴门”、“牧童”、“小城”、“月色”、“天涯”等意象,突出秋景之萧瑟、苍凉、古朴,为牵心的小城增添一层沧桑的意境。然而,这一节却是灵动而有余味。写到“断肠人……一醉不醒”戛然而止,给人无穷想象的空间,想故乡?思佳人?结尾有力而韵味十足。
整首诗虽是抒发思乡的老题,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运词造句动感十足,作者的相思是一种流动的相思,就如满山满城的月色在作者的骨髓里游走一样,就这一点来说已是超越了古人。妙句如“暮色追着……小路”、“柴门‘吱呀’一声”、“牧童骑着月光”、“撞疼……巴掌大的小城”等可以佐证。另外,采用喻情于景、渲染气氛的方法,抒写思乡的古老主题。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马纯用白描手法,而此诗却是灵动如天外流星;所以说马诗略显思而过凄,而本诗却在思中有灵韵飞翔。
附原诗:
那月光
文/踏雪
铺满一地的愁绪
如霜、如雪,两鬓漫过
直抵我的窗,缠绕、凝结
又从我的诗行,抽芽,绽放
风在树叶上反复揉搓
那么多念想,落了,又拾起
月光被打磨成花针,体内游走
每一处相思,鲜血淋漓
草叶上滚动凄凉
秋虫喊着村庄、院落
鞭梢抽打清脆的童年,圈回夕阳
煎饼的馨香,在炊烟里呢喃
门前大葱,咬一口
呛得直抹眼睛
暮色追着一条蜿蜒小路
累了,靠在门前矮墙
柴门"吱呀"一声
牧笛骑着月光,一声声
撞疼,我巴掌大的小城
断肠人饮尽一杯杯月色,在天涯
一醉不醒
http://hetaoyuan.s50-80.myverydz ... mp;extra=#pid240467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