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杨沐子(半遮面)长诗《2011年11月14号》想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莫寒 于 2013-10-23 17:17 编辑

       长诗《2011年 11月14日》,从标题上来看,显然带有生活掠影的味道。在诗人意念中,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展现和挖掘的日子。作为读者(旁观者)而言,其实能做的事情无非是凭借一种意识本能去感知诗歌语言带来的情感效应和思想交融。在大部分时间里,读者和作者之间都是两个世界的人,唯有一个时间点(情感交汇和思想碰撞)是交织的,这个时间点是读者最快乐的时候,也是读者探知秘密的阶段。然而读者这种获取秘密的过程,并非臆断和胡思乱想,它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思想情怀的认知和理解之上。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尽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韩东提到的“诗到语言为止”,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关于诗歌语言的探讨和争议从未中断过,但无论哪种论调,都不会把“激灵”泯灭,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体以外的“激灵”,刺激着诗人内在灵魂的博弈。当今天我们再谈诗歌语言(诗歌艺术最表层)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所知觉,都知道语言并非最终目的,语言的生与死与语言自己无关,它只是联通外界与诗核的一种介质。反过来推论,一首优秀的诗歌,它的语言必将也是优美的且可以抵达的,任何不能抵达或者难以引起共振的语言都是失效的,甚至是罪恶的。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阅读者因大意或认知不够而丢掉语言与诗歌内核完美结合带来的愉悦。总的来说,好的作品的诗歌语言在感官上都是新奇的,通透的,神性的,可以感知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试着走进这首《2011年11月14日》。
    第一篇:语言沉着冷静,像一名孤独的摄影人,抓拍着一个个富有灵性的画面。“小院的门开着,光构成餐桌/与影子平行。如同秤杆/保持在静止,或匀速转动”、“有一只大鸟,穿过罗湖桥/蜻蜓忽悠忽悠地拍着手掌/以及一个哨兵在口岸:双层桥和铁路,横躺于天空/有谁还会在意我”,这两段分别描绘了“静止的生命”和“活着的生命”两个大物象。前面物象通过两组物理现象来烘托自然存在的环境(亦指现实生存环境),无论是静止还是匀速转动,它都在那里。后面物象则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更强调现实环境里的生命意义和人文意义,且与前面物象中“或匀速转动”形成逻辑上的有效嫁接。蜻蜓的动,哨兵与双层桥(铁路)的静,以及“我”的心里活动,勾勒出城市夜幕下苍凉、空茫的轮廓。
    第二篇:感官这一节,必须理解和掌握“华强北”这个词的用意。然而,客观的说,这一篇似乎削弱了我顺利抵达诗人内心世界的能量。当读到“女人在颤抖,她的膝盖像贺拉斯的波涛/又把她推向海上。在华强北大街/跳楼者十全十美了/玫瑰红被定义为周长与直径之比”时,我开始陷入僵局,也许诗人想借这种语言上的抽象来抽离一些本质,熟悉深圳的人都知道,华强北不仅是一个繁华的经济圈,更是城市高度的一个象征,人的内在心灵有时候容易被这种高度遮蔽。
    第三篇:从社会价值上来说,它是成功且深刻的。由灵柩、死亡想到城市的苍白。于逝者而言,留下来看管这个世界的灵魂们才是最为痛苦的,同时也是最为醒目的一群灵魂。这一篇最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真实、坚硬的生存状态。
    第四篇:显然是承接了第三篇的意旨,从宽度上来说,第四篇更倾向于对局部的挖掘,并未向四周发散。从头到尾都围绕着“死”展开联想,进而将“死”进一步凿深,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第五篇:“这音符,就在整个大厅/搬动桌子,挖掘煤矿”、“而灵魂分裂于迷惘的世界/种下细小的阴翳,像藤蔓”,陌生化、生动化的诗歌语言给了读者奇妙的联想空间。不难发现,这种“音符”是普通生活中的普通调子,它看起来是和谐快乐的。然而,这种和谐快乐似乎被深埋于灵魂世界。“如果等待是一个发光体/那麽,存在将被置放在何处”这一句可谓画龙点睛,把诗人最忧虑最痛苦的问题抛了出来,让读者与之共振。
    第六篇:这一篇最大的特征在于讽刺,在于扭曲。“即使胎记在面孔成长/即使被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诡异的老头、看守、监狱、阴森和迷宫/每个人似乎都在说谎,而背后/歌唱家、舞者、记者,都被卷入报纸中”,这两组展现一种内外颠倒,黑白交汇的生理、人文现象。
    第七篇:其基调有所转变,相对前面五、六两篇,它在内在意念的勃发以及语言的层次多样化方面有所提升,保持了向上的力量和趋势。在这里,诗人向读者影射了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探测意义不断持续。
    接触面面(私下里我更喜欢称她为姐姐)的作品不到两个月,接触诗歌报同样不到两个月,但在这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事实上,这种内在平衡带来的喜悦要远远超出现实中的某些荣耀和华彩。请原谅我借此机会宣泄一下个人情怀,对于诗歌这种浪漫、唯美的精神图腾,很多人都对之报以崇高的追求,尽管她生存在狭小的空间里,尽管她像时代里的稀有金属,尽管她像沙漠里的胡杨树,但总有那么一群内心明丽的人为之疯狂,为之投入毕生的精力去追逐。也许,这是一条没有答案和终点的路,但对于已经上路的我们来说,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似乎才是关键所在。
    其实,诗人不需要超越太多东西,只需超过自己的胸怀和心境。欲实现这种超越,必先把水倒掉,然后加满,像疯子一样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种行为并非行而上的模拟和演练,它必须伴随一个人的生命起起落落,并将这种思想附在心底那颗岩石上,一天天打磨,一天天脱落,直到成为无形的水。
    品鉴一首诗远比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容易的多。品鉴一首诗,若单从技术上来进入并不困难,只需按照数学公式那样把一些条条框框支架起来,然后对号入座便可获悉哪些硬了,哪些软了。对于诗歌的初级理解,这个办法颇有益处,但若要真正感知诗歌灵魂,则必须学会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作为读者,则必须放下枷锁,像个孩子一样托举着天真的下巴,把自己关在一个外人无法进入的房子里,静静聆听来自诗人的心跳声。唯有做到此,才算得上对一首诗的真正理解。
    以上涂鸦仅个人读诗感受,请各位诗友加以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1 12:0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作品的诗歌语言在感官上都是新奇的,通透的,神性的,可以感知的。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1 12:01 | 只看该作者
好的作品的诗歌语言在感官上都是新奇的,通透的,神性的,可以感知的。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1 20: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尽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韩东提到的“诗到语言为止”,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关于诗歌语言的探讨和争议从未中断过,但无论哪种论调,都不会把“激灵”泯灭,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体以外的“激灵”,刺激着诗人内在灵魂的博弈。当今天我们再谈诗歌语言(诗歌艺术最表层)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所知觉,都知道语言并非最终目的,语言的生与死与语言自己无关,它只是联通外界与诗核的一种介质。反过来推论,一首优秀的诗歌,它的语言必将也是优美的且可以抵达的,任何不能抵达或者难以引起共振的语言都是失效的,甚至是罪恶的。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阅读者因大意或认知不够而丢掉语言与诗歌内核完美结合带来的愉悦。总的来说,好的作品的诗歌语言在感官上都是新奇的,通透的,神性的,可以感知的。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0-21 21:49 | 只看该作者
品鉴一首诗远比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容易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2 18:48 | 只看该作者
是那个评青蓝格格詩作的半遮面吗?请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03: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