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松树下,红尘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2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松树下,红尘中
                                                                                  ——读周瑟瑟的《松树下》

                                杨庆祥

松树下,肉身衰老
散发山中老虎逃脱世事的味道
野兽沉默如我的亲人,我生气的父亲
进了深山

冬天多事,心中的怨气平静
进了深山。我的头颅在鸟声中清洗了三遍
在松树下裸体,做爱的念头早就没有了
做人的念头也淡了

清风的教诲,松树的恩情
我不可能全部领悟,但我发现我的须发全白
痛楚全没了。只有爱,只有爱的浮云
在山谷呜呜奔跑
好像我是个负心郎,人世的不孝之子
                              2007.1.2.

                     ——周瑟瑟:《松树下》



       这是诗人周瑟瑟写于2007年年初的一首诗歌。在此之前我已经读过周瑟瑟的一些作品,但却没有一首像这一首一样打动我。我记得有一次我曾经对周瑟瑟说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可能和肉体在现世的遭遇相关。他一直记得这句话,我也一直记得,但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典型的文本来解释这种东西。直到在一次诗歌活动中,我漫不经心地坐在台下,看到周瑟瑟摇头晃脑地用一口湖南普通话朗诵出这首诗的时候,我心中一紧,我直觉到这样的典型文本诞生了。

  我以为这是周瑟瑟诗歌中的一道闪电,它照亮了周瑟瑟以往诗歌写作中那些沉重的东西、暧昧的东西、欲望而模糊的东西。那时候的周瑟瑟,是中关村的乌鸦在酒吧和洗手间呕吐,在别人的床上做着回家的梦,可是那故乡之遥远啊让周瑟瑟可梦而不可及。有时候他勃然大怒,他以大醉之姿态化身为水浒之李逵,以暴戾的词语和修辞企图扫荡一切现世的障碍,以便找到那个遗失已久的入口。这是周瑟瑟诗歌中一贯的冲动和热情,因为这冲动和热情没有找到合理的秩序,它使得周瑟瑟的诗歌显得粗犷、具有强烈的动感、节奏鲜明但张力不够,松弛失度。周瑟瑟应该明白这一点,词语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只有通过词语重组内心的精神法则,词语才会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不是“重”的,不是张牙舞爪挥动着两把板斧的,而是“轻的”,是沉思,是冥想,是忏悔和抒情,是在对日常生活的细微洞察中所感受到的巨大悲伤和绝望。周瑟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于是从红尘中大步退出,来到了松树下,这是一颗松树还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是孔夫子的松树还是嵇康的松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瑟瑟找到了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栖息之地,有多少先贤圣哲在松树下焚香、抚琴,最后羽化成仙,凌空而去。但是周瑟瑟却没有这么潇洒,他首先想到的是“肉身衰老”,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物质事实,肉身衰老并“散发山中老虎逃脱世事的味道”。什么是老虎?老虎是一个象征,意指生机勃勃的、充满欲望和力量的年轻肉体,这具肉体灯红酒绿,散发着力比多的逼人气息,在红尘中占山为王,呼朋引伴,傲笑江湖。可是它老了,老了的肉体散发的只是衰老的味道,因为衰老,它没有精力去过问世间之事,只能在松树下听松涛阵阵,听任鸟声清洗自己心中的怨气。诗歌的第二节是几个仪式的组合:首先是清洗头颅,不是洗手,不是洗脸,而是洗头颅,头颅是一个容器状的物体,这里面装了太多的红尘琐事,所以必须要清洗,只有清洗了头颅,身体才能变得干净起来,不是洗一遍二遍,也不是四遍五遍,而是三遍,三生万物,这是一种对于新生的渴望和隐喻,它对应着红尘中的疲倦和烦恼,污浊和鄙陋。然后是赤身裸体,裸体是一种坦然,同时也隐喻着个人在天地自然间的渺小之姿。周瑟瑟在完成这些仪式后,似乎松了一口气:“做爱的念头早就没有了/做人的念头也淡了”。这是一句诙谐机智的警句,不想做爱,可能是因为肉体的衰老和疲惫,不想做人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红尘的愁苦还是死亡的纷扰?周瑟瑟到此嘎然停住,像一个急刹车,在诗歌中留下了一段空白。他一笔荡开,转入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清风的教诲,松树的恩情”,这一句与第一节中的“生气的父亲”构成某种呼应,生气的父亲其实是沉默的父亲,而清风的教诲,松树的恩情也是父亲和亲人的教诲和恩情,但这一切诗人并不能全部领悟,什么时候才能全部领悟呢?什么时候才能理解到红尘万物不过是尘埃一片,最后是白茫茫大地干净呢?在没有全部领悟之时,我们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多么残忍的人生的悖论!连“爱”都只是浮云,那还有什么是坚不可摧的呢?连“我”都是一个“负心郎,一个不孝子”,那还有谁是值得信任的呢?

     周瑟瑟坐在松树下的顿悟开合自然,余音袅袅。但是,这却并不是诗歌的终结,在我看来,周瑟瑟的这首诗表面上的冲淡内涵着强烈的张力,越是悲伤强烈,越是表现得极其平静,越是绝望深刻,越是充满自嘲和戏虐。周瑟瑟在这样的结构性的张力中把诗歌写作学上的难题转化为对当下的精神困境的揭露和质询。“松树下”其实就是红尘中,“松树下”其实就在红尘中。因为对红尘的热爱如此深切,才会在象征大地自然的松树下游心四极,反躬自问。《松树下》作为一个诗歌文本的意义正好建立在周瑟瑟其它一切诗歌文本的基础之上,他精神困境的解脱,自然也不得不建立在词语的修辞与现实的互动之中。

                                                       2009/12/1  于北京

                                                       2009/12/6 再改

(杨庆祥: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5-19 22:15 | 只看该作者
先做沙发,再来学习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5-19 22:1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我在为瑟瑟老师写评的时候,在百度搜查过,现在再次欣赏,依然感慨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5-20 12:14 | 只看该作者
切中肯綮的评论。欢迎庆祥先生!{: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0 13:21 | 只看该作者
杨庆祥教授在文本的第一节里,就已经将《松树下》这首异类诗的表达方式解读完成,也可认为是一种格式塔形式完美形态“完形”表述;周瑟瑟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紧张感,我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这样的一种被吸引、又被追逐着的一种处于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架构起的穹宇,上可观天象,下可展缓流水线,读者身处诗人建造的意象场域之中难以挣脱,这种阅读体验,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不多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0 15:36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困境的解脱,自然也不得不建立在词语的修辞与现实的互动之中。

在评论中学习进步,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1 19:26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杨博士认识周瑟瑟其人其事其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4 15:30 | 只看该作者
“周瑟瑟在这样的结构性的张力中把诗歌写作学上的难题转化为对当下的精神困境的揭露和质询。“

杨庆祥老师,我的怀宁老乡,人大校友(我是哲学系,导师张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8: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