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病中称“有信心继续写” 各界捐助已达95万
2013年11月27日 来源:成都商报 陈谋
1954年出生的梁小斌是安徽合肥人,以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闻名诗歌界,创作于1980年的这首诗,通过“我”“寻找”钥匙的过程,体现了一代青年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之路的探索与觉醒,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刮起一阵“找钥匙”旋风,至今仍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与同时期的《雪白的墙》等作品一同成为中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
日前,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当代诗人梁小斌(1954年出生)因脑梗在北京紧急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连日来,梁小斌面临的窘境成为文学圈热议焦点,也引发了一场捐款救助,包括翟永明等全国各地诗人,在网上呼吁进行募捐抢救病中的诗人。10天内,社会各界为梁小斌募集善款共计95万余元。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连线上病榻上的梁小斌,他的身体正在恢复,精神十分饱满,他说,自己一定要继续写诗,为了更好地活着。
老了还四处奔波,靠书法为生
折射当下诗人生存困境
经过数天的治疗,梁小斌病情如何?梁小斌好友刘伟向记者介绍,本月11日,梁小斌是因脑梗在北京紧急入院,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经失明。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梁小斌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按照医院说法,梁小斌入院前10天为治疗的关键期和危险期,但因发病前梁小斌已是高度近视,即使恢复效果理想,术后视力也很难恢复到以前水平。入院后的每天检查治疗费用高达数千元。
刘伟是梁小斌十几年的朋友,一直在北京陪护梁小斌,他说,现在脑梗有一点恢复,梁小斌每天输液,眼睛还是看不见,准备把他从神经内科转到眼科。近年来,梁小斌年龄大了也还是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靠书法为生,偶尔打打零工,参加各地组织的朗诵会,“他早年曾是合肥制药厂的一名工人。后来从厂子离职后就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医保、社保全都没有。到了退休的年纪,没有养老金的他连份固定的收入都没有。”这次梁小斌住院的消息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有人说是折射出了当下诗人生存的困境。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派人送了1万元慰问金
梁小斌的散文随笔作品具有思辨与哲理交融的独特风格,他共有9篇诗歌散文入选中学、大学教科书。评论家徐敬亚曾说:“在文学荒原上,中国有两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是顾城,一个就是梁小斌。”这次梁小斌住院,不仅得到了圈内诗人们的帮助,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
刘伟说,居住在成都的著名女诗人翟永明一直在关注此事,她一共捐了2万元。此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安排诗刊的副主编到医院,代表铁凝带来了一万慰问金,现场通了电话,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诗歌协会、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许辉等个人和机构纷纷致电慰问或前往医院看望。女画家马莉捐出的一幅油画,以15万元在网上拍出,该笔善款目前已打入公开捐助账户。
昨日凌晨,刘伟在微博发出一份说明书《通报并代梁小斌老师及家人感谢各界朋友援助》:“自2013年11月14日发起救助诗人梁小斌,截至2013年11月24日十天时间,社会各界为梁小斌募集善款共计95万余元。”
“以前我活着是为了写诗”
现在写诗为了更好地活着
梁小斌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言语充满感动,称“有信心继续写诗”
昨晚,记者联系到梁小斌的夫人卓女士,她正在医院陪伴丈夫,她说,梁小斌现在身体状况在好转,“他的视力有一点恢复,还需要继续治疗,他一生病把我吓住了,后来多亏了小斌的朋友,没想到引发社会反响,现在我和小斌特别感动,他现在精神很好,谈话还是断断续续,但总是重复一句,想表述说不出来,他一直非常感谢大家,想用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没有办法表述出来,现在用脑吃力。”
等到梁小斌吃完晚饭,记者再次拨打卓女士电话,梁小斌的声音从话筒传来,中气十足,但语速非常慢,他感谢记者的问候,说自己饮食趋于正常,这些日子一直处于所有人们的询问和关爱的氛围中,他很感动,他说,经过这么一次大病初愈,他用诗人独特的思维再审视了一遍这个世界,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慨, 思考良久,他郑重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一直认为,我活着,我写诗,我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写诗,现在看来,我不再是这样的目的,应该说,我们写诗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虽然眼睛还看不见,他说自己又重拾信心,“我有信心,要继续写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