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科 于 2014-3-8 10:02 编辑
转载)陈子昂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作者:温柔须眉8053
内容摘要:仁侠豪爽的禀性、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陈子昂当仁不让地成为唐诗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他一改齐梁以来的浮靡文风,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的旗帜,并躬身践行着自己的诗歌理论,创作出一系列风骨声律兼备的现实主义诗歌。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陈子昂;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现实主义;讽喻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流派众多,诗体大备,形成空前的繁荣。而在唐诗的发轫阶段,陈子昂提出的“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的诗歌主张以及躬身践行的诗歌创作对唐诗的定向和繁荣功不可没,不愧为唐诗的拓荒者、先驱和旗手。本文试就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的形成和他诗歌创作实践作一探讨。
一、生平和思想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从小家境富裕,少年任侠,轻财好施,性情豪迈。18岁以前尚不知书,一味舞枪弄棒。后因剑伤人,开始弃武从文。很快就树立起了“以公济天下”的远大报复。发奋攻读,博览群书。21岁的他曾经游学长安,次年赴洛阳应试,落榜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但不甘寂寞、渴望施展才华、报效社会的壮志雄心又促他走上仕途。
24岁时,因一篇《大周受命颂》受到武则天赏识,拜鳞台正字,后迁右拾遗。他性情豪爽,直言敢谏。武则天当朝,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屡次上书诤谏;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不识时务”地据理反对,主张与民休息,缓争边功。
陈子昂曾经两次随军出征。垂拱二年(686),他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他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讨伐契丹叛乱。这次出征,他提出的大胆建议被主帅拒绝,颇受冷遇,遂登蓟丘,留下千古名篇。
圣元元年(698),因父亲年老辞官归乡,不久,父亲病故。因他多次忤上,在他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示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收入监狱,忧愤而终。时年42岁。
陈子昂的思想相当复杂,他糅合了儒、道、墨、纵横、阴阳各家于一身。随着境遇的改变,适时地调整,熟练地在各家思想之间纵横穿梭飞翔。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又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在如此多的思想影响之外,透浸于骨子里的侠义之气贯穿其里。他在侠与隐中蕴藏着对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欲望,与一般的侠义有别,故而能超越流辈,终成大器。
二、诗歌理论
陈子昂之前,唐朝诗坛上虽有“上官体”、“沈宋”、“四杰”,但他们或是整饬了声律,或是改革了风骨,各执一词,皆有偏颇。真正高举复古大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诗歌进入盛唐作好铺垫的还是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刘勰、钟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近乎苛刻。在当时流弊盛行的情况下,执拗就是坚持,不如此不足以扭转风气。他抓住了前朝诗歌创作的“牛鼻子”,猛烈地给予批判。作为改革的办法,陈子昂高举“复古”大旗,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把建安、正始文学视为典范,明确提出“汉魏风骨”这一口号。要求恢复建安、正始文学的优良传统,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同时,他又提出“风雅兴寄”,主张恢复《诗经》以来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美刺讽喻,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了,而是要追踪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寄托诗人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只有实现了这两者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在声律方面,陈子昂特别看重《咏孤桐篇》,说它的形式美,“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从这里,我们很明显地看出陈子昂对声律的态度--主张声律。因为完美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种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实际上是把昂扬壮阔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瑰丽的文学。
是不是说到陈子昂讲究声律就抹杀了他的革新作用了呢?其实不然。他提出的诗歌形式美,并非形式主义。陈子昂在理论上赞同依律写诗,要求诗作“音情顿挫”,“有金石声”,但不象上官仪、元兢等人那样“盛谈四声,争吐病犯”,繁秽尤甚,而是比较简括宽泛;在创作实践上依律写诗,但不象沈佺期、宋之问等人那样“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而是更加注重社会内容。所以说陈子昂讲究声律,才是真正的“稳顺声势”,“去伪从真”,顺应从繁杂的声病说向精湛的唐代近体诗格律过渡的必然趋势,是择取了齐梁以来的声律理论的合理因素。实际上,他主张诗歌应该音节抑扬、合乎声律,以明朗皎洁、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表达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顺应时代潮流,合乎诗歌本身审美要求。
总之,陈之昂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风骨加声律的思想,企图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诗歌新体制。可以说,他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以其新理论开启有唐一代诗风,确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三、诗歌创作
陈子昂一生留有诗歌100多首,代表作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他的诗歌,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
(一)先就他的《感遇》诗作一个分析。《感遇》38首作于武则天时期,可能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陆续写成的。“感遇”的意思是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有感。这里没有缠绵悱恻和浅斟低唱,也没有时代的欢歌,几乎都是不平之鸣的时代悲歌。《感遇》诗38首大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引古讽今的,可以称之为咏史诗。
其二十六
荒哉穆天子,
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
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
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
白发生罗帷。
周穆王荒淫,爱好狩猎,骑马游至西域,会见了神仙。王母娘娘在瑶池设宴奏乐款待。他流连往返,不理朝政。可怜他的众多宫女却被禁闭于后宫,凄苦悲凉,空耗青春。使得宫院之内青苔满阶,白发上头,香消玉损。
这首诗猛一看像在说历史,而实际上是在影射高宗皇帝宠爱武昭仪,废皇后立武后,冷落和清除了其他宫女的事。穆天子的故事只起一个比兴作用,在咏史的外壳下,讽喻当时的朝政。诗人的“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诗论很好地得以表现。
(2)抒写自己感慨的,可以称为咏怀诗。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兰花和杜若这两种香花芳草,都生在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孤傲幽独,美丽芬芳。可是,白昼渐尽,秋风吹起,兰若也随着年华而零落。诗人用兰若来自比,虽然自己冰清玉洁、一心报国、壮怀激烈,然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年华易逝,英雄孤独无为,空落一番悲叹、遗憾。诗为五言古体,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前四句盛赞兰若风采,后四句感叹其芳华而零落,一盛一衰,于对比中见其坎坷命运,显得充实而清新。这与建安诗人的慷慨悲凉、正始诗人的隐晦曲折、影射现实一脉相成。
(3)感事类
其十九
圣人不利己,
忧济在黎元。
黄屋非尧意,
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
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
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
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
矜智道愈昏。
诗中虽然有“黄屋”、“瑶台”等历史名词,但全诗并不牵涉历史事实,当然不是咏史的。在字句之间,似乎是指一些时事。“黄屋”、“瑶台”只是代指,不便明说,以古代今罢了。本诗实指武则天为了满足虚荣,让人把她看成西方弥勒佛化身,在全国的修大云寺,塑造大云佛像,劳民伤财。诗人最后申斥了武则天的昏愚政治。
《感遇》诗为唐朝讽喻现实的诗风开辟了道路,对各种不得人心的弊政,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口诛笔伐。
(二)《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第二次出征时,合理建议不被主帅采纳,失意无聊,登高览景,念古思今,感触强烈,即兴而作。诗篇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第二首《燕昭王》来窥斑知豹。
南登碣石阪,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
驱马复归来。
诗人满怀报国之志,竭尽全力为唐军出谋划策,却见弃于武氏主帅。身受排挤打击以后,向广阔的苍穹和历代先贤寻求心灵的慰藉。
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是诗人心目中平等的君臣知遇的典范,在苦苦缅怀燕昭王的言外之意,是抒发自己不知遇之境遇的悲怜!
在《蓟丘览古》稍后,诗人所写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今古,有感于燕昭王礼贤下士,想到自己所逢所遇;瞻望未来,武氏天下昏暗无光。于是,强烈地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苍茫无限的宏大背景之中,无穷历史、苍茫宇宙,把诗人的孤独无助推至一种极境。短暂的生命、无限的时空,不能建功立业告慰心胸,是怎样一种彻心透骨的悲凉!虽然写的是悲哀的心境,但从全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诗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情绪。而是蕴藏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为的强烈意愿。每读此诗,莫不怦然心动、深受其感!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从这首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诗对唐诗的带动作用来看,其中弥满的力量,在于突破了一时一事的拘限。这里,无须藻饰,无须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这正是唐代具有浪漫精神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四、盛唐诗歌的先驱
唐朝诗歌从陈子昂开始,从颓靡走向繁盛。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他的诗歌,内容充实,语言质朴、刚健,成为唐朝后来诗人的楷模。他对诗歌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唐诗变革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后张九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对象。杜甫评价说:“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杜甫自己诗中反映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明显地是受到了陈子昂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中都说他们的诗受到陈子昂的影响。白居易还把他和杜甫并列,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注释
参考文献
1、白本松 华锋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上册)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6
2、罗宗强 陈洪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