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梦花 于 2014-5-6 13:30 编辑
《用真情和诗意描摹生活本真》
——写在阳光的诗集《仿佛人间的前夜》出版之际
文/豫姝
第一次接触到阳光的微诗,是我偶然在中国微型诗网翻看精华帖时,突然眼前一亮,是阳光的一组精华帖中的《山水画》,隐入一尺宣纸里/让清瘦的/山水/慢慢地漾上来.一个“隐”和一个“漾”字,写的动感传神而且有种天然去雕饰的场景感。
查看其他的帖子,《喜欢》也让人耳目一新,喜欢这一池/流动着的活水/和刚刚被翠鸟亲过/还在摇晃的青青荷叶。表达精准到位,将人对自然毫不做作的亲近和喜欢,写的活灵活现细腻而真实。
《雨点》则多了一些童真的回忆,雨点在湖面上溅起了涟漪/像孩子的梦/一点一点的/有了长大的欲望。一个孩子的梦,从被激起涟漪到一点点长大扩散,直至最终消失在岸边,读后有种莫名的惆怅,淡淡的如同涟漪漾起。
他的《骤雨》场景感十足。我有点慌。/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抑制不住/与陌路的你一同奔跑起来.让我忍不住想象骤雨突袭,那种慌乱,从众心理,以及大家一起狂奔的场景,多像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经历和场景。
另一首《静》则让人有种心跳停止的感觉。静,从流水中溢出/这儿的山/和疾飞的鸟/都压在我的心跳里。面对流水,青山,小鸟,那种发自内心的静油然而生。让人也有了心跳和呼吸都停顿的错觉。
而《立春》则又用了另一种慵懒的语态,春天是有声音的/懒懒的种子伸出嫩嫩的尾指头/对泥土说:/让一让,我要出来。让一让哦,不要挡我的道。春的那种娇憨和无法抗拒的绿,破土而出的态势,跃然纸上。
而当我看到阳光的诗集《仿佛人间的前夜》里第三辑《阳光微博了的诗语》,我脱口而出的是,像沙与沫的句子哦。仔细读下来更有泰戈尔那种唯美和细腻的婉约。比如他在《雪》中说,一朵雪/落在/一朵雪的/身上/一朵雪/藏进/一朵雪的/轻里。在《阿婆在打盹》里说,一愣神/天就开始黑了/阿婆在藤椅里打盹/像落日埋首在一棵老榕的影子里。其他如《草原的力量》《古筝.指尖上的炫舞》《如果可以》《未展芭蕉》《月语》等读后无不让人有种静坐在时光里,倾听灵魂呼吸,空灵而自由的吟唱,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我是个不喜欢读长诗的人,四行一节的诗歌超过四节基本就没了耐心。但是阳光的现代诗《我和我的母亲》一看到标题就攫住了我的眼睛。其中最后的几节让我读后似曾相识和不胜唏嘘
三十七年了,我是一粒未曾开窍的榕籽
我被这个啰嗦的女人
反复研究了三十七年
三十七年了,她还没摸透我的脾气
我却再也无法离开她的啰嗦,这个没有得到我什么好处的女人
三十七年了,她依然乐呵呵地跟紧我的生活
这个精明的,啰里啰嗦的女人
有着刀子的嘴,豆腐的心
她就是把我生下已有三十七年的妈
诗歌里的母亲和我们自己的母亲是何曾相似和熟悉。一个永远以孩子为中心,觉得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的母亲。也是一个任劳任怨为孩子倾尽心血的母亲形象,真实丰满而清晰。
纵观阳光的诗歌,无论长诗短打,微诗现代诗,无不是来源于生活里最细微的触动和感悟。尤其长诗,更是用了一种白描的手法,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描写的淋漓尽致挥洒自如。
一直赞同一个观点,任何文学体裁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情感优于文字功夫。文字技巧固然重要,也侧面反映作者能力。但过于注重辞藻和文字技巧,往往容易让情感失于流畅和真实。而阳光的诗歌,并不缺乏对语言独到的掌控力,用一种不露痕迹的独特手法,再现生活本真。或者说这种写法更能体现作者对作品情感和语言的驾驭平衡能力,既贴近读者又不缺乏诗意。让诗歌平易近人,如同现实里的家常饭和开胃小菜,虽不华丽炫目,却足够果腹和暖胃,有人生的平实和坦然。
在晦涩诗歌泛滥的今天,希望这类贴近普通读者的诗歌,多一些,再多一些吧。
写于2013.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