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羊城晚报》人文周刊专版热议“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4-4-13 22:21 编辑

                                 深度解析

                  诗歌流派是自我安慰的大泡泡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唐晓渡专访

  唐晓渡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李嘉楠 何彦禧

  尽管诗歌在当下的地位已不能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时期相提并论,但仍有众多的诗人在坚持写作,甚至各立山头门派,举办各种诗歌活动,十分热闹。

  近日,中国诗歌流派网、国际汉语诗歌协会、《星星》诗刊社、《诗潮》杂志社、《诗林》杂志社共同发起举办“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活动,已经从500多家诗歌群组中初选了115家,最终将产生“十二大重要现代诗群流派”、“十二大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十二大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

  数百个诗歌流派,这是诗歌创作的繁荣还是病态的自娱自乐?“垃圾派”、“脑残派”、“不解诗歌”……这种抓眼球的诗歌“流派”,是一种科学命名或无聊炒作?能够得到文学读者和学术界的承认吗?

  有自信的诗人不在意诗派
 
   羊城晚报:在中国新诗史上,诗歌流派非常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唐晓渡:一般来说,创作个性特别强的诗人,并不会特别在意流派。诗歌史上,所谓诗歌流派也往往是后置的,是后来的评论家、文学史家所追认的。比如文学史上提到的“七月诗派”、“九叶派”,我和牛汉先生聊过,也和郑敏先生聊过,他们俩分别都不承认“七月派”和“九叶派”,也就是说,当时并不是这些诗人有意地要创造某个流派,而是当时他们一些创作倾向比较相近的作品,被刊登在诗歌杂志上。当然,这两个诗歌流派中,也可能会有诗人承认自己是“七月派”或“九叶派”的,但重视个体风格的诗人不太在意。

  记得韩东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狮子老虎都是独自行走的,只有羊群们才拥挤在一起。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由于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诗歌的某些层面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的,从诗歌本身来说,诗派对诗歌价值的影响,并不太大。

  羊城晚报:既然诗人本身不承认,那么学界应当怎么看待这种后设的诗歌流派呢?这种追问的意义在哪?

  唐晓渡:比如白洋淀诗派,也是一个后设概念。但在1970年代初,“非诗”横行,真正的诗歌在“地下”,还处于萌芽和成长的状态。这种后设的意义在于,它指称着那个年代,在知青当中,有一批诗人,他们在那时就开始进行现代诗的探索。虽然,芒克、根子、多多,他们都不承认有什么白洋淀诗派。往往是比较有分量和自信的诗人,不在意这些,因为它本身有着个性强烈的作品。反而是比较弱的诗人,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为自己赢得自己生存的可能。

  再比如《今天》和“朦胧诗”,在《今天》这个平台上,大家在寻找新的诗歌可能性这一点上,大家彼此认同,但相互间的风格也绝对不是朦胧诗这个词就能够简单概括的。这都是含糊的,粗疏的诗歌概念划分。如果有人以自己是“今天派”而认为自己的作品自动获得了某种诗歌价值,那是比较可怜的自我感觉。只有不断精进的诗人,不断写出有分量作品的诗人,才能让他历史上的某些叙述得以成立,否则,最后也不过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大泡泡。

  最终还是要看作品

  羊城晚报:1980年代,尤其是“朦胧诗”退潮之后,各种诗派层出不穷,比如“大学生诗派”、“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等。

  唐晓渡:对,80年代确实出现了非常多的诗派,一批诗人,有刊登诗歌的杂志,有明确的诗歌主张、诗学倡导、哲学依据,这和文学史后设的追问不一样,他们是自觉的、明确标旗立杆的。但是,无论是哪个诗派,最终还是要看诗歌作品。如果是强有力的诗人联合在一起,能够把诗歌的某种可能性发挥得比较充分,这对诗歌发展也是有益的。

  羊城晚报:有些诗歌流派甚至就只有一个人。

  唐晓渡: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西川一个人宣称自己是新古典派。在我看来,他这么做是带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或者说,他以“一个人就是一派”来表明他看重的是个性,而不是扎堆,相互取暖。再说,就算是一个人宣称一个流派,也分很多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是临时起意,认为这是某种自我展示的机会。很难说,出现这么多诗歌流派,是好事还是病态,一切都要看作品。

  羊城晚报:中国当代新诗发展的短短几十年,就出现了这么多诗歌流派,这和当时新诗发展的历史背景有怎样的关联?

  唐晓渡:作为诗歌社会学现象,这种扎堆取暖,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有它积极的意义。尤其在1980年代,包括早期的朦胧诗,“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后来被称为“民间诗歌”,相对于主流诗歌而言,它们的生态是非常糟糕的,没有自己的平台,官方杂志也不发表他们的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聚集起来,自己创造平台和生存空间,油印诗集,从诗歌社会学上来说,这非常有意义,是对诗歌“自由”的某种彰显,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但是,不管怎样,诗派的概念或命名,是不能取代诗歌作品的。抱团取暖,成立某个诗派,以及从诗歌自身角度去评判是否构成流派,这是两回事儿,不能轻易把两者之间画上等号。

  “抓眼球”与诗歌本质无关

  羊城晚报:今天的情况似乎又有所改变,据说21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初评就收到了两百多家诗群流派的资料。为什么诗歌流派越来越多,似乎都在争相命名。

  唐晓渡:诗群和流派,首先是两个概念。就诗歌流派来说,现在的情况也有所改变,很多宣称某某流派的,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现在的诗歌创作环境早已不同于当年,整个诗歌生态、诗歌的内部空间,都已经大大拓展和改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诗歌作品质量、诗歌流派、诗歌群体,应该有重新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尺度变得更严谨一些。如何实现诗歌主张,最终是通过诗歌作品,而不是诗派宣言。80年代,诗人们是要坚决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变了,有些人是坚决要抓住别人的眼球。但如果是为了抓眼球,这和诗歌本质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

  羊城晚报:现在甚至还有“垃圾派”“脑残派”,您怎么看?

  唐晓渡:无论是“垃圾派”还是“脑残派”,只要你认为是诗歌流派,就应该严格按照诗歌的尺度去做。哪怕你是“垃圾派”,如果确实有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未尝不可。诗歌的价值并不在于名称,它在于诗歌本身。但如果认为都已经标榜是“垃圾”了,因而诗歌已经没有了任何标准,没有任何底线,那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也不能进入真正诗歌流派的视野。比如说“下半身”写作,它是有针对性的,有历史语境的,有特定上下文的,也是严肃的诗歌流派。

  从诗歌的角度说,炒作事件是不良嗜好,对新一代诗歌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不仅诗歌,美术界其实也很多,很多属于闹事儿、抓眼球,搏名声,我认为这和艺术本身没什么关系的事。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21世纪以来,是否出现了非常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

  唐晓渡:就我个人来说,21世纪以来这十几年,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诗歌流派,但我看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强有力的诗人。

                                             何晶、李嘉楠、何彦禧

      
      
      
      
      
      

--------------------------------------------------------------------------------
                 115家诗群流派初选入围“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展”


                      当代新诗的“百家”争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专访
  

  谭五昌

  组织者言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李嘉楠 何彦禧

  诗歌慢慢升温 圈外冷圈内热

  羊城晚报:举办“21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的源起是什么?

  谭五昌:21世纪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国新诗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和促进了多元化。可以说,当下是国家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其实对诗人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你关注中国21世纪当代新诗的话,你会发现,如果你有知识分子情怀,恐怕要读读王家新的作品、欧阳江河的作品,这些诗人的趣味偏向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假如你想读一些大众文化的作品,那就读读伊沙、沈浩波、赵丽华他们的作品;如果你想读官方的作品,想了解官方的文化立场,恐怕要读一读王久辛的作品。也就是说,在诗歌文化美学的趣味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国诗歌流派网的主编是著名诗歌评论家徐敬亚,他在1986年策划了“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让诗歌群体流派以团体方式集体亮相,走上前台,从而冲决了当时朦胧诗与主旋律诗歌一统天下的诗坛格局,促成了第三代诗人以艺术新锐姿态集体登上诗歌舞台的历史机遇。时隔28年后,我觉得时机也成熟了,应该让中国诗歌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来生长,让中国诗人以群体的方式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各有特色的诗歌美学、艺术风貌。这就是我和中国诗歌流派网执行主编韩庆成发起举办这个大展的初衷。

  羊城晚报:近些年,诗歌的活动特别多。

  谭五昌:从大众社会的层面来看,诗歌确实是边缘化的。但21世纪以来,诗歌在慢慢的升温,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诗人多,各种诗会也特别多,包括国际性的诗歌节。简单总结的话,21世纪诗歌界的新状况是,圈外冷圈内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诗人们也都意识到,要写有特色的诗歌,部分诗人强调本土经验、本土特色。比如说甘肃诗人,他们写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形成了甘肃的诗歌群体,风格上也有相同性。再比如北京有学院背景的诗人,他们在诗歌的风格和理念上接近,可能也有个小圈子。应该说,现在圈子化写作的现象非常明显,这就客观形成了诗歌写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羊城晚报:网上贴出来的大展启事里提到这次评选的层级设置,分三个层级:十大重要现代诗群流派,十大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十大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为什么要这样分三个层级?重要和影响力之间会有交叉之处吧?

  谭五昌:全国参加这次大展的诗歌流派数几百家,这里面肯定有层次差别。排在第一的是“重要”诗歌流派群体,重点考虑它对文学史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主张在21世纪中国当代诗歌届有重要影响,所以排在首位。“影响力”仅次于重要,位置稍微轻一些,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没有“重要”的程度那么深。“新活力”是指存在时间不是很长,有一定活力的诗歌群体流派,他们很有潜力,能给新世纪的中国诗坛带来空前的活力,大多数的诗人是新锐的,其中有些诗人出道比较早,但他们的诗歌艺术仍然需要进一步释放,重要性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印证。最终进入大展的将是36家诗歌群体流派。

  羊城晚报:不是30家?

  谭五昌:需要更正一下。因为参展的诗歌流派实在太多了,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和联合举办的诗歌刊物沟通,他们也都同意,每个层级扩展到12家。

                                                何晶、李嘉楠、何彦禧






      诗群诗派模糊并列 个别为参展而命名


      羊城晚报:为什么这次是诗群流派大展?诗群流派和诗歌流派这两个概念并不一样。

  谭五昌:这个观察很敏锐,这两个词有时分得不太清楚,但还是有内在微妙的区别。诗群是一个松散的诗歌联盟,是诗歌团体的概念,有相互性,圈子化使他们走得很近,艺术上他们的追求也有某种相似性。比如江南诗群,他们有共同的地域环境背景,但并不意味着江南地区的诗人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完全一样,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命名为江南诗群而非江南诗派。

  相对而言,诗派是更严谨的文学概念或批评概念,首先,它要有严谨的凝聚的艺术主张;其次,要有阵地,比如说有某个刊物作为阵地;最后,还需要批评家适当的认可,要有广泛的认可度。

  羊城晚报:但是在初选入围的115家诗群流派的公示名单里,既有某某诗群,也有某某诗派,评选的范围和标准又是什么呢?

  谭五昌:虽然刚刚说到了诗群和诗派的区别,但两者的界限有时并不那么明确,有些诗群也具备了比较严谨的流派特点,他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是有很多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评选时,采取模糊化处理,诗群和流派都放在一起。


  羊城晚报:有没有一些诗群流派是临时造出概念来参评的?

  谭五昌:事实上,很多流派是批评家或文学史家后来的命名,比如说湖畔派诗人、阿克梅派,等等;也有自己打出旗号的,比如说1986年非非主义,是自觉的流派群体建构。现在也有相似性,大部分诗群流派是在2014年之前就有命名的,也有少数诗歌群体与流派,因为想参加这个大展而进行命名,但他们的命名也有一定合理性,并不是瞎胡闹的,他要考虑到命名和他们诗群的创作风格是不是相对称。比如新楚骚诗派,主张以楚文化为基础的写作风格,也有一定合理性,这是新出现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



                点到为止


            流派:为了诗歌?为了出名?

  □典裘沽酒

  有关诗歌流派的话题,其实,真不好说,因为诗歌流派就像个江湖。本无多少规矩,但是,一有风吹草动,比方要出书、开研讨会或者开诗会,一下子就有很多像模像样的流派冒出来,如雨后春笋。1986年,由徐敬亚策划、安徽的《诗歌报》和深圳的《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了“现代诗歌群体大展”,共有六十多个诗歌群体或流派参展,还有许多没有参展的。其中就有很多是临时组织,起个流派名,弄几句诗歌主张,组一些诗,也就是一个流派了。当然,也有一些是非常认真和有规模的。比如非非主义,当年就是最好的诗歌流派,不论是民刊、诗歌作品、诗歌主张等,都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还有的因为名字起得好,不用读其诗就记住了,如“撒娇诗派”。可更多的流派,却是烟消云散。

  我去年参加在福建漳州举行的“中国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研讨会”。会上,有许多诗人就认为“打工诗歌”不是诗歌流派,而是同写一种诗歌体裁的诗人群体。就像那种警察写诗就叫“警察诗人”一样,所谓的“中间代诗人群”就没有诗歌理论和主张,就算有,在诗歌领域里也没有提出新的理论和写作方向,因此,不能算是诗歌流派,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年龄相近的诗人们抱诗取暖的一种诗歌行为。所以,中国新诗流派看似很多,几乎都是几个相熟的诗友搞一份民刊,起个名字,就成了一个诗社。全国每个省市县都有类似的情况,最后成了各级作协上报的数字而已。而真正对中国新诗起到推动作用的很少。

  反观我十年前加入的“垃圾派”,虽然臭名昭著,声名狼藉,可它和“下半身”写作一样,都是最具有流派规模的诗歌流派。虽然,“下半身”和“垃圾派”,都有哗众取宠、聚众闹诗、引人关注的嫌疑。这也纯属正常,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吸引眼球,多人关注,就是赢者。

  当然,创立诗歌流派到底是为了诗歌,还是为炒作出名?其实,真的都有,这时代还有人为了出名去搞诗歌,真的不该去指责了——因为都是爱诗爱得走火入魔了。

  而且,几乎所有的诗歌流派,都不会长久。一旦有一个新的诗歌主张出现,多少都有人响应。如果,能提出接地气对应时代的诗歌主张,就会有很多有才华的一时找不到方向的诗人一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最牛逼的诗歌。然后四分五裂。因为诗人都是最具个性的,何况是先锋诗人,他们都是诗江湖的独行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13 22:19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2:22 | 只看该作者

你读的时间肯定没我编辑的时间多。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13 23:09 | 只看该作者
最终还是要看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13 23:15 | 只看该作者
羊城晚报就是敏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3:38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4-4-13 23:15
羊城晚报就是敏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4-14 10:4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争鸣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14 11:21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1:23 | 只看该作者
李明利 发表于 2014-4-14 10:40
“百家”争鸣 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6 18: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