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像诗带来的视觉冲击——读于坚《兵马俑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像诗带来的视觉冲击——读于坚《兵马俑博物馆》
黄土层

       新诗发展到现阶段,诗体问题一直困扰着诗人和读者,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诗坛一直不缺乏呲牙咧嘴的新老诗歌愤青,貌似在维护诗歌的纯粹性,实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保守主义。现以于坚《兵马俑博物馆》为例,告诫愤青们稍安勿躁,对于这类诗要静心欣赏更无须怒目金刚。
这首《兵马俑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中两段“忍无可忍的枯燥”文字阵容,为人赞誉也为人诟病。其中的分野在于诗观的利钝和分野。其实对这两段诗歌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静心观之,就是两个“胖子”,扫一眼即可,可当“模块”读,构成图像即可,不必逐字读,否则就会“枯燥死”。如果去掉这两个胖子,这首诗大约就成了如下样子:

    鱼贯而入的有:
  ……(其中省去161个字) 刘
  指指点点  交头接耳  摇唇鼓舌
  手机  解说词  麦克风  外国语
  旁白秦腔普通话呼风唤雨
  激扬文字  制造处巨大的喧嚣
  那些秦俑闭着嘴  目不邪视
  
  沉默着
  三万大军  没有一块舌头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省去156个字) 
      我们张口结舌

这样省去317个字,毫不影响就诗歌本身的意思,也瘦身了,貌似很好看,其实不然。这一省却,也省却了诗歌原有的浩浩荡荡的图像美。看来被人所诟病的“臃肿”部分,并不是累赘,反而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这是一首具有创见的好诗。“忍无可忍的枯燥”是必要的部分,具有摄像师眼睛和诗人豪气的双重优势,将读者带进了那个两千多年前的现场。造成强烈的在场性。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也呈现出复杂性。那一群兵马俑是一个时代的,但是去参观的游客则不具有共时性,他们“鱼贯而入”,却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他们的共同点是“喧哗与骚动”, 而“那些秦俑闭着嘴  目不邪视”。这一动一静,一古一今,一默一躁,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指指点点  交头接耳  摇唇鼓舌
  手机  解说词  麦克风  外国语
  旁白秦腔普通话呼风唤雨
  激扬文字  制造出巨大的喧嚣
这一段几乎是漫画了人群,而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人的主体性,诗人于坚一定是意犹未尽或有意彰显什么,才又一口气写出了下一段:

       沉默着
  三万大军  没有一块舌头
  ……
      我们张口结舌

     到“张口结舌”这一句,才将人群的主体价值立了起来。“我们”用喧哗鼓噪,任意评说,自以为是来参与一场文化旅游,貌似无往而不胜,而兵马俑则用唯一的武器——沉默——对抗2000多年之后的一切围观和表演。这种沉默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张口结舌”,我们才能有救,张口结舌,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是因为我们对古代人类或古代文化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之感。
就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而言,个人以为堪称完美。它有口语,但毫无口水气息;肥胖阵容貌似漫不经心,却匠心独运;历史与现实交融,盲目与独醒互证;呆板和活泼并驾,讽喻和自省齐驱。尤其图像诗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没有丝毫损害诗歌的整体美,还为诗歌的构建作出了贡献,也是诗体的一大解放。这种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多见于上世纪八九十年的台湾诗坛,其他中外诗歌文本里也不鲜见。阅读现代诗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可能的诗体形式,不要轻易否决任何形式的实验和努力,诗歌愤青与诗歌诗性格格不入。


《兵马俑博物馆》
□于坚
  
  鱼贯而入的有:
  刘强  赵兵兵  唐喜梅  张东旭
  里根  李小明  赵丽  媛媛  于坚
  路宽  吴文健  唐欣  佐佐木久春
  马克西姆•高尔基  中岛  何锐
  吴思敬  李岩  范大醇  朴美萍
  何占平  杨克  安妮  克林顿  简
  沈安  沈奇  沈明  沈一民  沈兰
  周建人  周静人  周作人  周树人
  徐志摩  杨桂珍  李贵庚  毛路明
  王礼  阿部仲麻吕  小野犬三  毛
  刘安  刘奇  刘明  刘一民  刘兰
  刘建人  刘静人  刘作人  刘树人
  刘志摩  刘桂珍  刘贵庚  刘路明
  刘礼  刘部仲麻吕  刘野犬三  刘
  指指点点  交头接耳  摇唇鼓舌
  手机  解说词  麦克风  外国语
  旁白秦腔普通话呼风唤雨
  激扬文字  制造出巨大的喧嚣
  那些秦俑闭着嘴  目不邪视
  
  
  沉默着
  三万大军  没有一块舌头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我们张口结舌



  (见2003年青海人民出版社于坚诗集《诗集与图象》)
(字数 15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4 15:59 | 只看该作者
    于坚这首诗形式上并不新鲜,我到觉得他写这首诗所得到的效果,鲜香豁色,黄兄反其道而行之,我以为抓住诗的内核,剖解也透彻,面对这一切“..........,我们张口结舌“,其实诗人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最近在网上读到于坚的一篇获奖感言,于坚《诗歌的尊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得奖感言》,我是这样在文本下留言的:”这篇文无疑代表着于坚的真正水平。慷慨激昂,理性成辞,可谓历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得奖感言最具煽动力的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4 16:07 | 只看该作者
见识了!惭愧致死!{:soso_e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3:51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11-4 15:59
于坚这首诗形式上并不新鲜,我到觉得他写这首诗所得到的效果,鲜香豁色,黄兄反其道而行之,我以为抓住 ...

图像诗并不新鲜,令人倍感新鲜的是当下一群还在混诗的人,视之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如果这种审美观还能被人鼓励,赞同,引为同道而没有丝毫的汗颜之感,诗坛实堪忧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7 17:45 | 只看该作者
这首《兵马俑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中两段“忍无可忍的枯燥”文字阵容,为人赞誉也为人诟病。其中的分野在于诗观的利钝和分野。其实对这两段诗歌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静心观之,就是两个“胖子”,扫一眼即可,可当“模块”读,构成图像即可,不必逐字读,否则就会“枯燥死”。

来学习。。问候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8 18:16 | 只看该作者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沉默者  沉默着沉默着  沉默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10 12:37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周末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4-7 11: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