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论] 中国诗之美学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孙忠伟 于 2014-3-31 17:45 编辑

                                                                中国诗之美学观

      比较系统的中国诗,从《诗经》就已经开始了。但我想在《诗经》之前中国诗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没有被记载而已。中国诗的美学价值,永远值得人们去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其美学内容具体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诗的音律美;
      第二,中国诗的文字(语句)美;
      第三,中国诗的格式美;
      第四,中国诗的精练美;
      第五,中国诗的意象(想象)美;
      第六,中国诗的涵蓄(羞涩)美;
      第七,中国诗的感性美;
      第八,中国诗的理性(哲学)美。
      我们中国诗的美质主要源于我们古人的智慧:仿声于自然而创立汉语优美的音律;仿形于自然而创立汉语优美的文字。在此基础之上,古人又幻化于想象而使所创立的音律与所创立的文字浑然统一,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语文体系。正是由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才使汉语为诗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并使中国诗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整个中国的历史可以从中国诗的发展史上得到比较完美的体现。
      中国诗在格式上简约轻灵,意境幽远,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剪裁或发挥,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国诗格式上的优点。
      回顾我们中国诗史,多少佳作吟诵千古。下面引用《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说明如下: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此诗共八字,简捷明了(精练),生动形象(感人),来源劳动,记载生活(真实)。
      有人评价说,此诗虽如实但晦涩,原因是出于技术保密,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古代并不存在资源紧缺的问题。
      上面说过,音律与文字的统一使诗的格式无法脱离音律的限制,也就是说离开了音律而写诗,恐怕其美的意境就没了,  至少严重地被削弱了。因此,追求诗的美感,就必须将音律、文字以及诗的格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中国诗对创作者在创作诗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与其内容的完美结合。
      达到格式上的要求并不难,但若创作出上品的诗恐怕就比较难了。用字要精练同时防止晦涩;诗意要生动形象同时防止空泛;内容要感人同时防止虚造。古人发明了“赋比兴”的创作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流沙河先生在其《诗话》里,对如何创作一首自由体诗也作了精辟说明,值得参考。
      美止于羞涩,这是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们行为方式的要求。有人会反对说这是传统的卫道士式的说教。但是,就艺术的审美情趣儿而言,羞涩美是不朽艺术的基本条件。更何况,羞涩也是全人类的本性之一。本质上在多数情况下,“放浪”往往出于极端的功利主义目的。
     有了艺术上的羞涩美,便有了表达羞涩的涵蓄方法,使诗具有了人性的丰富内容。李商隐的作品是最好的例证。中国诗的感性美也正是这样产生的。在理解诗的时候,我们往往要通过诗人营造的意境来感受诗人想表达的真实情感、思绪或思想并准确把握诗的内容。当然同时最好也要结合诗品的创作背景。
      请看苏轼的“蝶恋花”。
      这首词是诗人在谪迁途中的偶得,虽如此,却是他久积心中的伤感情绪的流露。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帝王一统的时代,难以想象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人会直截了当地指责皇帝的过失。论才学,苏轼满腹经纶;论才干,他治国有方;论人品,他正气浩然。只因政见不同,他才屡遭贬责。苏轼虽然完全可以创造田园式的生活,但他更想为国家贡献才智,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多情的),却受到另一派的反对和排挤,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无情的),以至于受贬谪迁……所以苏轼偶借与墙里佳人的巧遇,说出了他自己的心里话:多情却被无情恼。然而苏轼又是乐观豁达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职尽责并乐观地生活。所以他首先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同时这也是他对另一些人的轻视和嘲讽。而墙里佳人与苏轼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苏轼正在赶路并且心事重重,哪里有心驻足并欣赏佳人的风姿!“笑渐不闻声渐沓”正是他随车渐渐远去的真实写照。总之,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写得有景有声,有隐约的忧思,也有达观的情怀,十分生动、形象、感人……达到了诗词的最高境界。诗人能够将自己的不幸和痛苦的感受都写得如此轻灵,这难道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传统理论比较反对纯理念的诗,认为诗的创作应该达到像“蝶恋花”一样的水平。但是在千年华夏诗史中,理性较强而忽视情景描写的作品也不少,只是不受历代学者的推崇。
      诗的理性,不单纯是词句所阐明的观点、哲理等,而主要是从整体内容上体现人的哲学观,或通过情景的描写表达人生的哲理。从这一点上说中国诗大部分是积极的乐观的。这种“积极乐观”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表现,尤其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诗的主题体现欢情或悲绪,无论体现怡悦甜美或愁苦哀怨,其中表现绝望的诗很少(几乎没有)。这足以说明中国人的耐心、韧性和毅力,足以说明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同自然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就是整体上中国诗理性美的价值。
      有人讲当他把所经历的痛苦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痛苦便减轻了许多。我相信这也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诗的力量。
      总体上说,一首好诗=事件(主题)+激情(感性)+理性(哲理)+诗化的语言表达(方法)。
                                                                                                                                                                                                                                          2013年8月8日 修改于烟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30 23:00 | 只看该作者
多学习----美学观。 请多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7:43 | 只看该作者
清泉流水 发表于 2014-3-30 23:00
多学习----美学观。 请多指导。

相互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5 06: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