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8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太像西方诗歌的汉语新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像西方诗歌的汉语新诗
——兼论文化全球化浪潮下汉语新诗自身特点的丧失

在首届贵州诗歌节“全球视野与多元语境下的汉语新诗”
研讨会上的发言
              唐  诗         
      

              
从全球视野来审视汉语新诗,我曾经撰文说汉语新诗的源头,就一般层面而言,无外乎三个源头:一是翻译进来的外国诗歌,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由这一源头发端而来的新诗创作影响特别巨大,几乎就是当代新诗的代名词;二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宋词,因为新诗是对这一巨大传统诗歌的彻底反叛,从这一源头进行借鉴和创作新诗的人数较少,无法与第一支队伍相比较;三是中国民间文化尤其是民歌,这一源头哺育了一定数量的新诗创作者,但是自朦胧诗以后,这支队伍的人数锐减,现在只有极少数人在实践。
只要站在全球视野来审视汉语新诗,就必须把我们一直向前看的眼光往后拉动。在这个向后拉动的过程中,我拨开历史的迷雾,看见了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从西方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浪潮,举着一面又一面“同化”和“占领”的旗帜,在全球范围内“攻城夺地”,排除异己,达到普天之下同一的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封闭而落后的中国开始被动或主动的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因为不如此,就连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也担心,中国人被“世界人”开除球籍,新诗的创始人之一胡适说中国百事不如人……因此,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没有准备或者说准备不充分的中国人,穿着长衫,留着长辫子,张开比较害羞的双臂,就匆匆迎接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对几千来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革命,开始了被不少时人赞美有加的新文化运动。结果在上个世纪,。中国的经济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就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中,懵懵懂懂的把自己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一夜之间进行了彻底的抛弃……这样一来,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全面西化的,评价中国文化的标准也是全面西化的,一句话中国文化的价值是基本上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进行了重建,从表面上看中国人融入了世界人、中国文化与全球先进文化靠近了。
从此,中国以现代的文学取代传统的中国文学,以西方式的新诗彻底取代传统的中国古诗,并且在诗学观念、语言表述、新诗形式方面都参照西方诗歌进行了全新改造,因此,新诗被学者称为用汉语写的西诗,与当时和当代在全球占主要形式的西方国际诗歌在面貌上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当然,人们常指的“西方”诗歌主要是指包括美国和中西欧在内的国际诗歌,这样的诗歌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虽然是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日本、印度、东北欧的诗歌也对汉语新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开汉语新诗史,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诗歌对汉语新诗的影响,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在不同的时代影响不同,汉语新诗的创作状态也不尽相同,在有的时代西方诗歌的影响大些,在有的时代影响小些,但无论如何,汉语新诗是伴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壮大起来,不知是这种学习而来的新诗是水土不服,还是本身的原因……汉语新诗尽管有不少优秀的诗篇,但是从总体上看因为长得太像西方诗歌,摒弃了诗歌规律尤其是汉语诗歌特有的规律限制,几乎是完全自由的进行着诗人们自以为是的诗意书写,曾经在有的时代赢得了国人的青睐,拥有众多的读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新诗已经出现了大家普遍认可的圈内热闹,圈外寂寞,有时圈内也寂寞的现象,而逐渐远离了国人普遍阅读的视野,不少当代新诗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新诗,只要把名字隐去,对于同一首诗作,让不同的读者来说,甚至会说出很多不同诗人的名字。当代汉语新诗在诗人们的相互模仿中,基本丧失了每个诗人应该有的个性和特色,在向西方诗歌的学习中,基本丧失了中国汉语诗歌的特色,或者说汉语新诗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曾经有研究者把翻译的西方诗歌和当代诗人创作的汉语新诗放在一块进行阅读,读者竟然无法区分谁是汉语新诗,谁是翻译进来的西方诗歌……有学者把这种完全学习西方诗歌而没超越西方诗歌,更没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汉语新诗称之为伪汉语新诗,把这样写作的诗人称之为伪汉语诗人。
汉语新诗的这种现象,直到今天,应该说还是只有极少数人清晰的看到,从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古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抛弃所带来的危害,正因为我们在上个世纪对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的彻底抛弃,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和诗歌长时间被国人弃之于不顾,大家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趋同,在被动与主动间抛弃了汉语文化和汉语诗歌的特色……至于这种抛弃是否科学?是否理性?是否符合文化和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去讨论。
今天,我只想说,从上个世纪开始,汉语新诗对自身的特色建造得十分不够,或者说有着中国DNA的汉语新诗还不是十分清晰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目前在媒体和网络上所能够读到的汉语新诗,无论怎么说都有着高鼻梁、蓝眼睛的影响!有影响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影响让我们的汉语新诗自己的形象不突出,也不清晰!
我这样说,或许很多人不会赞成,甚至会被指认为公然否认新诗的成绩!读者对于汉语新诗的远离,从来都不会受到诗人们的重视,因为这有个诗人的创作本身可能会领先于时代和读者的问题,即使读者一时不认可的诗歌,一时读不懂的诗歌,在过了如干年后读者也会给以认可和真诚的拥抱。今天的读者普遍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朦胧诗,其实并不朦胧,比起胡适、徐志摩、李金发和九叶派诗人的诗来,明朗得多了。但是,文学史和诗歌史是认真的也是固执的,从来就不会看哪些人的脸色行事,诗歌史从来就是严格的诗歌除草师,她只接纳那些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汉语新诗,接纳那些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带有中国人情感的,散发着中国天空和大地,山川和河流气息的诗歌,接纳那些能够在众多国际诗歌的面前闪耀着中国特色的诗歌,而不是与国际上流行的诗歌长得差不多,或者就是西方诗歌模样的汉语新诗,这种像西方诗歌的汉语新诗至少在中国诗坛不应该成为主体,这才是汉语新诗应该要的正常生态!
今天在中国到处新起的国学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佐证:这样的国学现象是否是对上个世纪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反叛?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代文化发出的不满?这种国学的新起,一方面证明包括传统诗歌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包括新诗在内的中国新文化还存在某种先天的缺陷,那就是还不是那么强大!按照哲学的观点来看,我个人相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现代的汉语新诗曾经有过辉煌,将来在突出中国特色后也会有新的光芒,传统的古诗曾经有过骄傲,将来在融合了新的元素后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说明了艺术的一个规律,凡是艺术都要学习先进的优秀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学习的结果是要超越学习的“老师”,而不能学习的结果与老师差不多,甚至是就像老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样的学习就是学习者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没有超越自己的老师,结果因学的太像老师,自己就永远在老师光芒的遮蔽之下,没有达到因学而生的境界,反而出现了因学而死的悲剧。
我个人认为汉语新诗必须要学习包括西方诗歌在内的有益成分,学些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益于新诗创作的成分,学习民歌等民间文学中有益于新诗创作的成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少写诗的人,都挤在学习西方诗歌这条道路上,而写出来的诗歌又太像西方诗歌,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每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不希望的结果,也是欣赏趣味千差万别的读者所不希望的结果。千万注意,中国民族精神才是中国当代新诗的核。
归结起来看,当前的汉语新诗尽管有不少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诗人在进行艰苦卓绝的诗意创造,但是从整个诗坛来看,这样的创造数量太少,以至于被淹没在庞大的普遍缺乏创造性的诗歌写作之中,如果此风不能很好的改变,汉语诗歌只能越来越陷入远离广大读者进行孤芳自赏的孤立境地,更不要说产生流芳百世走向世界的伟大诗人了!
我们知道国际诗坛上,有哥德式的庞大深刻、莎士比亚式的精妙奇异、泰戈尔式的安宁唯美、博尔赫斯式的严谨智性的诗歌写作,也有纵横排阖的惠特曼或者大气磅礴的聂鲁达、在荒原上舞动闪电的艾略特或者在墨水中痛哭的帕斯捷尔纳克、振羽凌空的佩斯或者激情燃烧的埃利蒂斯、灵魂赤裸而不妥胁的米沃什或者在梦与醒之间探索的特兰斯特罗默……以及难以计数多如繁星的国际当代的优秀诗人,他们诞生于自己的时代和国家,他们的诗歌是他们灵魂的家园,精神的圣地。他们的诗歌带着新感觉,一身清露地走上庞大的国际诗坛。带着新发现,两袖芳香地书写他们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时代。他们越过光明而更加光明,他们走过黑暗而黑暗正在溃败。他们历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魔幻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遍尝甘苦,一一回到诗的本质,打开发现,陷入沉思。他们因巨大的创造才能,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属于他们的国家属于他们的民族和时代的诗歌佳作。他们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他们不相信诗歌是灰色的,不相信诗歌是平坦的。他们认为,人的千情百感、对自由的向往、摆脱孤独的渴求,才是诗歌的崭新内容。他们打开窗子写作,目光越过身边的河流,想象穿过头顶的天空,思维越过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大利亚洲,血液里火焰呼啸,额头上霞光灿烂。他们白昼在生活中歌唱,夜晚在灵魂里思索。他们的诗歌因而显得饱满、深邃、迷人。
我们可以从国际上优秀诗人的诗中,不但看到世界宁静时的万紫千红,而且也听到了世界兴奋时从诗歌巨坛中倒出的天空、云朵、海浪、雀鸣和淙淙而下的泉水的声音,这是平和而温暖的想象在莱茵河前静静地到达,这是包罗万象的圣洁和虔诚在美洲丛林印第安人居地的默默奉献。一切的爱从文字中流出,一切的美在词语间呈现。他们的诗歌充满大爱,大爱诗歌无疆。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大国,屈原、李白、杜甫、陈子昂、苏轼、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郭小川、闻捷、贵州的李发模、唐亚平、南鸥等等等,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诗人。因为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国深厚的泥土之中,萌出中国诗歌之芽,开出中国诗歌之花,结出中国诗歌之果。
诗歌无疑是对人的灵魂的探寻和追问,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言,文学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探索就是文学的死亡。从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汉语新诗不乏优秀的诗人诗作,但整体而言,汉语新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世界各地读者对人性的理解?他们到底提供了多少唯一的激动人心的诗意阅读?从这一角度而言,汉语新诗界整体对中国和世界文坛的贡献显得十分不够。汉语诗人们太过于像西方的诗人们,诗作太过于像西方诗人们的诗作,从而彻底丧失了独特性、特殊性和地方性、民族性,是无法成功走向国际诗坛的问题所在。以“全球”眼光来看,国际诗坛的任何一种写作方式,在中国都不乏崇拜者、模仿者、追随者,但还基本没有发现超越者,更遑论比肩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真正的诗人,就越是独具旺盛的创造力。是的,读者可以模仿,可以复制,但是天生以创造性著称于世的诗人,是绝对不能复制他人和自己!因为复制对于诗人来说无异于自杀!
中国的汉语新诗写作者应该清醒地看到,五四以来学习和借鉴西方诗歌,并不是汉语新诗写作的唯一途径。诗人的全面学习和独具个性仍是艰难任务。一味提倡只学习西方诗歌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符合汉语新诗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因此,传统诗歌和民歌等对于汉语新诗的诗学的价值仍值得珍视,不宜轻易否定。现在还不是只吃一种营养就可以健康成长的时候,一味地被西方文化同化,削平文化差异,填平各种文化之间的沟壑,贬斥地方性,贬斥民族性,把本来就应该千姿百态的诗歌写作固化在一种强势写作状态下,得到的结果是丢失了自我,丧失了特色,失去了与国际诗坛竞争的个性,就失去了汉语新诗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新诗的鼻祖胡适先生曾强调做人要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而做诗应该“去其腐杇,还我神奇”。也就是说,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要能够不被同化,始终有汉语新诗的特色,要在有了特色后能够保持住汉语新诗的特色,还要与时具进的创造出汉语新诗的新特色。如此,我仿佛看见一首又一首独具特色的汉语新诗,在世界诗歌林立的辽阔土地上,永远闪耀着奇特的诗意之光!

简介:唐诗,本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博士、诗人、批评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歌导读》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奖发起人、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荣誉主席。先后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蚂蚁之光》(中英对照)、《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村庄与星斗》等十余部。主编《国际当代诗人诗选》等十余部诗歌选集。诗作译成十余种文字,入选大学教材。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等举办唐诗诗歌作品研讨会。参加《诗刊》23届青春诗会。获重庆文学奖,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诗刊》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等,被授予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诗人,国际最佳诗人称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97e440102es0t.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2-17 19:03 | 只看该作者
给微博荐读。

【中国诗歌流派网新浪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zgsglp,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17 20:3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24 13:01 | 只看该作者
不少当代新诗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新诗,只要把名字隐去,对于同一首诗作,让不同的读者来说,甚至会说出很多不同诗人的名字。当代汉语新诗在诗人们的相互模仿中,基本丧失了每个诗人应该有的个性和特色,在向西方诗歌的学习中,基本丧失了中国汉语诗歌的特色,或者说汉语新诗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唐诗的发言,我是在现场的。就这段话当时就有人立即表示反对。说在唐朝,你把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人的名字去掉,也是认不出作者的。这就要求太高了。以此说明现代诗歌的不济,事例是不恰当的。对此质疑,我也表示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19:18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层 发表于 2013-12-24 13:01
不少当代新诗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新诗,只要把名字隐去,对于同一首诗作,让不同的读者来说,甚至会说出很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说出了新诗的问题,但根本的问题不是人们写出了不好的诗,而是这种不好的诗可以发表可以获得名誉利益,而写得好的诗却难得到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23 14:34 | 只看该作者
诗坛泰斗艾青说:“我同意鲁迅的主张……。”并明确而严厉地指出:“……那种诗(没有中国情调的无韵诗),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因为它们没有中国诗的气味(韵味)。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18 20:4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收藏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6-8 00:19 | 只看该作者
汉语新诗,接纳那些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带有中国人情感的,散发着中国天空和大地,山川和河流气息的诗歌,接纳那些能够在众多国际诗歌的面前闪耀着中国特色的诗歌,而不是与国际上流行的诗歌长得差不多,或者就是西方诗歌模样的汉语新诗,这种像西方诗歌的汉语新诗至少在中国诗坛不应该成为主体,这才是汉语新诗应该要的正常生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0: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