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损香未销
——体验祝凤鸣《枫香驿》
相关此诗的评论,多位同仁已发布,本人也拜读过几篇,但还是感觉有话要说。在此我想强调的,即诗人祝凤鸣君借助于这首《枫香驿》文本想要表现、传达的究竟是什么?诗中有没有更丰富的寓指抑或都潜含了哪些意义?对此是否可以弄懂弄透?由于不曾与作者交流,只能就文本解读文本,是否“意犹未尽”或“过度阐释”尚不自知,盖希望于此与各位聊以交流,当然也包括作者。
关于枫香驿的具体情况,已有多位足以说明,在此不必赘言。我以为,作为自然的枫香驿,本来是广袤空间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方位地点(京城、罗马、湘西、奥林匹亚等尽皆如此);自从被命名那天,它一度成为历朝官方千千万万的驿站的分子;最后它原有的功能又被废弃,虽然不会化为废墟,毕竟剩下了名字。不过,由其名字可见,枫香驿正因为在千秋百代中已经浸透了古代文化,才引发后之来者一次又一次观照与想象。它成为文物,但不必出土;它不能收藏,却可以观赏,保护与否则是另一个话题。在被想象中,它不仅不乏诗意,而且诗意会越来越浓重,这应该是其有始无终的未来。
那么,“玉损香未销”是否可以是这首《枫香驿》给人们的总体诗意启迪?我以为是。
通往京城的驿站(所有的)曾经繁华一时,它是维系一代代旧王朝血脉的枢纽,“路通往京城/ 汗淋淋的马在这里更换”,这是枫香驿曾经的的辉煌。不过“随后是冬天,飘雪了 /枫香驿便渐渐沉寂下去 /在一片寒冷的白色里 /很少听得见马蹄哒哒的声音”—— 可见,所有的存在都难免有一天会消失,曾经的已经消失,都将永远被淹没在时间之海,无影无踪,这些,令人感叹也令人无奈,这也是智慧生命对于存在的忧虑,但对此任谁都毫无办法。可见诗人在此追问的悲剧终极。
当然,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形,即存在总会留下了蛛丝马迹、斑斑点点,或者存在可以一次次脱胎换骨、转换生成,然而,它的本来面目已化为空洞,这一切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因果论还有效吗?这是该诗自身的建构所留下的开放性阅读空间,也是枫香驿能够令人缅怀的资源好依据。还可以说,枫香驿像一张美人活动照相,斯人已去,音容笑貌依旧,只能令人悯缅,而且会一直使之睹物思人,耿耿于怀。正如“驿道一程又一程 /没有一个人能走到底”,曾经的文明失落,古代的遗迹存照,然而,历史的瘢痕总有一天也会消失,包括现在的我们,也包括未来的缅怀者及缅怀的缅怀者。这是诗人在追问终极之后可能的感悟延伸,也是在推翻了一道道定义之后,留下了那片触目的废墟般的理念空间。
在诗中,作者从新视角试图还原、复活那段漫长的驿站历史,并揭示出了历史深处的隐秘。枫香驿的景观背后究竟有多少秘密?看《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果说,唐•杜牧以知情者的身份揭开了皇族荒淫无道的冰山一角,那么,“稻田里捆扎干草的 /农家姑娘 /在一阵旋风过后 /总是想象皇帝的模样”——祝凤鸣则以局外人的视角,精到地揭示出平民百姓所能关联的行为,只能是对于帝王生活的想象与巴望,而一句“在以往的幸福年代”意味着观照者所感悟出对历史彻头彻尾的反讽。是的,“我的乡亲们都是穷人/孩子是穷人家的孩子”,贫民一代代在穷乡僻壤生息繁衍,可他们的神圣使命却是为皇帝而终身服役,在村野当差,甚至“提携玉龙为君死”,但他们并没有机会获得应有的犒赏,更谈不上与皇帝共享一丁一点,甚至一瞻龙颜。
诗人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真实身份,在亲历与想象之间瞻仰文化废墟,缅怀历史遗迹,冷静、淡然地书写。不过,作者很善于以极为简练的笔营造诗意氛围,无论是中间的“秋天来了 红色的叶子落满路面”,还是煞尾“随后是冬天,飘雪了 /枫香驿便渐渐沉寂下去 /在一片寒冷的白色里 /很少听得见马蹄哒哒的声音”,都不仅是烘托,其本身更是历史遗迹的有机构成,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均富于象征性、暗示性的蕴含。
2012年5月27日19: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