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吉尔伯特(Jack Gilbert),1925年生于匹兹堡,十岁丧父,开始谋生,高中辍学,挣钱养家;阴差阳错被录取到匹兹堡大学,开始写诗。1947年毕业后开始浪迹天涯。1962年,吉尔伯特的处女诗集《危险观察》(Views of Jeopardy)出版,转年获耶鲁青年诗人奖,并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其间隐居二十年。1982年,第二本诗集《独石》( Monolithos )出版,获美国诗歌评论奖,普利策奖提名并进入了终评名单。同年,11年的婚姻之后,美智子病逝。吉尔伯特两年后出版了献给她的一本纪念册《美智子我爱》(Kochan),收入九首诗作。第三本诗集《大火》于1994年出版,主要是关于爱,不妨说是对爱的怀念和追忆。《大火》备受好评,获雷曼文学奖。2005年,他的第四本诗集《拒绝天堂》(Refusing Heaven)出版,获全国图书批评奖。2006年在英国出版了《越界:诗选》,和另一本小册子《艰难的天堂:匹兹堡诗章》,2009年出版一部诗集《特别之舞》,2012年11月逝世。
另一种完美
杰克•吉尔伯特|柳向阳 译
这儿一无所有。岩石和焦土。
一切都被强光摧毁。
只有石头和小地块的
顽强的大麦和扁豆。没有破裂的东西
需要修补。没有东西
被扔掉或丢弃。如果你想要一张桌子,
你就付钱让人做。如果您发现
两英尺带刺的铁丝,你就带回家。
您会需要的。农民们并不笑。
他们去镇上笑,或到节日的时候。
一种天堂。一切本然。
大海是水。石头就是石块。
太阳上升又下落。一种成功
不落痕迹。
笃视角:杰克•吉尔伯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大诗人。这首诗出自他的第四本诗集《拒绝天堂》是由柳向阳翻译的,对于译者的好坏我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他将这一首优秀的诗,转译给了我们,呈现给我们的是最完美的作品。诗人眼中的另一种完美,其实和圆满有着很大关联,而又不是那么的明显或者牵强附会。全诗最后结尾的时候留下了“一种成功/不落痕迹”这一段完美真的很简单,就是太阳的升和落,过程最重要,一切归于“本然”。开篇时诗人写道“这儿一无所有”作了基调性的铺陈,让我们先清除自己内心世界的芜杂,干干净净的往下读。接下来的意象“岩石、焦土”被“阳光”摧毁,这里的境况,有点糟糕,沉落谷底,才有了后来的希望。从最悲观的状况入手,继续展开“只有石头和小地块的/顽强的大麦和扁豆/没有破裂的东西需要修补/没有东西被扔掉或者丢弃”全诗走到这儿,诗人选择了“大麦、扁豆”这种生存必需品作为唯一存在的顽强的东西。什么都没了,就没有必要再去修补了,除了大麦和扁豆其他一无所有,又怎么能丢弃呢?看似跳跃性的意象、思维组合,却被串联的诗意重新拉回想象的空间,而且很完整。诗人在这里的用笔,绝了。“如果你想要一张桌子/你就付钱让人做/如果您发现两英尺带刺的铁丝/你就带回家/您会需要的/农民们并不笑/他们去镇上笑/或到节日的时候。”必须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才能读懂吉尔伯特,零碎与散乱,在语言的承续下忽明忽暗,我们真切的进入了诗人的思维术中,这才是吉尔伯特的逻辑,这才是诗人的世界。需要的就去做,还有些需要的东西你都可以带回去,当面没有人笑,去了镇上笑,这着实是个人间社会,总是会被人笑的,只是当做一种节日的调剂品而已。相较于前半段,诗人出现了转折,开始从“荒芜”走进了“人的视野”,这和诗人的心境应该有很大关系,关于他的一些情况可以参照阅读《拒绝天堂》的序言。从无到有,也是一种完美,“天堂”和“本然”,意有所指,反向度的思维,让我们步入了“完美”,在这个“完美”中“大海是水/石头就是石块/太阳上升又下落。”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再归于平静,至于一个“物”它叫做什么名字,那只是一个符号或者代号,并没有真实的意旨,当完美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一切又都回到了开始的“这儿一无所有”,我想诗人的用意大概在这里,有一种参透人生的感觉,巨大的孤独和隐居的生活,给了他足够的人生体验,透彻的人生观最终会走向完美的。
2014年1月11日,0点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