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光 于 2014-4-1 00:42 编辑
诗人访谈,又称“中国诗歌16问”,作为“天下诗歌”的子栏目之一,意在对中国21世纪十年来的重要诗人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主要问题侧重于诗人的个人成长与诗歌现状,同时注重被专访对象的地域分布、诗歌风格和传承、年龄结构与个人在国内文化界的整体影响力,力争以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一个优秀诗人的独特品质和未来价值。
具体框架由诗人近照、200字内简介、专访、代表作品15首、个人书单(影响我的十本书)、每人200字左右的3—5人朋友短评等6部分组成。专访文章均视为同意入选成书。
所有专访均属邀请性质,暂时不接受自由来稿。
韩文戈 1964年生,河北人。1982年开始诗歌练笔,出版、自印有诗集《吉祥的村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诗文集《通向往昔的路》(内部版,2010年)、诗选集《晴空下》(内部版,2011年)、诗选集《诗:400首》(内部版,2012年)等五种。近15年多来,基本不再公开发表作品。诗乃我的呼吸,自在自为之事,自娱自乐,自给自足。静听词语与沙漏的声音。远离流行诗歌和各色诗歌圈子,远离诗歌权力话语中心。
1、你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诗歌写作的?最初喜欢的诗人有哪些?为什么?
1982年初,我开始接触新诗,那时已在离家100余华里的中学读书,想家是那时最折磨我的一件事,由此写诗抒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而在此之前,我一直喜欢读的是小说,几乎是找到小说类图书就读,完全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那时的心态,但没有读过新诗。到了山外的中学,学校的图书馆向我打开了,也就打开了我的心灵,基本满足了我的读书欲。印象比较深的,外国诗人有普希金、歌德、雪莱、拜伦、海涅等,中国诗人有臧克家、艾青、田间、闻捷、张志民、李瑛、徐刚等人的作品,但对当时新潮诗人的作品还没有任何清晰的认识。那个阶段,我所能够读到的诗歌作品,也仅限于这些。
2、在你的写作经历中,哪些诗的写作对你有转折意义?
与其说哪些诗的写作对我具有转折意义,不如说我生命阅历中发生的阶段性事件,对我诗歌的转折更具影响力。比如到外地求学的纯粹乡愁、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的莫名茫然、突如其来的爱情带给我的狂乱、社会变革触动我自身利益时的无奈,亲朋好友逐年的离散谢世,凡此种种,这些不可能超越的个体事件都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本质上的变化。
我想在这里多说几句。我大学期间的诗习作完全属于学徒工的劳役期,真正有意识的自觉写作始于1987年大学毕业以后,到现在正好是25年,这25年我的诗歌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一是早期的新乡村诗写作阶段(1987年——1995年),这一阶段的诗歌大致是我离开故乡后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回忆,释放的是我的乡村情绪,其语言侧重抒情性和内在的气韵。作品如《吉祥的村庄》《乡村的忧伤》《雪中送家人回乡下》等。
二是诗歌主题转向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省阶段(1996——2007),我的目光开始从外部世界收回,更多地反观自身,探索内心的幽暗,关注存在的荒谬,诗歌更加注重想象和超现实成分的运用,意象繁复,机构复合,强化了诗的现代性因素,作品如《还有什么值得我去激动》《乌鸦》《我未曾来过这个世界》等。
三是灵魂皈依阶段(2008——现在),这个阶段我的诗歌逐步深化、拓展了第二阶段的主题,因为嗜酒引发酒精中毒,2008年我被确诊患了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说,我必须比别人要更多地思考生存与死亡,并在灵魂上皈依佛,生命如花,渴望在幻灭与自性中舒展自如,自开自落,使内心图景与天地万物、时间消逝与当下存在相互交融后获得平静,诗歌语言逐渐趋向澄明清晰,作品如《晴空下》《惊蛰》《天下有多少不平事》等。
3、 你的诗歌关键词或主题是什么?与评论家的发现和概括有没有差异?
苦难。流逝。死亡。个人苦难推及人类生存的苦难,时光的流逝推及个体生命的寂灭,身边或远方故交的离世推及我自身未来的不在场,而这些都将最终指向一个词:大虚无。肯定之上的否定。
我早期的诗歌习作,大多涉及乡村记忆,那一部分作品在当时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他们的评介基本为我所认可。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就基本不再公开发表作品,或者说,我不再主动向外投稿,有少量作品也是在熟悉的编辑朋友约稿后才得以刊发,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可以说,近年来报刊上我少量的作品都不是我主动投稿的。这期间的作品相对于早期而言,变化很大,因为基本不公开,可以说尚未受到更多评论家的关注,偶有与我有关的评论文字,要么是细部点评,要么依旧把我归类为早期诗歌的标签中。倒是小部分能读到我后期作品的朋友,对我诗歌给予了较多贴切的评介,这种自愿自发的评介,使我得到了一种鼓励和慰藉。
与我不主动向外投稿一样,我基本不主动邀请熟悉或陌生的评论家对我诗歌进行评论。同时,为了保持自己的创作活力,我尽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处在变化中,三五年就有一次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即使是有评论家能够读到我较多的诗歌,也不好全面把握。
说点题外话。近年来,我基本每年都自印一本内部诗选,供极少数朋友批评。每一本都是在前一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剔除、修订和增补,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可能会一直延续这种做法,直到最后,把自己一生真正喜欢的原创诗作遴选出来,藉诗歌以对自己的生命做个交代,尽管这依然只是妄念而非实相。
4、你如何处理创作中出现的惯性词语和表述模式?
这是我非常警惕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个诗人都有较为稳固的词语库,思维方式也较为定型,这样一来,在诗人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自我重复就是最大的困境。从词语、意象、句式到调式、语气,都存在这一问题。在创作中,我力争一点点地拓展和颠覆,既要有自己的传统,又必须要挣脱来自自己思维惯性的桎楛。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的是否定,再否定。
5、你每年大概创作多少首作品?有什么样的写作计划?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曾经有那么几年,一年只写三、五首,好像有一年,连一首诗都没有写出。而在近年,因为健康的原因,我深感时间的紧迫,我一年大约要写60—100首诗。对于诗,我没有具体的写作计划,老牛破车,慢慢爬坡。如果一定要谈到计划,我可能在心境适宜的情况下,写一些生命感强烈些的散文吧。
6、能否用几句话表述一下你判断一首新诗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举例。
第一眼。对诗歌文本长短句的“建筑美”。在这方面,我比较敏感,外在断行、排列形式给我疲劳感的文本,我一般不读。
第一句。读完第一句,那调式、语气是我喜欢的,我会读下去。
第一次。首次出现的喻体是不是能带给我新奇、惊讶的感觉,是我能否继续读完此诗的关键。语言的老化,我会绝对排斥。
第一个。读完一首诗后,能否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作者不要装腔作势),能不能读出诗歌里新的感受(来自于语言和诗意两个方面),是我判断一首诗是否优秀的尺度之一。随着一位有诗歌阅读经验的读者对诗的深入,他的期待也在加深,如果他的期待没有落空,这首诗基本应该是一首好诗了。
7、你认为中国当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由一个当下的诗作者来谈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为难,也有些不妥,其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是盲目狂欢,竟与唐代诗歌盛宴相比,要么是失望鄙薄之至,谓之曰鸡肋。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当代诗人的结果都不会像诗人自己想象的那样修成正果,换句话说,绝大部分诗人都将在失败中结束,倘若每个诗人尽可能把过程做得完美些,也就很不错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是在一个过程中,当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里的位置,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程。
8、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有哪几位?
王维。陶潜。寒山子。李白。杜甫。陈子昂。
9、如果只选择五首代表作品,迄今你最满意的是哪几首?
《吉祥的村庄》(1988)
《慢一些,再慢一些》(2005)
《晴空下》(2009年)
《一匹死去的马如何奔跑》(2011)
《天下有多少不平事》(2012)
10、你的阅读兴趣是哪类书籍?写作之外有哪些爱好?每年有没有出游的计划?
生命哲学、动植物学、历史、地理、宗教、地方史志,是我最感兴趣的书籍。
写作之外,我喜欢独自旅行,或一个人宅在家里看电影、听音乐。如果为了满足口福,每到异地寻找小吃饕餮一顿也算爱好的话,我愿乐此不疲。
每年都能够出游1—2次,但再多了不可能,囿于钞票和时间。孤旅最佳,人一多像赶集像打狼,了无乐趣。耸立雪山的地方是我永远的方向。
11、作为个人品质的内心界定方式之一,有没有你厌恶并警惕的诗人、作家与作品?
当然有。凡是那些招摇过市或者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诗人,那些遍立山头,自封或互封山大王装神弄鬼的人,那些动不动就是“伟大”“杰出”“著名”“重要”自我标榜的人,我都一概排斥,并敬而远之。很多冠以那些定语的诗人,大部分作品不过尔尔。
当然别人怎么做,那是别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与选择,都有各自的态度。我也有我的。
12、请列出十位你愿意跟踪阅读的当代诗人或作家、艺术家。
山东小说家张炜,海南诗人多多、王小妮,北京诗人欧阳江河、蓝蓝、殷龙龙,河北诗人大解,天津诗人朵渔,安徽诗人杨键,河北小说家李浩等,我都愿意关注它们的新作。事实上,我很少有时间去跟踪阅读当代诗人作家的作品,这无疑造成了我阅读面的狭窄。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当代的诗人作家,一旦达到他自己的创作巅峰后就开始下滑,很难继续提升,不由得你不失望。耐力不足是因为修为还不够,我也是如此。比较而言,上述作家诗人、小说家的创作活力还是可以为我所期待。
13、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否喜欢这件工作?为什么?
我在政府所属一个四不像的单位工作,办公室文职,对本职工作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无论喜欢不喜欢,我都要做下去,因为生存。诗人也要活着,尤其需要一个稳定的养家糊口的工作,以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来持续写作。
14、你的出生地与你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最喜欢的城市是?为什么?
我出生在冀东山区,那里山脉连绵,雨水丰沛,物种多样,乡人朴实,童年、少年的乡村记忆一直润泽、浸淫着我,直接塑造了我的性格、审美取向以及对大自然心醉神迷的爱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写作。
严格说,我永远是城市的局外人,从没有真正喜欢过任何一座城市。一定要我提到一些具体城市,浙江绍兴、福建厦门、青海西宁应该是我比较中意的城市了。我更喜欢一些山水大美、人丁寥寥的边缘小集镇,对南方的喜欢甚于北方。
15、你平时与哪些人交往?是否经常聚会?
基本是同事、同乡、同学,与诗人的交往仅限于同城的少数几位。偶尔聚会。
16、请推荐几位你最喜欢的作家、导演、学者、艺术家等,以及他们的作品或书籍。
姚振函《感觉的平原》(诗集);其余部分可以参考后面的《影响我的十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