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据江西日报2014-03-14消息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2013年度),特邀全国著名作家蒋子龙、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著名评论家朱向前组成终评评委会,以“盲评”形式评出“作品奖”10件、“文学新锐奖”1名,并产生“热心读者奖”5名。

  淡定坚守 新鲜雅润 清秀大气
  “井冈山”—为其他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参照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曾获中国文联文艺理论评论一等奖、文化部中国文化新闻一等奖。
  我一直认为,报纸副刊应当担负起价值引领与文化滋养的重任。在社会快速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新闻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能够为拨开柳密花繁、应对雨邪风急提供正面力量,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树起文化的标杆,以自身的鲜活雅致张扬独立的阅读和审美风范—“井冈山”副刊契合了我的副刊理想。
  “井冈山”副刊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紧跟时代脉动,内聚文化意蕴,显示出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展开副刊,从版面策划到栏目开设,从文章选择到表述方式,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关注并跟进现实,彰显文化品位;坚守精神高地,重在滋养人心,以大气雅致、丰富多样的内容风格,传递了党报副刊独有的新闻与文化相融统一、人文内蕴和文化品格相得益彰的鲜明特点。有人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在副刊”,这一观点在这里得到形象印证。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风物。享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誉的江西,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的飞速发展,为副刊提供了生存立足的丰富的思想和养料,而穿行于赣鄱大地的副刊,以鲜活的文字记录了江西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历史进程。副刊的文字波澜中,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社会风尚交相辉映,鲜明的地域特色显示了地方党报副刊的独特风姿。因而可以这么说,副刊因时代的多彩而厚重,江西的发展又因副刊具有穿透力的呈现将在史册上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副刊对读者精神的引领和心灵的滋润,将以另一种景色生动绵延。
  副刊对作者和编辑队伍的重视与培养令人欣喜。作者队伍开放包容,推陈出新,名家与新秀可以同时登场,基层作者受到关注和扶持,这使副刊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多样,生动活泼,具有可读性;副刊编辑秉承“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的办刊方向,努力使副刊清新大气、雅俗共赏,体现了良好的功力与气场。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文学标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副刊文字精美,故而润物无声。
  如今,舆论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作者资源被竞相瓜分,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承载着滋润心灵、凝聚力量重任的副刊,如何更好发挥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作用,成为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
  “井冈山”副刊在浮躁与喧嚣中,在繁花迷眼时,淡定而坚守,新鲜而雅润,清秀而大气,为其他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参照。在时代飞速发展、人心容易迷离的今天,为如何给人们提供更多滋养身心、从容思考的机会,提供一方安放心灵的净土,做出了自己的答卷。

  “井冈山”— 文新结合 丰富多样

  我连续两届担任“井冈山文学奖”的评委,两次都给我带来惊喜。
  报纸副刊界这几年重视理论研究,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文新结合”—即文学与新闻的结合。没有文学性,就不能称为副刊;没有新闻性,副刊就会杂志化、被边缘化。但是,“文新结合”不能刻板教条地理解。新闻性,并非是只写重大新闻事件,而是作品内在的精神要义应当体现时代精神;文学性,就是要以审美的形式反映现实,讲究义理、辞章、文采的统一。报纸副刊只有“文新结合”,才有宽广的道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学性、新闻性,合者双美,离者两伤。当然,“文新结合”是对副刊的总体要求,结合的具体形式则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一些纯文学的美文也未尝不可。
  两届的候选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文新结合”的特点。比如几篇报告文学和特写,甚至是诗歌《我迎着赣江歌唱》,都蕴含着这一特质,洋溢着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散文《生活贴》,在精短的篇幅中还刻画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鲜活的女性形象。《小人物的歌吟》中,小人物的幸福感引人共鸣;《塘灯田事》仅仅两千来字,却折射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巨变,乡土气息浓郁,文学语言讲究。
  文艺评论、杂文都是紧扣热点话题,针对性强,质量颇高。文艺评论、杂文,往往是报纸副刊的薄弱项目,杂文更是因为种种原因,写起来困难较大,编辑难以把握,所以需要副刊的扶持、重视,更需要编辑心血的倾注。可喜的是,“井冈山”副刊自前年起至去年,开展了较长时间的杂文大赛,刊发了一批针砭时弊、直击人心、弘扬正气的优秀作品,吸引了不少全国名家的热情参与,值得肯定。
  在坚持“文新结合”的主导下,还兼顾了作品的多样化、丰富性。在“井冈山”上,我也看到了美轮美奂的鄱阳湖,也品读了诗意盎然的小村落。这些提高读者审美情趣的美文短章,与表现时代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副刊成为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文学百花园。
  最后,我希望—成功举办了两届“井冈山文学奖”的“井冈山”副刊,能够坚定地秉持“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的宗旨,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越办越好,越攀越高。

  “文学新锐奖”获奖感言 水花之下,必有深流

  范剑鸣

  得到2013年“井冈山文学奖·新锐奖”的获奖通知,颇感意外,这是该年度第二次被“新锐”了。“井冈山文学奖”给予的鼓励,针对的是我副刊作者的面目,编辑老师的厚爱让我再次感奋。由此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学创作,其实一直在正副之间切换。
  我与副刊文学有着不一般的缘分。
  我早年在乡间教书,由于生计的困厄,文学的读写荒废了8年。但单位的报纸提供了免费阅读,于是副刊成了我文化积累唯一的更新渠道。后来恢复订阅文学杂志,从而特意关注了两种载体文学风貌的区别。
  成为“井冈山”副刊的作者,是后来的事。2005年,我结束了15年的乡村教师生涯,进入一家报社工作,成了副刊编辑。出于宣传需要,我曾和同事轮流写了大量红色题材诗歌,以配画形式在报纸推出。2009年,我选了8首寄给“井冈山”副刊,编辑老师以《共和国摇篮抒怀》为总题全部进行编发。这是我第一次上“井冈山”。后来,我加入“井冈山作者群”,不断读到“井冈山”频频推出的策划专题、发起征文、组织文学奖的通知。作为编辑同仁,我深深感到:“井冈山”在文学方面的引领和开拓,渐渐成为一面文学的大旗,让副刊不再沦为“附庸”。
  是的,副刊出于宣传配合的需要,对文学作品会有一些特别的要求。但正因为党报权威性、主旋律的特质,让副刊文学成为毫无疑问的“绿色食品”。它们正统而不呆板,庄重却能轻灵,追求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井冈山”的一切努力,皆归于此。我不止一次在采访途中接到主编的电话,对我匆匆投去的作品进行耐心交流,指导我进一步深入打磨。一个词,一个标题,编辑与作者在共同维护汉语文学的光荣,我的感佩一次次油然而生。由此也让我积累了更深的文学自觉—哪怕是命题作文,我从来不应付了事,而是努力导入新鲜的艺术质素,显示新的思想维度。
  其实,副刊文学与纯文学存在理想的交集之处。去年,我自印了诗集《安慰》,其中包括“井冈山”编发过的《一首诗将重新写作》。整理中,我忽然检省:如果以“井冈山”副刊作为文学的坐标,我必须抛弃更多的无病呻吟之作。从个体经验抵达大众情感,是艺术的必经之途,但如何实现升华与转换,在精神高蹈与贴近时代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是文艺创作的共同目标。
  我愿意承认,“井冈山”副刊对我的吸附,就是公转与自转走向平衡的结果。水花之下,必有深流,“新锐”意味着我还有正视自己缺陷的机会,还有走向成熟的可能。
  感谢“井冈山”!感谢“井冈山文学奖”!
  (范剑鸣,本名范建民,1972年出生,现供职于《瑞金报》。有大量小说、诗歌、文艺随笔见诸报刊。)

  沿着赣江歌唱 是一种快乐 —“井冈山文学奖”获奖答词

  黄亚洲

  我经常让我的感情,沿着赣江行走。
  让它放肆地走,让它奔跑,让它路过滕王阁之时,被王勃的诗句淋湿。
  在广阔而湿润的天空下,以及开满了辣椒花与茶花的土地上,我的感情是那样地诚挚与奔放。我曾在井冈山瞭望黄洋界的云雾,在三清山追逐清冽的山溪;而到了宜春,我一下子就沉醉于佛教南禅的氛围;近年去了共青城,又为许多年轻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感动,不由自主地写下了几十集的电视文学剧本。
  而这一次,我是委托一组诗歌携带我的感情,走上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版面的,还没行走几步,脖子上就被套上了一个“井冈山文学奖”的花环,这对于一个外乡的作者而言,真是一份殊荣。
  我知道这是赣江多情,是赣江所在的土地与天空多情,它们愿意肯定一个外乡人的歌唱,因为它们听出了歌声里的泪花与真诚。
  其实它们不知道,正是它们自己文化底蕴的深厚以及历史胸襟的开阔,才造就了我与其他获奖者的这一次浅唱低吟。
  当我们行走于赣鄱大地,每一阵迎面的风都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当代热土;当我们船行于江南水乡,每一座优美的桥都会为我们解释历史的由来。江西是一部史诗,我们陶醉于其中。
  这次,是我们上交的一份作业。
  今后,我们或许还会经常结伴走上江西日报的版面,“井冈山”的号角总是在副刊大声召唤我们,让我们对这种召唤继续作出热情的回应,因为我们深信—沿着赣江歌唱,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责任。
  谢谢报社的朋友,谢谢广大的读者,谢谢你们沿着赣江,这么热情地看着我们文字的行走,并且指点我们。
  ( 黄亚洲,著名诗人,影视剧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部分获奖者感言

  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丧失自我。用自由的品格、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表达,拥抱生活,歌颂劳动,奉献人民,鞭挞丑恶。(朱铁志)
  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已历40余载,影响广泛。“井冈山文学奖”锦上添花,花香千里传喜悦。(何 申)
  井冈山文学,时代交响!记录时代,讴歌人民,寻找光亮,凝结正能。文化人的歌喉可遏天穹,新闻人的笔触应沾泥土。对新闻事件的感觉加上些许文化人的激情,助我成功踏上井冈山文学之峰。(沈志平)
  井冈山是革命的魂,文学是民族的魂,井冈山加文学就是未来。我认为写作是记录自己灵魂的梦语。我的灵魂一直游荡在赣鄱的山水之间,突然有一天,我驻足在“井冈山”上,原来—风景这边独好!(徐观潮)
  提笔倾诉流泻的时候,该是心灵的短憩。彼时,“井冈山”长天辽阔,仿若春日花开的午后,我的心顿时有了存放之地。(刘晓雪)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
       获奖作品及名家点评

  1.《点画之间传承血脉》(作者:朱铁志)

  (体裁:文艺评论 见报日期:2013年9月6日)

  点评:从汉字书写谈文化传承,言近旨远,发人警醒。

  2.《我迎着赣江歌唱》(作者:黄亚洲)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3年1月25日)

  点评:一反当下诗坛某些晦涩之语或无病呻吟,直截了当又蕴含哲理,有一股子“老表劲”。比兴准确,形象别致。

  3.《“为老不尊”者戒》(作者:何 申,笔名何 北)

  (体裁:杂文 见报日期:2013年3月22日)

  点评: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嬉笑幽默中含批评锋芒,痛快、犀利。

  4.《老伴》(作者:任辛 江仲俞)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3年7月12日)

  点评:“出污泥而不染”“映日荷花别样红”。

  5.《大爱无垠》(作者:祝芸生 柳易江)

  (体裁:特写 见报日期:2013年9月13日)

  点评:大爱无疆,感人至深。

  6.《来自“古鄡阳”的报告》(作者:徐观潮)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3年12月13日)

  点评:珍爱鸟类就是珍爱人类!忧患深切,情感真挚。

  7.《赣鄱飞壮歌》(作者:沈志平)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3年11月15日)

  点评:大时代的旋律,中国梦的音符。

  8.《把命揣在自己怀里》(作者:鲍尔吉·原野)

  (体裁:杂文 见报日期:2013年1月25日)

  点评:说老年问题,有自己见解,说理透彻,言简意赅,警句颇多,让人眼睛一亮。

  9.《关于90后》(作者:褚 兢)

  (体裁:文艺评论 见报日期:2013年5月10日)

  点评:从80后说到90后,脉络清晰,逻辑缜密,发人深思。

  10.《塘灯田事》(作者:刘晓雪)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3年2月1日)


  点评:从田势看世势,从家事看国事。见微知著,四两拨千斤。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文学新锐奖”获奖名单

  范剑鸣(笔名:山 涧)

  获奖理由:他以严谨的写作态度,锤炼着汉语的精美世界。他探索着诗歌、随笔、纪实的领域,执著追寻着文学的梦想。

  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热心读者奖”获奖名单

  罗登捷(江西省南昌市) 李旭东(黑龙江省)

  王 坚(海南省) 魏晶晶(江西省丰城市) 刘 燕(江西省赣州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14 17:11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14 17:58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14 17:58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3-14 21:5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14 22:23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6 18: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