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一个老乡给我写的评
用鹰隼的眼睛洞穿世界
——评张续东诗集《去平原看闪电》的艺术特色
文/程亚平
诗集《去平原看闪电》,名称独特而新奇,我想:站在平原上看闪电倏忽间掠过大地,需要豪情,更需要勇气;当闪电从天边咆哮而来,当闪电掠过身体,当闪电疾驰而去,当闪电不再神秘,当诗人迎风逆旅……一系列壮观且极具挑战的画面映入眼际,诗人在好奇着飞速流逝的自然现象吗?诗人在考验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吗?不,诗人更着迷的是闪电掠过大地时万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应激,诗人更想在耀眼的电光中探秘大地。
《去平原看闪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物,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揭示出生活的真谛。那些平常事物,好像与诗无关,却极具象征内涵,闪着诗的光彩,彰显诗的韵味。读其中诗歌,犹如听到诗人在暗处,低沉的声音,轻轻地叙说,声音缓缓落地,却如洪钟响起,读者一震,惊悟生活哲理。赏读诗歌,犹如亲见诗人手拿一根细而长的银针,随意向生活的角落轻轻刺去,无需用力,针已运行到深而透的生活地底。诗人这样写农民工在城里打拼的生活:“在城里 他们一动\就掉一些土渣……\他们忍不住地掉\最后,掉的只剩一副骨架\回家的时候,他们像\一粒粒穿戴整齐的灰尘”诗人用“掉土渣”形象描绘出农民工与城市环境的格格不入,视角独特,表达巧妙,抽象却极具生活的真实;用“只剩一副骨架”道出了农民工为了生活付出了生命的全部,城市的高耸和萎缩的人影在诗行中萦绕,诗人复杂的心绪彰显,有同情,更多的是无奈;“穿戴整齐的灰尘”将农民工比作一粒粒轻飘且游离的灰尘,具体的事物渗透了诗人对农民工深厚的情感,深刻揭示出农民工无固定居所的奔波辛劳。诗句到此戛然而止,意在言外,情满怀。诗人这样写那些表面光鲜,内心彷徨、总是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们心灵深处的恐慌:“街边摆放的那些不锈钢器具\你看他他就看你\你不看他他照样看你\用着你疑虑的目光\如今这些光亮的事物都有些心虚\不然他们不会这样\总是有意无意地盯着你\他们害怕识破脆弱的心底”。“街边摆放的那些不锈钢器具”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厨具,诗人却独辟蹊径,赋予了它们极其广袤的暗示性的内涵,将这些器具比作那些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总是战战兢兢地盯着周围路人,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内心脆弱恐惧的人。诗中意象选取巧妙而独特,也使读者产生了无比辽远的想象,一副日常生活图景,在诗人眼里幻化出了别样的色彩,真理不言下自成蹊。
《去平原看闪电》所收诗歌节奏自然、舒缓,诗人没有过分追求韵律,只是依照生活的节奏用散文化的表达抒发着诗意的生活。读者透过诗行,仿佛看到了一直在生活路上漫步的诗人,他不着急,他只是缓缓地踱步,他只是无拘无束地瞟了一眼路上的事物,他只是随意说了一句就让读者恍然大悟。诗人这样写人生的虚无: “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或者,是这个世界的出口\许多人从这片水洼\进进出出,没有感到异样\像一场突发的事故\让我们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一切\一如既往”。诗人将人生比作“水洼”,人人都在里面沾染着泥腥,出来或进去都是辛劳,一个具体生命的消失,并不会影响“水洼”,甚至不会有涟漪,生活依然按照它的流向,汩汩地向前。这种对生命的认知,可谓接地,对那些贪婪身外之物的人们更是一种警醒。诗人没有郑重其事地言说真理,只是边走边轻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读者却忍不住在诗行中驻足、深思,叹诗人的慧眼识破生活的伪装,浮躁的心绪渐渐沉静。传统诗歌往往饱蘸激情,节奏上更多表现为铿锵有力或深情款款,《去平原看闪电》吸纳了新诗的表达方式, 注重自然的节奏和音乐的美感,篇幅短小,富含哲理。
《去平原看闪电》如一幅幅简笔画,画面简约,意境和平静穆,引导读者从喧嚣中走向沉静,深度解读生命。凝练的语言,机巧的构思,深沉的乐音,使诗歌画面唯美,余韵绕梁。画面没有大开大合,诗人就是随笔寥寥,境界全出,韵味悠长。诗歌《重复》这样写人们重复的生活场景中悲凉的人生况味:“三年前,一个黎明\新婚的爱人在一次车祸中\睡着了……\现在,她披着婚纱\又一次走进婚礼的现场\看见他们站在暗处”。诗人看似在平静地描述三个日常生活的片段,暗流就在诗行中汹涌。生活中的不幸,经诗人轻轻点染,悲剧气息淡化,而无法言说的痛楚却在心头升腾。“他们站在暗处”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是死者对生者的挂牵,言止于此,情并未止,神情凝重的诗人就站在这幅画的暗处,深切的悲痛就隐藏在画面的深处。《去平原看闪电》诗情画意的有机融合,蕴含情趣,更是耐人寻味。
生活的列车轰隆中向前,很多人忙不迭地追赶疾驰的车辆,诗集《去平原看闪电》,读者犹如看到站在列车上,冷静地审视世界的诗人,他用鹰隼的眼睛透过日常琐碎洞穿世界,眼里是画,画中是诗,诗中涌流着对亲朋故土深沉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