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鄙陋之辈,不能作何深论,浅谈一二而已。
以白话诗而言,除了上中学时在课本上学到的几首之外,就只看过一本《普希金诗选》,一本郭若沫的《女神》。
统而论之,有人说中国诗坛是“死水”,有人认为是万马齐喑究可哀,还有人认为是铁树银花不夜天,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上两派君子之争,我都不站边,对于当今中国诗坛,我欣赏的是千百万辈对创作诗歌的热情。
在诗歌论坛上或其他网站上,无论看所谓的诗人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诗作,普遍感受到的是读不懂,怎么也读不出他们到底想在诗作里表达什么,也许人家只是写给知音人看的吧。
我无法摆脱对“文以载道”这观念的禁锢,窃以为,在今天来讲,这“道”,不单单是指“儒道”,而是指维护和传承民族核心价值的“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该承载这种“道”。
高尚的文学作品是奋力摆脱滑向娱乐主义的,它应该肩负引领整个民族向上,增强民族精神的重任。所以就具体的“行为”来说,包括诗歌在内的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积极与妨碍民族进步、有损民族精神、荣誉、骄傲的一切不良时俗做斗争,击败他们,维护甚至重塑民族荣誉与尊严。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不放弃思想性,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艺术性则是文学作品或华美,或朴质的得体合宜的外衣。
很多有识者都清楚,中国当下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不光是缺乏思想性,更严重的是思想混乱,表达的价值观有问题,很大一部人都在挣扎,既希望植入西方先进文化,又不希望丧失掉民族性。窃以为,这一部分可敬的挣扎者,他们虽然渴望重塑民族精神,其中的大部分人却并没有真真正正的走进中国两千年文化的深层去沉思——这与他们所成长的年代环境有决定性关系。令人不满的是,这一群为我们所冀望的挣扎者,还不能形成比较统一的声音,所以也就未能形成较大的影响——推动时俗尽快进入变革的影响。
只有首先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弄懂什么才是民族精神,才能真正汲取万国优秀文化丰富自我,强盛、繁荣自我,否则必然是要迷茫并渐生出悲观乃至绝望的。
我另外的一个感受是,在这个全民戏谑汉语的时代里,很多诗歌作者也受熏染,根本不再尊重一些汉语字词的传统意思,像初次操刀的屠夫一样,肆意挥刀解割,逞其一快!
起码,写诗的人要让懂些文化的人读得懂你在写什么,想表达什么,这样才能有共鸣的出现,而共鸣的合奏,才是影响力的形成,我们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益人益世吗?难道只为当当票友,博几个令人耻笑的名头?我们还是想想吧,生着,能献出什么,死了,能留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