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笔记】《老报人》一诗的自我解读
诗的上一节,是一位退休老报人回访报社的情景。一进一出,对比鲜明。回老单位被保安阻拦,实际上是我多次的亲身经历。保安不是报社的人,是保安公司所派,而且经常轮换,保安不认识老人很正常。
诗的下一节,先是再一次用到一进一出的对比,抒发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再的感叹。这里用了一句比喻:“青春让大楼的嘴巴吃掉了。”这是对一进一出的形象化反映,有点新鲜感而令我喜欢。由于这一句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是记忆中一位诗人说的,因此标明“记得有诗人说”,以表示不能掠人之美。
这几十年,是否可堪回首?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回答。为此以“不知”模糊过去。
但对一个有良知的人,有些事是不能模糊过去的,因此有了结尾两句。
报纸的责任之一,是舆论监督。但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老报人对应该旗帜鲜明的监督作出过“选择性失明”,为此自知、自明而有了自责。
这也是在同保安的对比中得出的。保安也在做“监督”工作,但他坚守原则,不讲情面,“谁也混不过去”。
全诗通过老报人回访报社的一件事,随着情感的流淌,表达了老报人对人生的感叹与感悟。虽然平淡如话,也还有值得咀嚼与回味之处。
写作上用经过提炼的口语,也即散文的笔调,表达平凡生活中的诗意,这是散文诗通常的写法。追求“一看就懂,越想越深”,也是我的散文诗主张。不过由于笔力不逮,并不能十分令人满意。
此诗在博客与网络贴出后,网友们询问此诗是怎样写出来的,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意见。促使我写此短文,对网友也对我自己,作出解说。
(2014年4月4日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