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云生 于 2014-3-24 12:39 编辑
% G& x0 O9 E7 K% h% [+ d7 F4 ?, v: b4 e7 l3 O7 |* N& A
! _/ @4 z) L9 O; p, F% e
4 q' n( A% T k$ k" O3 Q
虚拟的树与现实的诗 8 ? k' M5 K7 e2 A& a# s( H
6 C" u& ]# }3 \% c, E$ }
. m/ Q! Y9 W+ J$ |) L2 `7 f. L9 U6 {2 @1 s- n
8 H. C- y* T$ y$ R9 u
* ^7 G! k4 ^' M: E& ~) Z
读汤养宗《一树鸟鸣》
" n* b1 _$ c" I% H& Y* w; \! p$ U' e+ z3 _8 K- z6 a" d3 x: ~3 A
文/水云生
% ]2 T$ G; r n' e6 R2 U- V, i- `6 ?3 M7 H5 {1 _: c( |
一首诗是否属于经典之作,不是一群人、甚至几个人认为即可,需要大众的传颂和时间的考验。我不去追究经典不经典的问题,我来尝试探讨一下此诗成不成功、完美与否的问题。
* `. c$ X6 k! p8 s8 m6 [3 l8 p 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是现在大多诗文本的通病。任何文体都需要有文章的主题,所有描写手法都要为主题服务。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老师就强调我们写作的重点啦 !然而现在很多诗人们好像连这点起码的写作要点都给丢掉了。他们一味追求诗意的突兀,挖空心思期待灵感的降临,偶然蹦出来几句自以为诗意的句子,便匆匆忙忙牵强成诗;更多的浮躁表现为在线即兴写作,自以为一泄为快,满足一下“发表”的虚荣心,实际上却是浪费了论坛编辑、版主的时间,害得版主、编辑们落个没话找话,鼓励不是批评也不是的尴尬局面,只好敲几个不痛不痒的字或复制粘贴一两句敷衍一通。这是论坛的普遍现象,见怪不怪。故诗文本的主题鲜明不鲜明乃判断一首诗成败的关键所在。诗文本本身精短见长,判断其主题是否明确尤为重要。
1 C1 v* I' T# P2 Q8 b; } j1 r4 y! C- ]5 G. [
《一树鸟鸣》起句写一树鸟鸣的繁荣景象,叫得我血脉贲张的激动心情。对,在大自然面前,诗人是最容易领略自然的感召力了。但这里作者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笔锋逶迤一转,有些不是花的东西开花了,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和想象空间。完成了一首诗完美开头。
2 w0 T% D. L9 C6 S2 `+ i 紧接着,进一步交代“这是开春时节,我也有点看不住自己”的原因:“公鸟与母鸟声音都特别颤,一锅豆粒正在火候中。”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初春时节鸟儿们唧唧我我,谈情说爱的热闹情景。接下来,作者展开联想,将貂蝉、杨贵妃与西施、吕布、董卓历代美女和英雄导入诗中,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此两句也诠释了第一句中所说的“不是花的东西”,原来在作者心中,鸟语和古代美女、英雄都是作者安排好的意象组合,他们都是一种绽开的花朵,或者是花朵绽放的一部分。 9 W% i0 y- y( j# c7 {
其中“以及神情黯淡的谁”“好像几个朝代终于合在一起做相同的事”一句是一个巧妙埋伏,有转折,过渡到下一节的作用,这也是本诗的一个艺术靓点。其实这个“谁”就是作者这一类的人。
, p' R+ ^, x& K$ ^/ `8 [
% j. a/ b; B. q6 K1 A. X
第二节“那些不是花的东西正发出花开的声音/正宽衣解带/把我们的山河扔在一边/也不顾国家正在修改一部刑诉法”运用拟人,借代手法将诗歌的主题引申到现实中来,暗示着前一节所描述的繁华景象都是虚拟的精神废墟,表达了作者对许多现实中表象后面的丑陋事物强烈的讥讽和批判精神。 “许多良民是不屑去细察这些的,只有/我这类人会摸一摸身上长不长羽毛,以及/也装出快乐的样子,仿着发出几声啁啾/在咽喉结处,经受一番细心的变调”写出了作者对“我”这一类人随波逐流、苟且偷生者的痛心疾首。反映了作者这一类人在浮华盛世当中的精神困惑和迷茫的现实。 - v+ V1 R- ~6 h3 P' m( `0 F3 _
整诗主题明确,情感隐藏于流动的意象背后,较为真实,在如今世道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诗如果能推广到普通群众中去,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散发出了一个诗人应有的前瞻眼光和敏锐思想。因此此诗应该算得上是一首比较成功的创作。
7 Q. ]' R6 T0 C2 K! R/ @' M
) Q& L% _3 b% @0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