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2-5-29 11:03 编辑
佛与魔
佛教里面有一对永恒并列的形象:佛和魔。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佛在,魔就在。反过来,魔在,佛就在。 这个道理用到世俗世界中,似乎也一样永恒。有善良,就会有邪恶。有平等,就有歧视。有觉悟,就有执迷。有光明,就有黑暗。有理性,就有盲目。有自由,就有专制。有诚实,就有欺骗。有欢乐,就有烦忧。 佛是善良,是平等,是觉悟,是光明,是理性,是自由,是诚实,是欢乐。 而魔,实际上是人之欲望和自私心的集合与放大。人的各种欲望存在,人的自私心不能消灭,魔就会永远存在,成为一个永恒的对立面。 甚至,魔还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我们看到的,有时是佛,有时就是魔。 佛,或叫做佛性,或叫做佛心,就是为了对抗、转化和消灭魔而存在的。魔是自生,是人性中动物性的那一部分。而佛,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脱离了动物性的那一部分。二者的战争,伴随了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并且,随着人类走向未来的脚步,这场战争还将继续下去。不同的仅仅是,彼增此减,此消彼长。也就是说,当人性中的佛性增长时,魔性就减弱。而当佛性递减时,魔性就强大,就成了人的主导。 当佛性主导人心和世界,则世界祥和光明,人则为人。 当魔性主导人心和世界,则贪欲泛滥,污浊遍地,人则为兽。
渐忘与渐悟
许多事情,是渐渐在心中淡化,最后便不再想起。其实,并不是消失,而是新的事物出现,挤占了前面的位置。这大概也可以叫做轮回或无常。更或者,是造物赋予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自我修复和保护。 爱,或恨,也是这样。没有永远,只有曾经。比如初恋,当初与初恋的人分手,那种切肤的痛,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才慢慢麻木了的。而等到十多年后重逢又分离,已经感觉不到什么。甚至奇怪以前怎么会有那样的牵肠挂肚或痛不欲生。 时间是一池具有消炎止痛功能的水。人在其中浸泡,伤口总会慢慢愈合,疼痛也总会慢慢消失。这样被治愈的次数越多,就对于伤害的抵抗能力越强。受伤的几率和程度,是与时间成反比的。 但依然会爱,会恨,会痛。只是,不再那么执着,不再那么要死要活。 只是懂得了,所有的美丽,都是季节中的事物。季节过去,也就随之而去。且懂得了放手和放弃。知道不是自己能得到的东西,再好再美,也只去欣赏,而不做攫取的考虑。 这也许,就是人的所谓觉悟。只是,这样的觉悟,还在很初级的阶段。
面对情欲
可以说,除了很老或很小的人外,正常的男女,都是有情欲的。不但有,而且是必须的。人类的繁衍,情欲是第一要素。如果人没有了情欲的存在,可能早就在这个地球上灭迹了。 就连僧人,这些禁欲主义者,也是情欲下的产物。没有他们父母的情欲在先,岂有他们的肉身在后? 其实,真正的僧人、修行者,是敢于和善于面对并解决情欲问题的。反对和掩饰,都毫无用处,只能是引导和疏解。 我想,佛教的禁欲,不是性欲本身有什么罪过,必须禁止。而是在人类进入社会阶段以后,情欲里面加入了太多与欲望本身毫无关系的社会因素,比如婚姻、财产、权力,以及各种由此产生的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从佛陀开始的禁欲,实际就是一个目的:以禁欲的形式,来断绝与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联系。以此来达到简单生活和深入思考的修行。 其实,不但是僧侣,就是像我这样崇尚自由理念的的写作者,以及其他很多的各色人等,往往为了躲避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只能忍受情欲的折磨。情欲的满足,本来只是男女之间两个人的事情。但这件事情一旦发生,就会产生出难以预见的复杂后果,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禁欲和断欲,实在是人类进入社会形态后制造出的一大悲剧。 我时常会羡慕那些飞鸟走兽,那些昆虫植物,他们的生命是低等的,但他们的生命却是自由的。虽然也有争斗,但那是为了保证后代健康延续而自然发生的优劣选择。他们不用搞什么道德法律,这些只有人才玩的东西。而是只顺应自然生命的本性。 我是不相信轮回的。但假如真有轮回这么回事,而且我可以自己选择,那么我在下一世是宁愿成为飞鸟走兽,或昆虫植物中的一员,也不想为人的。 人,已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麻烦的物种。
面对死亡
中国的民俗中,对于死是避讳的。由于避讳,就忘却,就逃离,就不去面对更不去思考。这样,就导致许多问题。人不知死,当然也就不知生,不知为何生,如何生。 死是避免不了的。你躲着它,但它最终总会找到你。从这点上说,人类虽然进化到了具备思想的能力,但大多数的人,还是愚昧。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哲学,宗教一直在人类的长河中蔓延不息。而那些创立或主持这两门学问的人,就成了教主或圣者,成了领袖或祖师。说到底,哲学、宗教当然是生命之学。但生命之学,又主要是死亡之学。没有面对死的勇气,生就显得毫无气度和重量。 但,宗教又往往给它的信徒们一个永远看不到的画饼。轮回。复活。主义。天堂。仙境。极乐世界。当然,还有不相信,不听从或反抗者的去处。地狱。监狱。酷刑。煎熬和杀戮。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恐怖。消灭异见和反对。 将不可能说成可能。将虚无说成真实。这不是哲学家的职分,但却是宗教家和以政治为宗教者的本领。 死亡不是休息,也不是等待重新成为另外一个生命。死亡就是死亡。是消失。是永远。是风吹云散。 这当然是指肉身。法身,也就是思想,却会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人类存在,思想就存在。这样的思想一定是关于人,关于生和死的。 死是残酷,但也温暖。 人在一种情绪中会陷入颓废,虚无和绝望。但我还是认为,在生之时,应该珍惜生命。看破生命真相,直面死。然后,积极的看破红尘。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是这样。 死,也就不必避讳,不必逃离。 呵,给它一个温馨点的比喻吧:落花。 覆盖在大地上,为新的生命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