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何苦“假冒”
/ G) `: u. u9 p2 P0 E7 G+ w- r4 S0 k. b——请您归队7 p, ?$ y+ v) q" v8 Y% S# P
! t0 M9 E4 L6 N- q1 s “华夏诗报”总120期刊有《谨防假冒》一文,文中例举了“假冒”旧体一例,“假冒”新诗一例。
3 q K9 g' u& f; k8 ] 其一是假冒旧体。《天安门诗抄》中之《三台令》:“总理,总理,我们离不开您,千缕哀思惊天,万语警言动地。动地,动地,化为几重霹雳。”
0 K& O1 i, G( n: H5 I& { 文中说它“……虽然标明为词,其实是完全不符合词的格律要求的一首白话诗。”
, _' b8 {, w! B' A( z 其二是假冒新诗。《刘大白新诗》中的《送斜阳》:“又把斜阳送一回,花前双泪为谁垂。旧时心事已成灰。几点早星明到眼,一痕新月细如眉。黄昏值得且徘徊。”4 F1 q6 M8 ]1 ~5 B( S. a( q
文中说它“……是一首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浣溪纱》”。( H" Y2 R Y$ j8 a C+ P1 {. L
说来也真是可悲可叹!既然用现代语写现代诗,何苦标上旧词牌,落得个“假冒”之名而让人“谨防”呢?而继承了传统诗风,又何苦冠以“新诗”的桂冠,也落得个假冒之名,亦让人“谨防”呢?然而,历史遗留给我们数千个旧词牌,被今人延用的有几个?大多数还不是成为“历史陈迹”或作了“历史垃圾”!即便是延用的几个,又与现代、现实有何干呢?那些与现代意识毫不相干的旧词牌,现代诗人们何苦去“假冒”而遭人“谨防”呢!但不知还没有被指称为“假冒”的现代“旧体”、“新体”中,又有多少是“假冒”的呢!诚然,“新诗”既然拒传统于千里之外,那些传统式的“新诗词”是不容靠边的,更何况冠以“新诗”的桂冠呢,难怪被人斥之为“假冒”而加以“谨防”了。' z% H1 |' f' ?; Y9 v
那么,称“古”不能,称“新”不行的“假冒”品,该属什么呢?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什么又预示了什么?当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呢?
% o9 J s0 p: E7 f6 k! t L 现代诗人写现代诗,用的是新声新韵,写的是新人新事,反映的是现代意识;中国人写中国诗,中国诗有中国诗的诗式诗貌,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没了传统也就没了民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也是继承诗传统的唯一科学的法则。“继承优良传统”之说,是符合这一法则的。它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肯定”不是“照搬”,“否定”不是“推翻”。“新韵”就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从而得以创新和发展。/ f2 [4 A- o. Z
我们既不“假冒”古人,也不“假冒”洋人;我们要做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做中华民族的传人!) W0 N3 i3 }" R" m, K4 n C$ `
新韵者们,请您归队!
, q3 J1 p% \) L" ^1 K 新韵游子——自度曲,回家来吧!
* C* @) r1 h1 ~% R H; P# F% v' }8 K0 Y
* _( D5 {) a* E& J9 @) e/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