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骆一禾与《十月的诗》(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骆一禾与《十月的诗》(图)

2013-12-28    来源:北京晚报   


图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蓝星丛书”《骆一禾的诗》图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蓝星丛书”《骆一禾的诗》

  在《十月》35年的发展历程中,骆一禾的名字是和一个诗歌栏目相联系的。《十月的诗》从1986年4月开始筹办,1987年推出第一期,到1989年因骆一禾去世而终结,正式出刊不足三年,却对呈现和塑造1980年代实验诗歌的面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栏目先后推出了西川、刘扬、于坚、海子、朱春雨、吕德安、马丽华、昌耀、公刘、舒洁、黄灿然、王坤红、钱叶用、阎月君、雪迪、曲有源、万夏、莫非、邹静之等诗人的作品。不仅为当时的年轻诗人提供了一个才华绽现的出口,也写下了中国诗坛两位天才诗人—骆一禾与海子的另一段友谊佳话。
  坦诚而且平等地与作者探讨诗艺,剖析作品,论其所长,议其不足,对长处大力揄扬以望其发挥,对缺点和盘托出以求匡正之效,显示了骆一禾对中国诗歌的殷殷期待和对诗人朋友兄长般的关切。因为骆一禾始终站在诗歌为公的立场上,所以能对朋友“直话直说”(骆一禾致伊甸信中语),以心相见。
  《十月的诗》最引人注目的成绩是对昌耀和海子两位现今已得到公认的大诗人的推出。如果说对昌耀作为一个大诗人的认知的推动,同时还有《人民文学》等刊物的合力,对海子的推出几乎就是骆一禾和《十月》一家之力了。在总共十七期的《十月的诗》中,海子作品独占三期:1987年4期第一次推出海子《农耕之眼》十二首,1989年1、2期分两次刊出海子诗剧《太阳》。虽然这些作品只是海子全部创作的一小部分,但却把海子诗歌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给了读者。《农耕之眼》十二首短诗,几乎篇篇精粹,诗剧《太阳》则可以视为海子长诗的典范之作,其情感强度既为当代诗歌难以逾越的巅峰,其音乐性则呈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空前的歌剧般的华美。在海子生前发表作品不多的情况下,他在1980年代诗坛的声誉就主要建立在这些作品上。
  据张玞说,海子去世以后,骆一禾在日记中以这样的记载表达了他的悲痛:“上帝啊,你杀死了我的儿子!”我觉得这一记载不仅是骆一禾和海子之间基于诗歌事业的私人感情的证明,同时也是对他们之间诗歌关系的一种揭示。海子去世以后,其诗歌声誉不断上升,骆一禾则基本上被视为海子诗歌的倾听者和阐释者。骆一禾无疑是海子诗歌卓越的倾听者和最好的阐释者,但骆一禾对于海子的意义远不止此—对于海子的诗歌天才,他还是一个最善意、最耐心的引导者和塑造者。海子的诗歌抱负、诗歌愿景在某一程度上是骆一禾赋予的。在海子和骆一禾的关系中,是耳朵把嗓子卷入了它期待的音乐风暴中。因为倾听是在未有歌声之前的发愿,而嗓子正是为了实现倾听的愿望而开始忘情歌唱的。
1980年代是一个诗歌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多年之后,我们回想起那个时代仍然会有某种心情的激荡,但也会感到某种惘然——人与事,俱往矣。那个时代涌现的一些杰出人物已成古人,而余下的人物也历尽变幻,不复旧时了。在那个时代涌现的众多优秀诗界人物中,如果要选一个代表,我愿意提出骆一禾。我的理由是,骆一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不可替代的诗歌批评家——他对于新诗的思考具有纵览全局、“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的高度和随这高度而来的透彻,而且是一位具有学者眼力、诗人情怀和强烈使命感的优秀诗歌编辑。深一步说,作为人的骆一禾最能代表1980年代所达到的人性高度。这一高度使他得以置身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这样一些人物之列。在中国,这类人物比天才更稀缺。
  骆一禾作为优秀的诗歌编辑所为和所成的,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例,以后大概也很难找到。如所周知,其所为和所成浓缩于《十月的诗》这一诗歌栏目。1980年代初是朦胧诗从地下跃出地面的时间,但也是它走向衰落的开始。到1984年、1985年,朦胧诗已是强弩之末,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开场锣鼓已经敲响。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的“现代诗大展”一下子把实验诗歌的潜力释放了出来,中国诗坛一时间热闹非凡。相比之下,实验诗歌的发表渠道却非常狭窄。当时的主流刊物还以发表老诗人、老写法的粉饰颂美之作为主,朦胧诗作为点缀刚刚在主流刊物上打开口子,而愿意接受新进实验诗人的刊物更是少之又少。
  骆一禾着力打造《十月的诗》这一栏目,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想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年轻诗人群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出口。这个栏目从1986年4月开始筹办,1987年推出第一期,到1989年因骆一禾去世而终结,正式出刊不足三年,却对呈现和塑造1980年代实验诗歌的面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栏目先后推出了西川、刘扬、于坚、海子、朱春雨、吕德安、马丽华、昌耀、公刘、舒洁、黄然、王坤红、钱叶用、阎月君、雪迪、曲有源、万夏、莫非、邹静之等诗人的作品。这个名单中的多数诗人后来成为了1990年代以后诗坛的主力。虽然此名单没有也不可能包括当时已经冒头的所有优秀诗人,也并非每个进入名单的诗人都当得起优秀的称号,但在当时诗界大环境下,能够在不到三年时间内推出这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已非寻常——不难想象其间需要克服的众多内外困难。这只要对比一下当时主流刊物上诗歌发表的情况,包括《十月》本身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事实上,在推出优秀诗人和诗作上,能够和《十月》相提并论的,整个1980年代大概只有广州的《花城》一家。这两家刊物,一南一北,呈犄角声援之势,为推动1980年代实验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最切实的贡献。
  现在回头去看,《十月的诗》至少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把道路多留给青年人”的意识,出现在栏目中的面孔多是诗坛所陌生的。二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一点骆一禾在栏目导言中曾多次标示,所以《十月的诗》推出的基本上都是美学上和意识上的标新之作。三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而具有包容性。骆一禾心中存着一个诗歌共时体的信念,古今诗歌共存于当代诗人和读者当下的意识中,因此在骆一禾看来,诗是一个大于诗人的概念。立足于此,骆一禾乃把刊物、栏目视为推动中国诗歌发展的公器。所以,主张各异、风格不同、地域各别的诗人都能在《十月》得到展示的机会。四是集中推出的方式。《十月的诗》每期只发一个或两个诗人的作品,从而能集中有效地把一个新诗人的面貌呈现给诗坛。正是这些特点使《十月的诗》成为不可替代的。
  骆一禾为办《十月的诗》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显然,他是把编辑这个栏目当作为诗歌工作的一个方式。对栏目的美学倾向、取稿原则以致编排方式,骆一禾都有通盘考虑。每一期的编辑导言,或倡明原则,标举方向,或提示矿源,揭橥动力,或点评诗作,勾勒诗艺,而无不言简意丰,力透纸背,非此人不能办。1987年1期的首篇导言无疑是栏目的总纲,而同时也就成为了“中国当代诗坛最简明的、也最富于雄心的纲领”。骆一禾对栏目倾注的心血还体现在他给诸多作者的长篇信函中。我们现在能看到骆一禾在此期间给昌耀、潞潞、袁安、万夏、伊甸、刘频等诗人为编辑事务而写的长信,而更多的信还未布示人间。刘频是远在广西的一个普通投稿者,骆一禾不但给他写了三千多字的长信,在所投稿件不符栏目要求的情况下,还热心为之另寻发表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8 15:32 | 只看该作者
钱叶用————当年很有影响,安徽师大毕业的,后到安徽画报工作,不知现在如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28 16:32 | 只看该作者
一段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20:53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3-12-28 15:32
钱叶用————当年很有影响,安徽师大毕业的,后到安徽画报工作,不知现在如何了。

应该还在写吧。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20:5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望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28 20:5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21:09 | 只看该作者
望秦 发表于 2013-12-28 20:58
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08: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