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观点】袭承传统,“复骨”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清流·鑫诗流】官方微信平台携手“诗歌在告白”群成员共同策划一场关于诗歌风向的讨论,究竟是坚守“诗歌传统美”?还是追求新奇体验”口语风?我们邀请到了 暮然、清流、千利迷丑、章晓林、清柳、侯张宁等活跃在诗歌圈的青年诗人们撰写文章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与诗观;同时邀请到节奏惯性、雕刻寂寞、黄佳丽、舒一薇、贺老师、杨钧祺等圈内外友人参与了这场关于诗歌的讨论。今天,我们对这场讨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精选为【中国诗坛风向标】专题内容进行了微信推送,并期望各位朋友能继续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也可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参与“诗歌在告白”群组的讨论,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下面,小编附上部分参与讨论的友人观点:

黄佳丽:

可以追求新奇,因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过于极端,会很容易脱离生活,失去实际意义。


夹竹桃:

别致的立意加上文字使用上的推敲,应该更具韵味。


舒一薇:

只要是极端,都应该拒绝。人做得太绝,也就不配做人了。别人只是说你几句,你有必要杀人放火吗?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
新诗可以追求新奇,但不要极端!喜欢看诗,并且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爱好者,最初是觉得诗很简洁,虽是短短的一些文字,却打动了我的心,征服了也治愈了。如今,还是不忘初心。
写诗,就如同做人,该如何做,你懂得!


贺老师:

"真正的诗歌,就是贴近生活,就是生命内心身处的表达,给读者以温暖、以感动,而非其他。也许我们现在写的诗歌是很幼稚,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


南京青年诗人 雕刻寂寞

真正的诗歌,是让读者有共鸣的回味之作,是“雅”与“情”的完美结合,而并非天马行空无由发挥之作。若思想深刻而言语表达欠缺,给人云里雾里之感,也就是让读者看不懂,或是原诗的见解本身就片面不明晰,这类作品都不可称为佳作。以我之见,古代诗词也好,现代诗歌也罢,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诗歌佳作。而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是诗者内心思想的迸发,同时也是读者心灵的寄托。


陕西青年诗人 杨钧祺

写诗要从古人那学习,先专再博再专,以这样的方式去学习,懂得了诗歌,能用诗歌表达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善美,而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正如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我们懂得了真善美再去追求创新,一些青年朋友尚不知真善美为何物,就以随意创新滔滔了。因此,我们诗者要朴实一点,谦虚一点,努力的再学习,创新我们自然会懂的!


陕西文友 节奏惯性

诗,从时候王洛宾的<鹅鹅鹅>到后来李白的<行路难>,可到底在我们心中什么是一首好诗,在你绝望之时让你看到希望,让你在骄傲自满是知道谦卑,想一个良师益友,更像是一个知己,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最温暖的关怀






                                                             【诗观点·暮然】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短诗评)


                                                                                                      
                                                                                                       文/暮然

        暮然,89年生人,从2010年从事诗歌创作以来,以清新诗风开端,小范围赢得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偏向凝重,后又以边走边唱的吟游风格写作至今。2013年以后尝试向各类大小杂志报刊投稿,并开始在中国诗歌流派网,中国诗歌学会等网站发表诗歌。从收获的响应来看,诗坛对追求新奇张扬的诗歌普遍倚重,但也仍存在一些势力较弱的团体坚持传统的诗意表达。我则游离在两种诗风之间,追求诗随心变,贴合内心实质的写作,不浮夸不异味。真正的诗歌必须出自诗人内心,抵达读者内心柔软处。新奇怪诞的诗歌大行其道,让整个诗歌氛围显得不够隆重,大众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文章,难道是粗浅的追求视觉的猎艳吗?如果这样诗歌也显得不那么神圣,观望目前诗坛,让我们觉得写诗到底是玩诗的意味更重?给人狭隘,给人短促?这绝不是诗歌写作的本意。
        那么我们浅谈诗歌追求新奇的好坏。毫无疑问,诗歌需要创新,如果千篇一律,那么写作个体的生命也将停滞。新奇意味着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语言向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全新的阅读体验。排除一些怪诞的、下半身的所谓新奇不说,这样的作品确实给予我们一定的享受。但我们要追究的是,诗歌仅仅达到“体验”这一步了,我们读诗为的就是体会那一下的冲击吗?诗歌棱角尖锐,确实醒目,但我们把诗语言的美感(或以为传统的美感,大众审美的美感)放在哪个位置了?再进一步,诗歌给灵魂的镜鉴与浸淫与升华,让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层面。这个内心层面,也绝非一个冲击那么简单,而是读者通过作品,真正感到自己的曾经,内心深处被挖掘和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两个月前成立了“诗歌在告白”在流派网的小组,我们是一群还稚嫩的8090后,从最开始主张自由表达和互为听众开始,慢慢积累自己的诗观。目前我们觉得必要的是,诗歌对传统诗意,或者说诗歌的“正念”上,有自己的坚持。坚持贴合生命的表达,给读者带来温暖而非其他。虽然目前包括我自己,我们的诗歌犹如冰山一角,甚至没有几个读者。但我们致力于让彼此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坚守,并不惧被时代洪流淘汰仍然垂死挣扎的那一部分。我们表达真实的自己,相信个人只要在社会之中不妥协,不自弃,那么个人也就是世界的。




                                                              【诗观点·清流】中国新诗破而未立,根在何方?
                              
                                                                                                     文/清流

       近日在和好友青年诗人暮然聊到了当今中国诗坛的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对于新奇张扬的诗歌普遍倚重,反而对传统诗风越来越轻视,我认为,这是一种病,该治!
       对于标新立异的诗歌追求,在当前文学圈子内愈演愈烈,我常常听到一些作家朋友谈到,只有追求新意,在观察中出现一些奇思,才是出路。然而,对于语言美的追求,就显得相当次要了。于是,渐渐地,口语诗歌成了当今诗坛的主流。
        不过,我却发现了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文学圈字以外的朋友们,他们更倾向传统美感的诗歌,他们更喜欢略带“传统美”的语言。那么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从最开始写诗的时候,就听朋友们说,中国当前有500万个诗人,却几乎没有多少真正的读者。而且,我们身边大多数普通的朋友们,他们不是不读诗歌,他们读古诗词,他们读朦胧派,但就是不喜欢读先锋和口语派。当我听大家说,汪国真是中国最后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不禁就在想,这是为什么!
       我看到暮然在《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一文中,已经从“体验”的享受和传统的“正美”两方面来谈论这个现象。那我在这里,不妨从中国诗歌发展的角度来挖掘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无论你是不是诗人,只要作为中国人,一定从小就学过很多经典的古诗文,我相信各位也一定会认可中国传统诗文的巨大成就。在这里,我要谈的,则是一个“传承”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诗歌的源头应该可以认为是《诗经》这部经典巨作。从《诗经》的时代,一直到建安文学为止,中国的诗歌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发展,当然我这里所指的环境是不限制格律与体裁的意思。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巅峰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诗经》、《楚辞》、乐府诗、建安七子、陶渊明,甚至是历史上评价不高的宫廷艳情诗以及玄言诗,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成就,但我们细看的话,这里每一个小的阶段,都是在前一个小阶段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并未有传承的断层存在。接下来,南北朝时期,“四声”“八病”的提出,让中国的诗歌史上出现了“格律”。从此一直到清末,都未曾有断裂的时期。这其中,无论是唐诗、宋词、亦或是元曲、明清的诗歌,无论好坏,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动,以及时代特色的不同而已,但都是注重一个“美”字,当然,这里会有朋友要说,当然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几人,以及诗鬼李贺等人,追寻的也是奇崛险怪的诗风,或许和当今有些相似,但请大家仔细看看韩愈和李贺等人的诗歌,他们的用词炼字,他们的文字功力之深厚,就是和当今诗坛追求标新立异的诗人朋友们最根本的区别,他们依旧是在传统美的根基上,发展出的几支不和谐却健康的枝条。
       说了古代的传承,那么,从民国开始,变化就开始发生了。民国初期,很多学者都是留洋归国的,他们求新,打到孔家店,倡导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中国的文学,诗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白话诗、徐志摩、闻一多的浪漫诗风、冰心、宗白华的清丽自由的小诗,都绽放着光芒。但在这些人里,胡适的《尝试集》里还是有很多律诗,徐志摩虽然学习了西方的浪漫主义,但他的诗歌文字美丽,声律优美,这也包含着传统古诗词的影子。冰心、宗白华学习了泰戈尔先生的小诗,但也并没有脱离传统美的框架,大概只有郭沫若反叛的比较彻底,但大家现在看看郭沫若的诗歌,除了《女神》之外,还有多少大家喜欢的诗呢?一直到这里,其实还没走出传统的框架。
       接下来,就是我要讲的重点了。
       从民国开始,中国文人开始走上一条“破”的道路,这条路我认为走的很对,因为传统的古诗词已经无法开创和超越了,这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路是非常明智的。但也许是造化弄人,这条“破而后立”的路刚开始,就被紧张的政治形势所强暴了。不论是抗战的,还是白色的,红色的文学,持续的时间太长,这时候,随便出来一个有点文化的人,随便写几首读者顺口的句子,只要能为政治服务,鼓舞人心,那就是好作品。可以说,一旦文学参杂入政治的因素,那么就是文学的末日。当然我并不否定那段岁月依旧出来了很多大师级的文人,但不好的影响却是更大的。直到七八十年代,“今天”派的出现,先锋派的崛起,再到后来口语派,垃圾派,下半身等等等等的出现,诗坛引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却是一个发育不良的春天,有些畸形的春天。
        和西方一路传承的无论从理论或是作品都异常成熟诗歌史比起来,中国的新诗史,就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有些病态的孩子。从民国追求的“破而后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破而未立”,我们还在探索,还在开辟新的道路。说句不好听的,我们写现代,写后现代,写超验主义,写浪漫主义,写先锋,写意识流等等等等,出现过拜伦、雪莱,出现过艾略特、惠特曼这样的大诗人吗?我们目前还很不到位,要做的还很多很多,但无论怎么发展,我认为诗歌的根基,就是文字,如果过于口语,过于随意的文字,时间久了,是肯定不利于文学发展的,请重视传统的文学美感,莫要丢失了根本。我个人还是很赞同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就像暮然说的那样,诗歌,不仅仅是追求感官上的体验的那种快感,诗歌更重要的是一种“正美”。一首好的诗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能够帮助读者“化戾清尘”的,是能够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灵魂上能量的补充。我们一方面要思考,要探索,要追求新奇的妙思,去捕捉所谓灵感;但也不能放下对于文字驾驭能力的修炼。说到底,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所以,我清流,以及诗友暮然等人,在这里,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向当今诗坛郑重提出:拒绝诗坛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之风气,弘扬传统之“正美”。我们也向诸位依旧走在传统诗歌道路上的诗友们发出邀请,请与我们一起,打造一片诗歌世界中,美的阵地!




                                                                          【诗观点·千利迷丑】袭承传统,“复骨”诗歌

                                                                                                  文/千利迷丑

       前日里,诗人W君告诉我,他觉得目前诗坛对诗歌新奇的追求似乎太过极端了,以至于忽略了传统的诗意和内心的真实。他想问问我对他这一想法的看法,顺便邀我对他的这一想法写一点东西。但是众所周知,我并不是个诗人,充其量也只能称得上是诗歌爱好者。所以,所谓专业性的长篇论断,我是万万没有的,我只能站在一个诗歌殿堂门外汉的角度浅谈一下我对W君这一想法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暂且抛开W君的这一想法,就我个人而言,学作古诗词已有些年头了。这当中所受的批评和指正也不在少处,且大抵可分为两点:遍览名家;别出心裁。当然最多的意见是多看古人的名诗,正所谓“取法其上,用乎其中”。这的确是相当受益的。古诗词讲求炼字,而且有“一字得力则全首光彩”的说法。在我看来,要想炼好字,离不开学习古人,遍览古诗。从古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学习炼字的最佳捷径——厚积薄发。其实,炼字如此,练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片书法作品拿过来,我们要先看看它是什么体,而这里的“体”,就是古人的“书范”。楷有“颜柳欧赵”,行有“二王”及“苏黄米蔡”等。倘若一片书法作品没有“体”,那它至少是个残次品。
       再说说古体诗。自曹植和“建安七子”大力挥写五言诗,让诗歌登上大雅舞台变为正文之后,千百年来的著名诗家不乏其人,而诗歌的状态也竞相不同。“诗鬼”有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面说到的鲍照是个厉害人,因为可以说没有他就可能没有古诗的格律。鲍照上承“建安”,下启唐诗,开拓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可以说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极大。但是,我说他厉害,并不单单如此,更因为他在六朝时期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六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但是却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些弊病。众所周知的唐宋古文运动就是反对六朝时期那种华而不实、浓妆艳抹却毫无骨力的文学,提倡“复古”。这里的“复古”,就是袭承两汉文章传统,革除骈文。这真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我始终觉得,一千多年前的这场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和诗歌发展的悬崖勒马。
       六朝骈文之所以为潮流不能忍,是因为其形式僵化、内容空虚,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这些弊病,很容易让我想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风骨”和“辞采”的论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可见“风骨”和“辞采”的并重,也可见传统的重要。
  我再次回想W君的想法,我确实深有体会,极为赞成。虽然作为一个不会写诗的人,但在我看来,W君所说的目前诗坛对诗歌新奇的追求似乎太过极端,以至于忽略了传统的诗意和内心的真实是说到恰到好处了。当下诗坛可谓浮夸作俑,过分追求新奇词句及新奇构造,以及同行之间相互吹捧,使得横流于世的大多数作品华而不实,骨力尽失,已然毫无传统诗意和真实内心。奇僪的词句被东拉西扯地堆积起来,就连其表面的泡沫都在若隐若现的时候,就拿出来美其名曰:“诗歌”,这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现今的诗坛,就好比六朝的文风,如何去除其弊,找回传统和真实,是我们各位诗人和我们诗歌爱好者都应该关注并且深思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还是要回到炼字和练字,那就是袭承传统,多读多学,趋于真实,厚积薄发。



                                                                                 【诗观点·章晓林】我坚持的

                                                                                                     文/章晓林

        民谣/乡村、布鲁斯、轻摇滚······无论哪样,我希望是清新的、质朴的,蕴含力量的,给人以宁静或力量,在你内心河流般流淌的。
        力量,它在内部,我拿力量写诗。
        给人以力量,而不是破坏;给人以希望,而不是毁灭。可批判,但重要的是建设。(海子取诗名:重建家园,多好。)
        无论写诗还是其他,自然如每天的生活,不强迫。
        语言不避口语,但不是口水诗。
        意向干净、简单、不繁复;不狭隘,可有生活气息,可略显荒诞,可出奇但符合逻辑。
        可以将自己作为客体,摆脱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心主义(即从以我观物,到以物观我,到以物观物,这是境界,读《人间词话》大有裨益。)
        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如海子诗(海子诗中适度的口语、雄奇的想象、句子中蕴含的力量和张力、极大的容量等都值得学习)。
        诗人同时是画家。我喜欢油画是因为光,影,色彩和印象。但中国画的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技巧大为有用。
        聂鲁达说,诗歌就是比喻,这个“比喻”应该是广义上的。
        不形而上。
        不接受温吞吞的,看似优雅如贵妇,却不能直击人心的东西,我们写诗,摇滚在心里。(只指诗歌,像周作人写的小品文很美,除外)。
        不接受怨妇的控诉、假道学的说教、青春期的声嘶力竭。
        不接受过多的解构、颠覆或抽象、概念、晦涩、故作高深。
        多读书。
        多观察世界,不忽略身边的人事如亲人、空气、水源、土地、一株路边的野花等。
        注重自己的内心,去充实、坚守。安静,不浮夸。
        写诗时,我希望是一个纯粹的人。(如顾城的童心,帮他找到切入成人世界和严肃话题的角度,欧美诗人作品中的《玛格丽特,让我们玩儿战争》  等,当然,我说的纯粹不是指这些。)
        无论怎样,我希望源自于真实,源自于内心。



                                                                               【诗观点·侯张宁】我手写我心

                                                                                                  文/侯张宁

       我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因为年轻,有梦想,有激情,有冲动,所以,写了几年的诗。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对生活的进一步认识,才发觉用诗歌这一体裁抒发感情,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朋友要我谈谈个人对当下诗歌的看法,我不认为我能够谈好这个话题。我虽然热爱文学,写过些东西,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我充其量就是个文艺青年。说的高级些,会有人把我称作青年诗人,可我偏偏对诗人两字特别较真。有时,我在想,我就是一个过客,喝了口文学艺术的茶。
        关于我写的诗歌,现在细细想,向来都是向古典诗歌取材,注意学习五四后二三十年之间诗歌写作者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以个人情感为中心,适当地冲破狭隘,完成为诗。
        从解放后到现在,诗歌发展很快,尤其是这些年,据我所了解,现如今已涌现出了一大批诗歌写作者,和许许多多的诗歌流派。存在即有道理,我不敢说哪个诗歌流派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没有过多的能力去极力肯定哪个流派。至于一些诗人,他们是打算在把诗歌当成一种兴趣,或是娱乐,还是事业。我想,我们可以拿作
品说话,慢慢地让时间来考验它。
        我手写我心,有事没事多读点书,多了解点国内外发生的大小事,再适当品味一下生活。静思己过
        不评它非,专注于心。把生活过好,让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写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坚持的东西。



                                                                                   【诗观点·清柳】杂谈

                                                                                                   文/清柳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以言情、言志。  诗歌是情感的一种载体 ,它里面所蕴含的事物 、意象等构成一个复杂而立体的空间。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产成着不同时代的诗歌形式 ,同时这些时代的诗歌也从它表现的形式到内容都受到其影响,被打下时代的烙印。 我们不难发现从先秦诗经三百首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元曲 现代诗歌 都是一个在不断适应时代不断追求情感表达 形式解放的过程。诗歌的体裁 形式 用词 都是为着诗歌的灵魂而服务的, 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等内在的事物。
        我们现代诗歌  这个时代的诗歌 也在不断地发展  追求诗歌内容到形式的新奇与突破甚至出现一种流于形式 极端一味追求诗歌用词独特怪异的现象。追求这些从一方面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它或可催生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世上本无路 不过是人走多了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诗歌发展变化的现象中 。  只是当一味去追求这些外在表达时 而弱化了诗歌的内在 则无疑是买珠还椟  。
        要想了解这种现象 还是需要回归的现实社会的视角。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都对其产生宏观的影响 是它的营养巢和催生剂。它之所以能大量产生 而不是个别特例的前提是它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因为它是这个时代的 产儿。现在社会的发展让大量情感的空洞 缺失 浮躁 ,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个性 张扬 独特的人生观念的世界。这些都会反映在情感的表达上 ,烙印在诗歌的形式上。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理解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由一个不完善到趋向于完善的过程。而它的兴衰灭亡则取决于这个社会的需求。过去的各种诗歌形式也不是一出现就完美无瑕的,就算是在其最鼎盛的时期亦是存在着各种弊端与不足之处。只不过悠悠时光浩瀚诗海能留下来 ,能让人们选择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是那些内在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的诗歌。时间就是最好的滤网 和方向标。不需要急着去批判和否定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岁月自会剥除那些浮燥的外衣淘出金子般的好诗。
        追求新奇这本是一件好事 ,他带来很多不一样的诗歌体验   往往会给人很多耳目一新 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它不是现代诗歌优劣的评判标准   ,  也不应该成为诗歌创作的束缚  。
        诗歌创作跟雕刻艺术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的展现是情感雕琢的一个过程 ,  雕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出你所想要表达的事物  为增彩添色  。  如若失其灵魂与内在 那么再好的雕工也只不过是一件好看的工艺品 。 “葡萄美酒夜光杯”好诗如酿  体裁容器   。
        月光杯赏心悦目 但醉人的是琼浆芬芳。来自群组: 诗歌在告白—夜将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19:34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暮然、清流、千利迷丑、侯张宁、章晓林、清柳等人的一点拙见,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2-21 22:43 |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老师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2-22 01:17 | 只看该作者
“她的狗粘着她,在公园的山坡上缩小”。这句诗很新奇,但是符合逻辑。新奇可以有,但是要符合逻辑和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抓到了点子上。什么东西都不能极端,背道而驰,那怕相向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4:40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4-2-22 13:24
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抓到了点子上。什么东西都不能极端,背道而驰,那怕相向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2-22 15:53 | 只看该作者
要想解救诗歌,诗人的思想必须要脱胎换骨,只有高瞻远瞩把握未来,我们才能明白诗歌的走向。只有明白了诗歌的走向,那么我们的创作才能找到创新的花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2-22 20:33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4-2-22 13:24
拒绝新诗极端追求新奇化——抓到了点子上。什么东西都不能极端,背道而驰,那怕相向而行。

我们不希望诗歌变成另一种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2-22 20:34 | 只看该作者
在线灵童 发表于 2014-2-22 15:53
要想解救诗歌,诗人的思想必须要脱胎换骨,只有高瞻远瞩把握未来,我们才能明白诗歌的走向。只有明白了诗歌 ...

这个方向或许得很久之后才能看到。或者已经没多少人在乎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2-22 20:37 | 只看该作者
暮然 发表于 2014-2-22 20:34
这个方向或许得很久之后才能看到。或者已经没多少人在乎这个问题。

大势所趋,这条是必然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02: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