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朗读者”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它与“创意剧场”、“中国诗剧场”等并称为深圳戏剧家协会近年来创建的三大文化品牌。继2012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之后,2013年第二季的“第一朗读者”于2013年8月份全新开启,总策划由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担任。第二季的“第一朗读者”活动立足于社会和精神主题,推出“时代抒情”、“女性的花朵”等十个最具代表性的专题,每月两次,共十场。受邀的外地诗人有于坚、李亚伟、李笠、姚风、孙文波、娜夜、吕贵品、黄礼孩、潇潇、安琪、潘洗尘、廖伟棠、沈浩波、阿翔等25位曾获得过国际和国内诸多重要奖项、最具时代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人以及吴思敬、韩作荣、叶延滨、李小雨、林莽、王明韵、何向阳、霍俊明、王晓华、杨庆祥、张德明、张晓红、刘波等著名批评家。
“第一朗读者”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发起,这种诗歌演绎形式,体现着希图通过新的阐释渠道来充分敞现中国新诗的丰富美学内涵、迅速提升当代优秀诗歌的群众影响力等诗学理想。“第一朗读者”吸纳了“中国诗剧场”的成功经验,利用朗诵、戏剧表演、音乐、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对新诗文本进行综合性阐发,并借助开放性的沙龙格局和大众参与的文化氛围,尽可能释放新诗的艺术潜能,立体地展现出当代诗歌的多方面美学素质。
“第一朗读者”通过调动朗诵、音乐、戏剧、舞蹈、演唱等多种艺术表达元素,成功实现了对当代诗歌的跨界演绎。这种跨界演绎在2012年的第一届期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第二届又有了新的突破,不仅各种艺术媒介的配合更为默契,而且它们对诗歌文本的诠释也更为精准和到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西川,在参加完“第一朗读者”的活动后,就曾称赞说:“我在国内外参加过很多诗歌活动,像这样具有先锋精神的综合性艺术表达现场只能深圳做到。具有戏剧经验的团体做到。”这是对“第一朗读者”所具有的“先锋精神的综合性艺术”进行的充分肯定。
对诗歌的朗诵、演唱和戏剧演绎,其实都是在对诗歌进行再度创造。广东作协副主席、诗人杨克就认为,“第一朗读者”是非常成功的原创诗歌活动,它表现出突出的“专业性”。杨克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朗读者”选取优秀的当代诗歌来加以诵读、演唱和戏剧表演,其实是对当代诗歌所作的多向度创作,这种创作,不仅将当代优秀诗歌的审美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而且对于促进当代诗歌的大众传播和经典化来说,也是极有意义的。“第一朗读者”在新诗的大众传播与作品经典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叶延滨、何向阳等诗人和评论家的充分肯定。中国作协全委、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何向阳精彩地指出:“‘第一朗读者’真正实现了诗歌与大众的深度交流,这是新文化背景下的诗教传统的创造性接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委、诗人叶延滨则高度评价了“第一朗读者”的历史价值,他认为:“这一活动对于诗歌的经典化和大众化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长久的,经验值得推广和总结,具有历史价值。它是21世纪最重大的诗歌事件之一,它必将载入中国诗歌史。”
“第一朗读者”借助朗诵、演唱和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从视觉和听觉等层面对当代诗歌加以新一轮阐发,体现出中国新诗的阅读与阐释在视听尤其是听觉层面的补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新诗习惯性地划分为“可看”的诗和“可读”的诗两种类别,并认为属于“可读”的诗一类的朗诵诗其艺术质量是不高的,而真正质量较高的诗歌可能只适合“看”而不适合“读”。殊不知,这是陷入了一种认识的误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给诗歌下过一个定义,他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声音是诗歌的“花朵”,是其中最绚烂的部分,真正优秀的诗歌,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声音层面上体现着极大的美学潜能。而有些诗歌在阅读时,“看”是一种境界,“听”是另一种境界。新诗在听觉方面的阐释,以往并非不存在,许多大型的诗歌朗诵会即是明证,不过,各种诗歌朗诵会舞台与观众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造成了演绎诗歌的声音与倾听者之间有难以消除的隔膜感。而“第一朗读者”的现场,朗诵者和听众之间直接面对,演绎诗歌的声音可以直接诉诸听众的心灵,激起听众迅即的情感反应。
参加了本年度第七场活动的诗人安琪说:“‘第一朗读者’的影响非常大,我早已知道。但是,现场仍然让我特别惊讶,我曾经想象,但是现场却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样一种心灵化的诗歌用特殊的表现样式,让我非常震惊。”与安琪同场出席活动的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西诗歌》主编、诗人黄礼孩意味深长地指出:“诗歌是一种仪式,而今天诗歌却以另一种仪式回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朗读者’现场非常有光芒,这样一个活动影响到的是更多的民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边界。”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第一朗读者”直接作用于人们心灵的艺术感召力,可谓英雄所见。我们可以举诗人王顺键为例。他参加的是本季“第一朗读者”的第4场活动,当朗诵者朗读他创作的纪念父亲的诗歌《完美的病人》时,王顺键忍不住心潮激荡,眼中的泪水奔泻而出,不得不悄悄走离现场以平息内心的激动情绪。在场的王明韵、潘洗尘、从容等诗人都目睹了这难忘的一幕。王顺键的强烈反应,体现的正是“第一朗读者”直接作用于人心的艺术感染效果。
2012年的“第一朗读者”活动主要集中于深圳大学的西北谷咖啡馆和华·艺术沙龙两个相对狭小的空间,2013年则不再局限于这两个空间,而是将活动空间扩大,在中心书城举办八场及福田区音乐主题馆举办两场,这意味着“第一朗读者”在更为开阔的意义上将诗歌推向各个阶层和群体,真正在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有效传播诗歌并使受众真正最大可能地接触诗人和视听诗歌。本季投入“第一朗读者”的演职人员明显增多。每场参与的导演、演员、诗人、朗诵者等,每次幕前幕后的市剧协会员及各类艺术家达到上百人,观众每场过千人,全年上万人次观看表演与朗诵。通过电台传播渠道,近百万人次收听。受众面的增加意味着诗歌传播范围的扩大和群众影响力的提升。10场活动要推出了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数十位;推出10位戏剧导演、近百位戏剧演员、流行音乐人及大量优秀诗歌及国内外诗人;同时推出广东本土诗人。2012年和2013年两季,“第一朗读者”共推出46首原创音乐唱诗。
2013年“第一朗读者”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诗现场”、“诗对焦”环节的增设。“诗现场”侧重的是让市民第一时间走进当下中国鲜活的诗歌现场,以“诗现场”在场体验、在场感受和在场参与的方式,用各种艺术手段全方位地打开诗歌幅面,面向公众和社会立体性地呈现诗歌现场氛围,让广大市民和各个阶层人士都能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诗对焦”则突出市民的现场参与性,让到场市民与诗人可以在现场进行直接对话,就诗歌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问答和论辩,热点交锋既起到了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也促进了观众对当代诗歌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吴思敬(右)深圳剧协主席从容(中)深圳文联秘书长谢君心(左)
第三期合影
第五期 诗歌与车站
作者:张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