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访谈,又称“中国诗歌16问”,作为“天下诗歌”的子栏目之一,意在对中国21世纪十年来的重要诗人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主要问题侧重于诗人的个人成长与诗歌现状,同时注重被专访对象的地域分布、诗歌风格和传承、年龄结构与个人在国内文化界的整体影响力,力争以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一个优秀诗人的独特品质和未来价值。
具体框架由诗人近照、200字内简介、专访、代表作品15首、个人书单(影响我的十本书)、每人200字左右的3—5人朋友短评等6部分组成。专访文章均视为同意入选成书。
新诗必须具有现代性——答“天下诗歌”16问
白鹤林,本名唐瑞兵,1973年生于四川蓬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出版诗集《车行途中》等多部。现居四川绵阳。
1、你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诗歌写作的?最初喜欢的诗人有哪些?为什么?
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写作的,因为那时候学习工科比较无聊,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来打发时间吧。最初喜欢的诗人有艾略特、叶芝、歌德、雨果、席勒、聂鲁达、北岛、顾城、舒婷、艾青、傅天琳、张新泉、海子、雨田等。这主要与当时能够读到、买到的书有关,那时候我所在的城市无论图书馆和还是书店,书籍还比较有限。
2、在你的写作经历中,哪些诗的写作对你有转折意义?
早期是《献给赛·西的十四行》(组诗),后来的《夏令吟》(组诗)算一个。
3、你的诗歌关键词或主题是什么?与评论家的发现和概括有没有差异?
日常性和现代性。有的评论家准确评价到了,有的有自己的理解和偏移。
4、你如何处理创作中出现的惯性词语和表述模式?
尽量在避免和改变惯性词语和表述模式。但这是个矛盾:不变则自己就会厌倦,变得太快太多又会有失整体性和稳定性。
5、你每年大概创作多少首作品?有什么样的写作计划?
一般每年就二三十首。通常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写作计划,除了《献给赛·西的十四行》(组诗)和《日记簿》(组诗)等少数作品。目前有一个与“山”有关的组诗在写作之中。
6、能否用几句话表述一下你判断一首新诗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举例。
我主要从有没有语言鲜活度、文本独特性和贡献价值等几个方面来判断一首新诗是否优秀,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北岛、芒克、杨炼、多多、顾城、钟鸣、廖亦武、周伦佑、欧阳江河、翟永明、柏桦、林莽、张枣、萧开愚、李亚伟、陈东东、臧棣、孙文波、于坚、韩东、车前子、普珉、小海、黄灿然、树才、余怒、安琪、蓝蓝、哑石、阿西、胡续冬、蒋浩、孙磊、朵渔、黄礼孩、江雪、曾蒙、吕约、阿紫、赵卡、周公度、安石榴、刘川、余丛、阿翔……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很优秀。究竟怎么好,必须细读细评才说得清。
7、你认为中国当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当代诗歌(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后的诗歌)的贡献和推进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和文学史的预设。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迟到的汉语诗歌的“白银时代”。
8、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有哪几位?
李白、贾岛和白居易等。
9、如果只选择五首代表作品,迄今你最满意的是哪几首?
《隐身术》、《梦(或吃橘子的人)》、《市郊之歌》、《书·记忆》和《夏令吟》。
10、你的阅读兴趣是哪类书籍?写作之外有哪些爱好?每年有没有出游的计划?
主要是文学和理论著作。写作之外喜欢看电影、喝茶。一般没有出游计划。
11、作为个人品质的内心界定方式之一,有没有你厌恶并警惕的诗人、作家与作品?
一般不会厌恶他人,除了那种毫无自知之明的写作者。
12、请列出十位你愿意跟踪阅读的当代诗人或作家、艺术家。
列十位诗人吧:于坚、萧开愚、臧棣、余怒、安琪、阿西、蒋浩、朵渔、余丛、阿翔。这里面多数是诗友,我觉得从文本到人的关注与交流对于自己的写作更有意义和启示。
13、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否喜欢这件工作?为什么?
我目前在文化馆搞创作。还比较喜欢这个工作。因为在我从事过的工作中,只有现在的这份工作还与兴趣爱好沾点边。
14、你的出生地与你的写作风格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最喜欢的城市是?为什么?
我的出生地与我的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就我去过的城市来说,我比较喜欢厦门。因为这座城市不仅美,而且适合居住和写作。
15、你平时与哪些人交往?是否经常聚会?
主要是绵阳和省内外的一些诗友。时不时会因为一些活动聚在一起吧,但总体来说聚会不多,因为我不太爱出门,也少有机会出门。
16、请推荐几位你最喜欢的作家、导演、学者、艺术家等,以及他们的作品或书籍。
我比较孤陋寡闻,还是只说诗人和作家吧:博尔赫斯、荷尔德林、华莱士·史蒂文斯、萨特、塞万提斯、卡夫卡、卡尔维诺、格非、余华、于坚、臧棣……这些作家的很多作品或著作,都值得阅读和学习。特别推介一本《历代诗论》(里克编注/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该书荟萃中国历代诗话诗论精粹,对于诗人和评论家来说,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