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时报记者访问寒烟: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济南时报记者访问寒烟: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


     □本报记者韩双娇

  寒烟,齐鲁文学奖得主,著名济南女诗人。生于1969年的寒烟,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国内,她曾在美国的《WorldLiteratureToday》(《当代世界文学》)发表过诗作,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目前她著有诗集《截面与回声》、《月亮向西》。寒烟的诗友称她是将诗歌作为信仰的人,而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则认为,寒烟的诗歌价值,目前被中国当代文坛重视得还不够。记者专访寒烟,作为一个在商品时代写诗的人,她依旧认为坚守文学的精神价值是重要的,诗人应该是为世界喊疼的人。

  谈诗与社会:诗歌来源于人,也作用于人

  记者:您的诗歌中常有疼痛的意象,为什么?

  寒烟:我曾说“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因为诗人有比别人更敏感的神经,以至于这神经接近制作报警装置的材料———有的诗人就是向未来、向后世发出信号的人,也是对自己的羞愧与耻辱说“不”的人。一个诗人,无论你和你的文本,外在的特征是什么,比如是激越,你的内在也只能是内敛与责己的。所以除了敏感的神经之外,我疼痛的主要来源或说深层的来源就是对自己的反省。这是无法逃离的目光,是反复的追问和审判。小至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大至焚烧先知布鲁诺时,鲜花广场上的那些看客,以及在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那些为了“求生”而不得不与他合作的知识分子……人类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耻辱,不是当权者与人民“互动”的结果?而“我”就是人民的一员。我不知道我在“那时”抑或“现在”、“将来”是否能保持足够的清醒,或许写诗就是一场从自我开始的灵魂清算吧,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布罗茨基说过:“拯救世界或许已为时过晚,拯救个人却始终存在着机会。”
  记者:在目前的社会状态里,诗歌还有什么用处?从世俗的角度问,社会真的需要诗歌吗?
  寒烟:在这方面,我思考得不多,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个体,最重要的是创作。但既然问题提出来了……让我想想。
  这么说吧,我觉得,诗歌与社会的关系历来就不是静止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诗歌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从产生到作用,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所不同的只是,在有的历史阶段,诗歌既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生命,又同时作用于社会事件;但在有的历史阶段,诗歌更多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生命。我觉得,就当前来看,诗歌与社会的关系,就暂时处于后者。而诗歌来源于人,是人创作的,同时,也作用于人。人们有时喜欢从物质实用的角度来谈论诗歌有没有“用”,来谈论诗歌的“弱势”,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比较和判断的前提是有问题的,不同的事物,性质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谈诗歌复兴:有批判力的诗歌仍然有待复苏


  记者:最近两年各地的诗歌活动渐渐增多了,挺热闹的,诗歌好像正在复苏,你的看法如何?
  寒烟:这当然是好事情啦。因为事情总得一步一步地做,总有一个过程嘛,总是从缺陷多多到相对正常的。也正是这样的过程,更需要人们对它有所期望,有所批评,有所促进。期望、批评、促进本身,也是过程的一部分。但在我看来,虽然名目繁多的诗歌活动和奖项,使诗歌显得又好像“热”了一些,“好像正在复苏”,但就诗歌精神而言,所欠缺的东西,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那些有所批判,有力度、有高贵感的,重于探索,背负使命,铭刻疼痛,愤怒于穷困与不公、不义的诗作,好像被“复苏”大大忽略了。
  记者:那你觉得当下诗歌的归来,还是不充分的?
  寒烟:可以这样说吧。我想最缺乏的恐怕还是一种让人“震惊”的东西吧。缺乏那种以高超的艺术形式将深度的人性展示给世人,发人深省并留诸于后世的作品,比如,像杜甫“三吏”、“三别”那样的经典。这需要诗人用生命去养育,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你所身处的时代是否给你大的际遇,是否选择你来承受它最沉重的部分。“殉道者”首先意味着某种“被选中”的资格。

  谈诗歌创作: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最深

  记者:你能谈谈创作上受哪国文学影响比较大吗?
  寒烟:应该说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比较深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茨维塔耶娃到布罗茨基,从《复活的圣火》、《日瓦戈医生》到《古拉格群岛》等一批俄罗斯“开禁”文学的书籍,与这些俄罗斯白银时代优秀灵魂的相遇,是我生命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他们对我的生命、灵魂、精神有触痛、震颤、启迪作用。越是重读、深入他们,就越发现他们的博大深邃,只能终其一生,去无限接近他们。也只有这样,才有“承接”的可能。
  记者:最优秀的诗人总是有优秀的哲学作为支撑的。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往往沉重而富于哲学意味。对你来说,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影响?
  寒烟:是的。在接触到俄罗斯文学的同时,我还陆续读到了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罗扎诺夫等人的著作,弥漫在他们文字里的那种广袤、寒冽的气息,曾让我久久沉浸;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人的“阴郁、绝望”;2003年—2005年,我集中读了汉娜·阿伦特、哈维尔的著作,他们关于“极权主义”的深邃洞察和揭示,加深拓宽了我思考社会、追问现实的视角;另外,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梦想的诗学》、《空间的诗学》等巨作以及齐奥朗的《解体概要》一书(包括我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他所有的零散的文章、片段)也曾在我饥渴的中途,像幽深的泉源一样,给予我源源不息的启发和滋养……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30925/119218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9 09:01 | 只看该作者
寒烟: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
那些有所批判,有力度、有高贵感的,重于探索,背负使命,铭刻疼痛,愤怒于穷困与不公、不义的诗作,好像被“复苏”大大忽略了。
  你所身处的时代是否给你大的际遇,是否选择你来承受它最沉重的部分。“殉道者”首先意味着某种“被选中”的资格。


----------全篇与韩总的观点一致,学习了.谢谢转来.新春愉快.{:soso_e163:}{: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9 10:47 | 只看该作者
梁树春 发表于 2014-1-29 09:01
寒烟:诗人是为世界喊疼的人
那些有所批判,有力度、有高贵感的,重于探索,背负使命,铭刻疼痛,愤怒于穷 ...

时代前进一点点,都要付出巨大的疼痛.但,很少有诗人关注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9 11:36 | 只看该作者
诗歌与社会的关系,就暂时处于后者。而诗歌来源于人,是人创作的,同时,也作用于人。人们有时喜欢从物质实用的角度来谈论诗歌有没有“用”,来谈论诗歌的“弱势”,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比较和判断的前提是有问题的,不同的事物,性质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9 12:38 | 只看该作者
木斧 发表于 2014-1-29 10:47
时代前进一点点,都要付出巨大的疼痛.但,很少有诗人关注现实.

对现实有微词的诗主流媒体是不会给刊登的,只有民刊登些曲和隐的.太直了这个民刊就会被取缔了.春节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9 12:52 | 只看该作者
梁树春 发表于 2014-1-29 12:38
对现实有微词的诗主流媒体是不会给刊登的,只有民刊登些曲和隐的.太直了这个民刊就会被取缔了.春节愉快.:h ...

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2-8 13:36 | 只看该作者
跟个人的遭遇有关吧。世界更需要温柔抚摸。有什么好疼的,幸福的生活。写美好的情感,让人向善。《恶之花》是病!女诗人在这点上欠缺,有时我们在诗歌中看不到她们的性别她们的美,倒是看到了相反——没人喜欢愤世嫉俗的牢骚。曹雪芹是贫病而死,但他构筑了富丽与盛宴,给人以向往,所以不朽。我们应该学习他,而不是病歪歪的一切。不要把个人过多地带到诗里,你面对的人95%都是“不疼”的人。寒烟在这点上还不够,得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2-8 14:04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有机会给全国的诗人“阅卷”,发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读诗!任读不入流的网络小说。主要原因是:看不到东西——除了一堆方块字,跟砖块似的垛起来,没有呼吸、温度,垛再高没用,说不定还是危楼。够再远也无用,够到大洋彼岸又如何,外国不缺诗。还不如小说有些热乎气。为此我给诗歌加了些“看点”,没想到一本诗集在网上就点疯了——这说明读者是爱诗的!不知诗人爱没爱读者。即便社会不尽如人意,但也得写美好的!大家需要安慰,不是引导低落。诗人无美好,世界病了就没了药........诗歌就是宗教,它的作用是感化、引领....不是批评书,作为诗人,我一看见“批判”就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2-8 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许晓宇 于 2014-2-9 18:39 编辑

另外,混淆性别写作是诗歌的一大悲哀,多少年再出个林妹妹——林徽因啊。不能搞性别歧视,但诗坛不能烧“二红砖”,半男不女,半女不男在当下诗坛风行。大家知道“男人女相”“女人男相”可都不是好现象——都克人!克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6 05: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