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秋》(之九)《夜半钟声》
文/戴永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内,月落含霜,霜叶枫桥,乌啼满天,钟鸣悠扬,江枫孤篷,渔火点点,一桥一水,一寺一城,所有的物象、声音都被一个“愁”字收藏。
夜,很深。桥,很静。月,很寒。霜,很重。
惟有一串串钟声,飘过夜空、江水、渔火,滴落在舟上与尘埃之外,禅意绵绵。
昨夜的桃花香过谁的心房?昨夜的月光滑过谁的玉指?今夜,是谁独赏枫桥霜叶,咀嚼如月心事?今夜,是谁乘舟漂泊江水,抵达空灵禅境?
血色的乡愁,深入江水,有种故乡的痛,穿过疼痛的水与辛酸的泪。
涛声依旧,乌啼依旧,钟声依旧,乡愁依旧。
枫桥红叶,每一片红叶含霜含血。寺内钟声,每一声钟声撞响故乡。
倾听红叶,倾听秋的呓语。倾听钟声,倾听秋的禅语。
渔火,照亮故乡的灯盏。钟声,敲响岁月的忆痕。那些水做的往事与月做的心事,掠过月光与江水,把乡愁泡得水灵灵晶莹莹的。乡愁,原来是甜蜜的背影。
唐朝月,秋了。唐朝江,秋了。唐朝的苏州城与寒山寺,秋了。
夜半钟声,深入历史深处,深入唐诗骨髓。钟声,敲响的乡愁,饱含着五声泪滴:一滴挂在红叶上,一滴流在江水中,一滴亮在月光里,一滴落在故乡土,一滴融在母亲心。
聆听钟声,沐浴禅境,灵魂皈依母性的天空与故乡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