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山雨 于 2014-5-12 08:25 编辑
散文诗《秋浦河》,我努力着把它写成一篇美文。美,优美意境;美,妙语佳句。我想,把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我的格调。
写《秋浦河》很难。偌大一条河,可写风物太多,如何选取最佳角度,反映出河的典型特色,实在是叫我为难,加之已有多人作品问世,要想出彩,可见难上加难。
我试着,选择水里和岸边的特色小景,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粗线条勾画着,我不在乎其形,我只是淡笔远近,又神似近远,使之凸现美丽特色的典型化的秋浦河。
波清水秀是秋浦河的特色。因此,“水景”描写,当为《秋浦河》的眼睛。于是我点睛用句:“河是李白的羊毫,蘸着千年的清水,像一缕飘逸的白发”,借意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诗句,作出清新的比喻,以达到一言立骨,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抽象着,远握着,那河水的点点风物:水里有李白的诗,还有他的韵律,意蕴秋浦河,原来是一条流淌的诗河。
接着我写人、写物,写情。我虚实相映,别开生面着写近:“还有杏花树,杏花遮掩的河边,想是采菱女的后裔,有姐有妹,蹲在洗衣石上,抖动一朵云彩,挥舞一缕春霞,那起落的棒槌,声声如歌”,由物“杏花村”的特色,再及人的细节描写,想营造一个境:秋浦人家富足、恬适的生活。
紧着我又写远:“一只白鹭踩弯细竹,两只灵鸭鸣叫天空”,以表现秋浦河的静美,由此造出秋浦河的一个禅境。结尾,由“一叶竹筏”和“古渡口”,让人产生无尽的诗意联想。
文成后,我对它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以求精致,力求在600字的篇幅里,通过典型风物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出我对秋浦河的热爱之情,好似喃喃絮语,如痴如醉。
我想,把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沉淀为文章的基调,而又隐于字里行间。于是,我锤炼句子:如“河的两岸,是平而仄仄的,是李白三千丈的韵律缠绕。”如“她们的白玉手,像一条条鲜活的鲛鱼,跳跃不息的;她们说话,轻着柔着,像檐下的紫燕,呢喃着无尽的生活。”再如“水不澎湃,也不浩荡;这是禅静的水,流诗,也流静,一种静美,婉曲着,躺在皖南的胸腹上。”这样,努力使句子美丽而灵气,又寓意深刻着。我体会,因情生文,文字才能感人。
秋浦河,水清,水美;秋浦河,语清,意美。是为创作手记,小结备忘。
附原文:
秋浦河(散文诗)
文/浮山雨
从山里走出的水,皖南人管它叫河;
秋浦河,就是在石台县的大山里美丽转身的,向北,蜿蜒,行360里,至池州杏花村入江;
河是李白的羊毫,蘸着千年的清水,像一缕飘逸的白发;
河水里,还有李白的诗,还有,云和月,猿和石楠树,老翁,古渡口的木筏,都在青碧的光影里,闪着亮儿;
河的两岸,是平而仄仄的,是李白三千丈的韵律缠绕。
岸上有昭明太子的钓台,有沧桑石城的古址,仰天堂,渔村,水车,石磨;
还有杏花树,杏花遮掩的河边,想是采菱女的后裔,有姐有妹,蹲在洗衣石上,抖动一朵云彩,挥舞一缕春霞,那起落的棒槌,声声如歌;
她们的白玉手,像一条条鲜活的鲛鱼,跳跃不息的;
她们说话,轻着柔着,像檐下的紫燕,呢喃着无尽的生活;
她们身边的竹篮里,不是红红的菱角,而是水淋淋的荠菜,和白雪似的莲藕,及腥味的军鱼。
岸的近处是山,远处也是山,山是相叠的,远和深,都藏在里面;
水不澎湃,也不浩荡;这是禅静的水,流诗,也流静,一种静美,婉曲着,躺在皖南的胸腹上;
水里映着一根弯着腰的细竹,是被一只白鹭踩弯的;过来两只灵鸭,叮铃叮铃地鸣叫,弯弯绕绕地划过天空;
从河的弯处,划来了一叶竹筏,一靠岸,就卸下了满筏的笑声;
古渡口,青石古樟,让人想起唐朝;那刚刚上筏的风衣人,可是当年的诗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