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林《地缝》,南欧《如果我在这个冬天死去》
《地缝》
作者:杨林
真相是在放大之后,才引起共鸣的,
但这仅仅是感官的刺激,
万物在遥远里安静下来。
裂开,从心胸开始,
止于视听,止于被掩盖的流言,
以及不再惦念的感动。这深渊里的苍生,
如何让我心如止水?
茂密的植物沿着深壑爬行,流瀑跳下悬崖,
峭壁静默。我如蚂蚁小心翼翼,
攀岩你的幽鸣,如同潜泳自己的呼吸,
聆听孱弱的生命沉陷。
与你有相同的境遇,
无法飞翔,只在坚硬的内心凿开一条缝隙,
守着这一方美丽,将自己囚禁。
往下,往内,深入,
以天籁抵消世外的喧嚣。
地缝,指夹缝,有生活的夹缝,诗坛的夹缝,作者道出了这些夹缝都是令我们尴尬的,艰难的生存环境。并指引了一条逃出地缝之路。
“真相是在放大之后,才引起共鸣的”,这是这个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就算是真相,如果媒体没有报道,网友没有关注到的,很多问题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得到公平的处理吗?“万物在遥远里安静下来”,任何事物都是回归自然规律的,自然的规律就是不管如何喧嚣,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作者用诗歌的显微镜把真相放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诗人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哲思。
没有被放大的真相是处于“裂开的”,由我们的心生,最先触痛我们的心灵的,正因为这条裂缝,不是没有人关注我们的苦难,诗坛的困境,而是一切流言蜚语将这些苦难和困境掩盖,表面上的光辉并不是这个生活,这个诗坛真正的光芒。所以作者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同情“深渊里的苍生”。深渊正是地缝之下,生活在最底层的苦难大众和边缘诗人。毕竟作者能力有限,不能力挽狂澜,并不是真正的“心如止水”——冷漠的人。
作者通过看到的景象进行了一场意象转化。“茂密的植物”是苦难中的坚强奋斗,摆脱“深渊”——困境的人们,哪怕这条摆脱之路是一种艰难的缓慢的“爬行”。然而我们的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渺小的“蚂蚁”,除了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又无能为力。
其实一只渺小的“蚂蚁”和深渊里的植物的命运都是相同的,都是卑微的,不被关注的,无法飞翔的,只是和“爬行的植物”一样,拥有一颗坚强,不言放弃的心。于是这条地缝,在作者的笔下,由一个深渊升华成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之路。歌颂在逆境中向上的精神!
《如果我在这个冬天死去》
作者:南欧
如果我在这个冬天死去
谁会在我的坟头失忆;谁会折断手中
虚无的笔,谁会扯下天幕下的谎言
谁会折回一条河流的源头,闻鸡起舞
谁用会素白的菊花,打败记忆
修改时间的容颜
低矮的天空压迫着头顶
街道和房屋,在肥胖的阳光下变形
一块荒野的断碑是唯一的风景
不知道是风景命定了它,还是它
举起了天空。传说绵延千年
撞击着时间
其实,我在这个冬天死去
那是一万年前,我就牵着神明的衣角
流亡的人,辗转回到故乡
就像预设了千年的一次隐秘之旅
或将洗了又洗反复折叠的
灵魂,昼夜迁徙
第一节,如果在这个冬天死去, 一个假设开启了一连串反问,加强了作者的感情,如果在这个冬天死去,作者并不是怕死,而是希望死了之后一切都能按照初衷改变。这些初衷有:还有人惦记“我”,还有人为“我”折笔,还有人不再讲“谎言”等等。如果这些都不将改变,“我”的死将毫无意义。所以,还不如不死。
第二节:一连串的意象,让我们看到了“我”所处的环境多么“变形”,深受“压迫”;而“ 荒野的墓碑是最美的风景”,这墓碑正是“我”,“我”心中还仅存的对美的追求。
第三节:其实死亡是“受到神明的指引”,是自然的规律,然而“流亡的人”的死亡不是真死亡,是一种在异乡的理想死亡,正因异乡的“我”所处的环境“变形”,深受“压迫”,“我”的理想死亡,“我”才像一个游子一样,急切的想回到“故乡”。这个“故乡”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真故乡,也可以理解作者追求的至美境界。为了追求这至美的境界,“我”可以用“闻鸡起舞”,用“一千年””一万年“的时间逆流而上。
2013.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