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苑》报 第146期 (旧刊回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苑




ZHXY/2001-03  C146




韵 和 江 泽 民 诗 六 首


重  阳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古体是新韵的脊梁。江泽民新韵古体诗的发表,对新韵工作者是个极大的鼓舞。现韵和几首,以壮行色。
(一)
冰消雪融碧空晴
东风绿柳又是春
旭光万缕非梦景
初醒新知苦与辛
(二)
华夏文明五千春
诗山词海满京城
古律旧格骚坛事
新声新韵意景情
(三)
诗抄天安门 字字见真情
朱赤百姓血 碧翠千官翎
革命先捐躯 傲骨映辰庚
谁谓荣辱事 青史不留名
(四)
雪映紫霞富士山
瀛海风熏玉门关
精短诗歌逍雀曲
新韵新声满艺苑
注:日本中山荣造(逍雀)
      倡导新短诗。
(五)
科教兴国理当先
政通人和法治严
继承改革两相辅
童叟俱乐新观念
(六)
峥嵘岁月壮志酬
江山一统尽风流
改革开放千秋业
中华精英誉全球


辛巳杂咏
借江泽民《诗六首》韵
河南•原草
(1)
清明时节无日晴
岐路莫道故乡春
城内苍生思文景
会餐谁问粟粒辛
(2)
原上蒿草任枯荣
昆明池水映帝城
关心岂止国家事
人间正道赤子情
(3)
来者出玉关 一了故人情
大漠新草绿 小楼秦月明
朔风健此骨 长歌万里行
地偏缘心远 老子不留名
(4)
愚公子孙重移山
长歌声悠动寒川
神州西望八千里
创业守成一脉传
(5)
丹石再炼试补天
有幸红尘话经年
华山论剑风云会
碣石观海谱新篇
(6)
报国一任风雨稠
敢作砥柱立中流
贫寒不坠青云志
九鼎再铸酬神州


“999精短诗词大奖升级赛”启 示

    本部常年举办“999精短诗词大奖升级赛”,欢迎海内外华文诗爱者踊跃参加。参加规则如下:
    一、所有参赛作品一律刊登展出。按来稿时间为序编号编组,每九首诗为一组,每组选出一首获一级奖参赛权,名单刊头公布。
    二、取得一级参赛权的作品,每九首为一组选出一首获一等奖(奖金99元),并取得二级赛参赛权(二级奖金999元)。依此类推,直至大奖9999元。
    三、评选方法:1、按收稿次序编号编组展出、评分。2、收稿时间数(年月日数)除以9,余数为幸运分数。3、作品分数加幸运分数,高分者获胜。分数相同的,编号早者获胜。(即先到者获胜)。
    四、参赛作品只限精短诗词,每首不得超过14行。   
    五、参赛作品首数不限,次数不限,每首参展费10元(海外限用美元)。款稿齐即编号编组展出。(无资不展,请谅。)通联:154005•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诗社,联系人:姜明。电话:(0454)8606139  8609716  (互刊莫商量,见样必还)。


中国诗歌的流与潮

重 阳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中国诗之“流”?是“流”还是“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有着根本的区别。
    要论诗之“流”,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会有“诗”的产生。“击节而歌”的“歌”,大概就是诗之“源”吧。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少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的“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内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之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在,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今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的到来。
    中国在崇洋大潮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的“流”在国外,它是从国外“流”进中国的。人们不禁要问: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之一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吗?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意味着什么呢?
                                 2001.7.

侃谈格律诗词

重  阳

    人们一提起格律诗词,便以为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华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其实这是个误会。“格律诗词”产生于明代,是明朝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订了“格律”之后,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才称其为“格律诗词”。
    其实,在“格律”产生之前的盛唐诗,当时称其为“近体”诗,是古体诗发展的成熟期。其结构、声韵、绝律都十分严谨,五七言,四八句,已成固式。但是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固式”,已成为士大夫文人手中的“玩艺儿”,人民大众是“玩不来”的。于是,民间巷里便产生了很适宜于传唱的长短句(被称为“诗余”或“词”),它打破了五七言,四八句的僵式,句数、字数、声韵都可自由伸缩,十分灵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代,“长短句”(词)已达到了普及性的发展。后被士大夫文人接纳和利用,加工和提高,遂发展成为“词”的极盛期,即中国历史上的大宋词时期。
    到了元代“曲”的产生,“曲”又打破了“词”的固式,向更加自由更适宜于传唱的形体发展。曲被士大夫贵族文人操作之后,迅速发展并普及,俗称元曲盛世。到了明代,李东阳、何景明等人制定了“格律”,将诗词创作“格式化”了,含“曲”在内。自此,按照“格律”创作的诗词则称其为“格律诗词”。后来经过历朝历代“御批圣典”,“格律”成了科举的一项重要科目。于是,“格律”便成了衡量诗词的一把法定的“尺子”。后人又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诗词。因而,格律诗词便成了中华诗词的代表,成了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格律,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圣规”而固守着不肯逾越。更可笑的是当今的腐儒们竟将“尺子”变成了“棍子”,成了打人的“工具”。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突破了“诗、词、曲”的格律僵式而初露头角,并在西诗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值得骄傲的是“新诗”突破了“格律”;而令人痛心的是“新诗”被完全的“西化”并走上了莫名的歧途。
   “中华新韵”的兴起,“玉宇澄清万里埃”。她突破了“格律”,净化了“新诗”,正沿着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正确方向迅猛发展!
                                   2001.8.

新韵,挺拔于诗歌的珠穆朗玛!

山 东•雁 阵

    第一章  新韵现象
    中国新诗经历白话诗运动、朦胧诗、现代诗潮几个时期,发展至二十世纪末,笼罩着浓郁的“黄昏意识”。先锋诗人以生命与鲜血为代价,对诗歌进行几番形式突围之后,整个诗坛更陷于严重的无序状态之中。我对现代诗人们的功与过,成与败不想作怎样的评说——正象许多诗人一样,想寻一条通往“诗歌真理”的通衢。
    当我迷惘地徘徊于古典与现代两个诗歌坛口的时侯,新韵的开创者——重阳先生,以他的远见卓识,为纷扰的诗坛拨开了迷雾。
    新韵,作为诗界一种特有的文代现象去研究,无疑有益于诗歌的健康发展。在中国,传统诗词,有韵新诗,完全被挤到边缘地带,新韵的兴起,对于抵制新诗的完全西化,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韵现象,可以从四个方面去透视:
    1、现代诗流派叠起,主义纷飞,使新诗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沉浸于悲寂的挽歌气氛之中。“一统天下”的白话自由诗,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在需要产生新韵的时侯,产生了新韵。
    2、新韵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早在清代,黄遵宪、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革命主张,试图打破格律诗的清规戒律。在当代,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曾提出创立“新古体”“新民歌体”的诗歌主张,但在具体将传统诗词、民歌有机地融合在一体的时侯,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诗歌理论体系。
    3、中国新诗中自由体与格律体(宽泛的格律)应该是并驾齐驱的。长期以来,自由新诗得以长足的发展,而格律新诗基本沿袭旧体诗的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中国新诗其实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地走路。
    4、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崛起,完全摒弃了作为民族诗歌重要标志的“韵根”,语言完全游离了母语,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层。
    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致流程路线为: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韵”为主线,以“格(形式)”为主调,一脉相承。新诗的出现,必填补此项空白。
    在新诗发展到二十世纪未的黄昏之际,新韵的兴起,必带来新世纪诗歌的曙光!

第二章  新韵运动
    新韵,是一场文化运动,我们称之为“新韵运动”。当一种没落的文学长期统治文坛,必有一场革新运动。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从汉魏到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一股崇尚文采雕琢的浮奢之风,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内容。初唐“四杰”率先突破宫体诗的束缚,把诗歌从狭小的宫宛绣阁移向广阔的江山与荒漠。陈子昴标新“风雅兴寄”“汉魏风骨”,高擎诗歌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尽洗南朝华艳纤弱的诗风。中唐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力倡革新,戮力推行“新乐府”运动,使诗歌更贴近现实与时代。先秦以后,文坛上风气不正,文章只追求形式和华美的辞藻,使散文进入低谷发展的时期。唐代韩愈等人效法先秦,提倡“古文运动”,使散文重焕生机。到了近代,复古的文化逆流一度统治着整个文坛,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先躯,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将文学推入狂飚突进的时代。在新诗跃入低谷的今天,重阳倡导“新韵说”,推行“新韵运动”,为沉寂的诗坛找到了一条发展的出路,同样彪入史册,功不可没。
第三章  新韵的精髓
    重阳先生同诸多同仁在推行“新韵运动”的同时,已形成了一个新韵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命名为《中华新韵说》。“新韵说”是在新韵精英们的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韵说”的精髓主要有九点:1、声韵为本;2、法定新韵;3、格律开放;4、和声对韵;5、创新诗体;6、创新诗词;7、改造新诗;8、融合民歌;9、净化语言。
   (1)声韵为本
    从朦胧诗潮,、后现代诗潮的兴起,“韵”逐渐被淡化,甚至完全被抛弃。当现代诗发展到“纯粹”的状态时,新诗已彻底散文化,而作为民族诗歌重要标志的“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是至关重要的。重阳在《中华新韵说》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新韵必须是有韵的。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对于诗歌是否存在韵根,由于每位诗人观念的不同,必然存在分歧,不能苟同。但作为我们民族的诗歌,必然有韵。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韵如同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2)法定新韵
    音韵,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声韵。音韵学家根据汉语语言演变的大势,把它分作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音时期,大致包括周秦两汉这个历史阶段。这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习惯上叫做“诗经音”或“周秦音”。
    中古音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语音,习惯上叫做“隋唐音”。这个时期出现《切韵》,中古音以“切音”为代表,因此又称为“切韵音”。
    近古音时期,大致包括元明清这个历史阶段。元代出现了周德隋编写的《中原音韵》。它代表了近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现代音时期,它的语音是以北京语系为代表的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换一个时代,换一批鸟;换一批鸟,换一批诗人。”既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声韵,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就责无旁贷地以现代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那些以“切韵”、“广韵”、“平水韵”为标准来替代现代声韵,实在不懂得古今音韵发展的起码常识。
   (3)平仄开放
    其实,诗歌中的平仄现象,不是与生就有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古体诗,不拘平仄,不讲对仗,相对自由;近体诗,格律严谨,讲求平仄、对仗。在唐以前,先秦诗经,汉朝乐府,六朝民歌,为古体;在唐为近体。因此说,平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即使是格律诗中,那些“变体”诗,“破格”诗屡见不鲜。诗人大胆破格,突破平仄的束缚,是为了不破坏诗意的完美。在现代,大诗人毛泽东将格律诗词固守成峰,大词《沁园春•雪》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破了平仄,似嫌拗口,但此雄视百代的雄文,谁又敢否认它是一首杰出的格律诗呢!
   (4)和声对韵
    格律诗讲究平仄的目的,是想造成抑扬顿挫、起伏回环的声韵效果。“新韵说”力倡平仄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不讲求声韵效果。如果完全不讲平仄,一味地平或者一味地仄,将无法构成节奏。我们提倡平仄开放,又讲求诗歌的节奏美,同时不破坏诗歌的意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声对韵”。和声对韵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也是“新韵”的精髓。
   (5)创建新体
    重阳及其战友们创立了中华新韵理论体系,开一代先河。“新韵说”开宗明义:“中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规范化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由此看出,新韵诗体是将旧诗体、民歌体、新诗体相融合的多功能诗体。新韵诗体,如横空出世,既打破了白话自由诗的一统格局,又突破了格律诗的僵式,成为一种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型诗体。
   (6)创新诗词
    诗歌是时代的反映,必须不断创新。一些大诗人晚年几乎都走了相同的路:回归传统,拜向古典。郭沫若、臧克家、田间晚年都写过大量的传统诗词(或旧体诗词形式的诗歌),这说明传统诗歌对诗人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但问题是,如果固守旧体诗词的僵式不变,缺乏时代精神与创新意识,诗人的审美向度与艺术价值也将大打折扣。郭沫若晚年写的旧体诗词,怎堪与作为一个时代精神象征的《女神》相比?被誉为“擂鼓诗人”的田间,“最勇于冲破形式主义的束缚,后来终于被形式打闷了”(胡风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将传统诗词发扬光大,不将她赋予时代的血液,我们所写的诗歌将是旧体诗词的翻版与重复。
    新韵,是时代的产物,表征着时代精神,是最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体式。
   (7)改造新诗
    新诗发展至今,已为“西诗”所代替。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将西方现代诗派所走过的几百年历程重演了一遍,诗歌与人民拉长了距离。新诗也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形式上的自由无度,语言上的朦胧无涯。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改造新诗,使其规范化。其实,早在“五•四”时期,就出现过类似现象。新月诗派(新格律诗派)的重要代表闻一多、徐志摩,以其代表作《死水》、《再别康桥》,匡正了诗风。当前,造成诗坛不景气的原因诸多。新诗,应该到规范化的时侯了。新韵,恰如惊雷,给沉寂的诗坛带来了勃勃生机。
   (8)融合民歌
    诗歌的最初表现样式为民歌。民歌为诗歌之源。
    民歌影响着诗体的发展、演变。汉魏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诗歌,继承《诗经》传统,以四言形式反映生活;乐府民歌中的五言句式得到文人的提倡,则发展为五言诗;楚辞中的七言句式,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七言民歌结合,发展为七言句式;唐代继承了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形式,又发展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形式。词产生于民间,即民间长短句,发展于唐末,繁荣于宋代。元散曲是宋词以后出现的又一种新体诗歌。散曲兼融北方慷慨悲歌的民间长短句,与大漠蒙古民族带来的马上弹奏之曲,遂形成一种新兴的诗体。
    诗人的创作实践也受民歌的影响。屈子开一条文化先河,他的《离骚》、“九章”直接受益于楚方民歌。曹氏父子力倡“汉魏风骨”,他们的诗歌正是学习《诗经》的结果。
    新韵,作为一种新型诗体,自然不能脱离民歌。新韵融合民歌是诗歌走向大众化、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9)净化语言
    在谈到诗歌语言的时侯,我们试图区分两种语言:一种是西诗语言;一种是民族诗歌语言。西诗语言的特点是以语言的表面张力而向周边扩展、延伸,语意极易走向模糊、迷离;汉民族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内在的语意、意境而向深处漫溯,造成一种博大宏深的境界。
    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造成了两种诗歌的不同特征。中国传统诗词以“五七言,四八句”为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最简约,却极富内在的表现力、渲染力。而西诗(现代派诗人写的诗)以汉民族文字为外壳,灌注外民族语言血液,结果矛盾百出,语言越来越模糊,诗路越来越窄,使诗路走向了死胡同。
    有些诗评家在为西诗推脱责任,“读懂的不一定为好诗,读不懂的未尚不是好诗。”对于欣赏诗歌,品评诗歌的优劣,最起码的一点要求,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若此点都没有了,则谈不上什么是好诗劣诗了。
   “新韵说”正本清源,正民族语言之本,清民族语言之源,为诗歌语言找到了立足点、出发点。

第四章  新韵的卓越贡献
    当前,新韵的影响尽管远远没有幅射整个诗坛,尽管有些权威人士漠视她的存在,但新韵对未来诗坛的影响不可估量。新韵的兴起,会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找到了一条出路
    现代诗发展到今天,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皆如过眼烟云,悄然逝去,诗坛愈加沉寂。诗歌的轰动效应已无法与世纪初风飚突进式的新诗运动相比。探索诗人们以生命与鲜血为代价,企图寻找诗歌的“黄金硅谷”,许多有为的诗人皆在探寻一条出路,让诗歌走出低谷。就在诗人们迷惘彷徨的时侯,重阳先生以他的远见卓识,提出了“新韵说”,解决了诗歌的出路问题。
填补了两项空白
    中华传统诗歌一脉相承: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韵”为主线,贯穿始终。“五•四”白话自由诗是一个断层,新韵填补了此项空白。
    新诗,理应包含自由新诗与格律新诗两部分。长期以来,自由新诗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格律新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新诗只是“一条腿走路”,新韵的出现,必填补该项空白。
完成了三个突破
    新韵的杰出贡献,还表现在三个突破上:
    1、“韵”的突破——中华新韵,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标准语音,即现代声韵,突破了旧有的所有声韵。
    2、“格”的突破——新韵,提倡“破格”,突破“平仄”。其目的是“形随意合,自然巧成”,突破了诗格词律。
    3、“体”的突破——新韵,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她突破了旧体诗词的多种规范体式,与传统诗词“似是而非”:似诗者不标律,似词者不挂牌,似曲者不拘调,似新诗但用韵。
做到了四个辩证统一
    《新韵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规律的。
   (一)自由与格律的辩证统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格律,自由诗与格律诗亦如此。“新韵”融合了自由诗与格律诗之长,舍弃了自由诗与格律诗之短,形成了一种新型诗体。新韵,是自由化的格律诗,也是格律化的自由诗。新韵,讲究“格律”:“有章有节,有联有对,有韵有律,有排句,有骊语。”新韵,讲求自由:“平仄开放,韵律改革,形随意合,自然巧成。”重阳先生在《新韵形体辩》中指出:“新韵,今天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夹缝中一棵坚韧的根,明天将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这块肥沃土地上一棵挺拔的大树。”这说明,新韵真正做到了格律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二)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韵,对传统诗歌有着广泛的继承性。它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创作方法、创作技巧诸方面。新韵,继承了传统诗词的精华。新韵,有韵根,讲意格,有形体。
    新韵,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诗词,是传统诗词的升华。“新韵虽然开放了平仄,改革了韵律,打破了格律的内结构,不拘泥于僵式,但它并没有抛弃其启承转合赋比兴,对偶联句音韵律等精采部分。相反,正是在这些基础上灵活运用而建立起来的。破格破律,并不是抛弃,正是要继承,要发展,要创新,有破有立。所以说,新韵才真正是格律的突破,才真正是新诗体的创立与发展。”(《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三)借鉴与吸收的辩证统一
    对于外国的与中国的古典文化,我们一贯主张借鉴与吸收。鲁迅先生就主张借鉴外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反对“拿来主义”。毛泽东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艺口号。
    在当前,白话自由诗一统诗坛,许多诗人对于西方现代各种流派,各种思潮不加批判地消化、吸收,而是盲目崇尚,盲目追逐,偏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航向。
   《中华新韵说》解决了当代诗坛的疑难问题。新韵,借鉴了传统诗词、新诗等多种诗体中的精华部分,然后加以消化、吸收、利用,成为最具时代性,最具民族特色,最富生命力的新型诗体。
   (四)艺术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重阳先生在《中华新韵说》中,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诗歌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有两点:一是人民性,二是艺术性,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诗歌的道路上,走过不少弯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诗歌(文艺)严重受“左”的思想干扰,文学(诗歌)只是对政治的图解。改革开放以来,诗人们盲目接纳西方蜂涌而至的各种思潮、观念、意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为艺术而艺术,忽略了诗歌的“人民性”。诗人们过多地强调了诗歌的“艺术精神”,但也品尝到了“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滋味。诗人们在反思,在痛苦的追寻一种“诗歌真理”。
    新韵是在诗歌跌入低谷之后,从诸多教训中得到的诗歌真理!我们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诗歌之所以称其为社会主义诗歌,就一定不能失去“人民性”。“第三代诗人”追求诗歌的“纯粹性”,而抛弃了诗歌的“人民性”。新韵,是社会主义诗歌的典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她旗帜鲜明地提倡诗歌的“人民性”,真正做到了艺术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结    束    语
    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当数“盛唐”。这一时期的诗歌,诗风宏大壮阔,格调昂扬乐观,情思浓烈健康,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伟大盛世时代,作为上层建筑反映的诗歌也必定带上“盛世气象”。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特色,最能表现时代精神的,当数“新韵”。新韵,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二十一世纪的诗歌,必定是“新韵”诗歌!让我们欢呼:新韵,挺拔于诗歌的珠穆朗玛!
      2001.7.13于沂蒙青居园书斋  



“新 韵”运 动 论

——纪念“新韵”兴起三周年暨中华新韵学会成立两周年

四 川•向 策

    雁阵先生在他的诗文中,把“新韵”的兴起称作“运动”(见《中华新韵精英榜》中《东山菊子•重阳》一诗中的“新韵运动开新宇”句)。我看,这与“革命”的提法同样正确。因为,“新韵”的兴起本来就是从第二诗界的民间,自发形成的一场诗歌革命或者叫诗文化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所谓自发的群众革命运动,就是从历史的必然中,初起于由下而上的民间自发而后形成有组织的群众革命运动。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没有“权威”的号召,不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发起的运动能顶用吗?能有意义吗?这一疑问,对于看惯了以“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和“四清”、“文革”那种依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发起的政治运动来代替国家管理和领导形式的人们来说,是不觉为奇的。只是持此疑问的人,尚未悟出那样的运动,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而是政治在“运动群众”。
    我们知道,推动社会前进和人类进步的主要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的生产斗争。而其主要途径是自上而下的科学的革新变法(包括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矛盾的重大举措)和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群众革命运动。这是无数历史经验证实了的真理。
    中国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再由封建制进入共和制,直到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多是这样的演变规律。在自上而下科学的革新变法(含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一切重大举措)中,如秦王朝的“开井田”、晚清的“维新变法”、现代的“土地革命”,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今天的“改革开放”等,均为进步之举。此外,自秦之后的历代兴亡,除元,清两朝属蒙、满民族入主中原的特殊情况,其它的汉、唐、宋、明王朝的建立,又有哪个不是初起于由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壮举呢?!就近代来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不是初起于由下而上的民间自发而后形成有组织的国民革命吗?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也是初起于由下而上的自发而后形成共产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吗?!
    社会的发展如此,诗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
    商周时期风行的谣歌,列国时期的楚辞,以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形成,哪一个又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发起的呢?它们不正是从民间自发的诗歌革新中发展成为各个历史时期诗文化的里程碑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鲜明的一例。这场民间自发的群众革命运动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气概和争取人民民主的愿望,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而且改文言为白话,又适应了现代政治和经济结构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说到底,无论是社会的变革也好,还是诗歌的革命也罢,都是生产力发展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其矛盾的激化时所爆发的一种必然现象。只不过前者属于上层建筑中阶级与阶级的矛盾所致;后者属于上层建筑中诗歌与时代的需要所致。而这种“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和“诗歌与时代的需要”又都反映在是否与经济基础之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上。这里,之所以要从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来论述诗歌的革命,是因为诗歌是时代的进行曲,社会的风貌歌,应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一场大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化之后。必会爆发一场诗歌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这也是重阳先生断言:“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之原由所在。
    综上可见,自发的群众革命运动,在其初期,虽处于民间幼小状态,然而,它却是代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生事物,犹似一轮朝阳,拥有无限的活力,预示着灿烂的光明前景。也如中华新韵的兴起一样,虽属自发于第二诗界的民间群众革命运动,可是它却代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诗体的开创,这就是它的伟大意义。
                                                   
   2001年6月20日于柳城书剑阁



重韵是中华诗词的风格

——兼谈散文诗应称诗意散文


四川•叶城文

一、传统中诗都重韵
    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除远代少数诗例外都是押韵的,没有韵就不能成诗。许多古代诗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在古代却是押韵的。例如我国较早的一首歌谣(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今天读来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因为“肉”在古韵中读“Lu”,与“竹”字都是入声字,同属一屋韵。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的诗人说是一首不整齐、不押韵的诗。其实在古代是押韵的。因为“者”“下”在古韵中同属上声二十一马韵。
    曹操《观沧海》每四句押韵,最后两句的末句以邻韵与前韵相押,也是押韵的。
    其它如王维《杂诗》、李商隐《登乐游原》、白居易《花非花》、范仲淹《江上渔者》……,很多古代诗现在读不押韵,而查古代书都是押韵的。历史上留下来的大多数古代诗至今读来还是押韵的。如明代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至今读来仍是押韵的。
    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诗歌都押韵证明,重阳先生“无韵不成诗”的论断是正确的。
    二、《中华新韵说》是中华传统诗词的继承、发扬、创新和发展。
   “五•四”以来的自由白话诗体本是受西洋诗的影响,从欧美移植过来的品种。早期的自由白话诗押大致相近的韵,是有韵诗。如诗人刘半农在“五•四”运动前的1917年10月写的《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烧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诗有形象,有内容,也押韵,每节一换韵。这类自由白话诗就是新韵的萌芽。再如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押的是宽韵,通韵,即押大致相近的韵。这就是新韵的主张。
    现今台湾诗人范光陵、刘菲等积极倡导的新古诗或叫古体新诗,都主张诗应该有自然音韵,有音乐感。如范光陵《三峡》:“三峡千里长,游子泪沾裳。江山一副画,几度见朝阳。”是一首新韵古体诗。
    重阳先生说:“韵,是中华诗词的根,当然也是中华新韵的根。有了韵就有了根,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有韵诗歌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唯一方向。”范光陵先生也曾说:“诗应保留其文化特色,延续其文化传统,没有根的诗活不长久。”(〈诗必传统而后创新〉)。这些有益于新韵发展的论断都是正确的。
    三、无韵自由诗是西诗,不是中诗。
    无韵自由散诗,是西洋型诗体的扩散,是舶来品,它不是脱胎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新诗体,它没有中国诗的风格,没有民族形式,它与中国人民很疏远,老百性不喜欢,不易于吟诵、记忆和流传。其中一小部分语言不诡怪,意思不扑朔迷离,内容健康,老百性看得懂的无韵散诗也无可非议。百花齐放嘛!但是现在确实有些语言矫揉造作,想象漫无边际,意象七拼八凑,情感无端跳跃,意境漂缈迷蒙的西式散诗或怪诗,就不该提倡。
    例如:《风景》: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防风林  的
外边  还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罗列
    好好的汉语言弄得支离破碎,拖沓累赘,洋腔怪调,真是罗列,罗列!有的现代派诗评家说罗得好。我这个低水平的人看不出来好在哪里?故弄玄虚,恐怕中国老百姓也不会说好,可能还会说一句:“这是啥子怪味洋东西!”此派现代诗使用的语言也很怪,如:“以最初的姿态河流的理性再次归纳承诺的内涵就是世界粉碎的过程”“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骑在多剌的巨型仙人掌上的全裸的少女们的有个性的歌声四起了”。这些语无伦次的堆砌再堆砌,比散文句子还长,比翻译作品句子还长(有的长达四、五十字)的诗句,我看了自叹笨脑筋搞不懂。或许偏爱这类诗歌的编辑能懂,不然明明白白的新韵诗他不发表,而对上述一类的诗却很感兴趣呢!“无边落漠萧萧下”是啥意思?是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变易吗?反正我搞不懂。上面举例的诗和诗语只是现代诗中的一小点儿,其实还多着哩!这类东西看了疲劳眼晴伤脑筋,倒不如去读民歌和写得好的歌词舒服些。
    《剌勒川》是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译得真好。“剌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语言自然流畅,格调粗犷奔。在古代是押韵的,下、野(古读ya),属上声三十一马韵;苍、茫、羊属平声七阳韵,至今仍然同韵。
   《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这首歌词格调、意境均高,抒发了革命者的无所畏惧,信念坚定,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情怀。加之句式精短,又押韵,所心读起来顺口易记,精神也为之清爽振奋,比去啃朦胧诗、怪诗好。
    四、韵是中华传统诗词和新韵的根,散文诗的提法值得商确。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120个字的小品把莲之形象写得逼真而高洁,寓哲理于暗喻之中,诗意、诗语均浓。一般还是把它称为散文,未叫着散文诗。
    徐志摩《泰山日出》:“……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此文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奇异的想象,语言瑰丽清新,形象生动鲜明,简直就是诗!但这篇佳作也未称作散文诗。
    一种地方杂志《散文小集》栏目中有《称》:“你不言不语,却有一颗公正的心。任何物体在你面前都不分高低贵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螺丝钉》:“你有铁的个性,把你安排到哪里,就在哪里坚守岗位,从来绞丝不动!不象那伸缩的弹簧,只要有一点空子,就离却自己的岗位。”
   《称》和《螺丝钉》是用诗意诗语写的,寓意深刻。这类精短小品有的学者很可能把它归在哲理诗或散文诗之内,但该杂志的编辑把它归入散文内。这就说明无一明确界定,各有各的归类标准。
   《红豆树下的相思》:“当夕阳给大地披上金色的外衣,身上披着扑朔迷离的光环,脚印留在温情的小路上,我向老地方匆匆走去……
    那儿有童年的青竹梅,那儿有盛开的豌豆花,在你秋水盈盈的眸子里,我是荡来荡去的小舟……
    在白云模糊了月儿的夜晚,青青的叶片,永远向远方张望。在红豆树下,我们轻轻地述说,丘比特的金箭射着你的故事。”
    这篇描述、写景,有形象的爱情小品文,编辑把它归在散文诗内,但归在微形散文内,也未尚不可。
    何谓散文诗?艾青说:“一、带有很浓的诗意的散文;二、以散文形式写的诗;三、抒情的散文。”那么,以散文形式写的诗就是带有诗意的散文,就是抒情的散文。而抒情的散文篇幅一般都较短小,即是微型散文。它和散文诗之间虽大体可分,但往往存在着难于辨别、界定、不好分的问题。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都有韵,散文诗没有韵,形式与散文一样。我认为(或建议)应该精简名称,去掉散文诗称谓,把散文诗归并于散文。因为它是带有很浓的诗意的散文。可以称之为诗意散文如何?望诗家正之。
    五、中华诗词须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才能立于世界诗国之林。
    外国诗歌好的要借鉴,但不能全部照搬,更不能把破烂货拿来当宝贝,搞全盘西化。诗歌必须具有传统性,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诗歌必须具有民族性和人民性,没有民族风格,就等于没有这个民族;没有人民性,就等于与人民疏远了,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老百性便会抛弃它。诗歌还必须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大事,不能只在小圈子里写自我,写多愁善感,写风花雪月。没有中国根基的诗终必走向消亡。
    有民族传统、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诗歌才能为人民大众秘喜爱。外国人看中国诗歌,也不是看与他们雷同的东西。凡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的诗歌愈为外国人所赏识,同凡是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的诗歌愈能走向世界。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七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想,中国的诗词界也应该遵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常毅坚小辑

欢  庆
奥运在北京
欢欣鼓舞迎接奥运圣火
迎接二OO八年
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
中国人欢迎全世界朋友
国内赛区迎接奥运健儿
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
京城人民欢迎世界朋友
二OO八年来中国作客
O是人们集会的开始
O是大会开始胜利起点
八方来宾共聚北京城
年逢盛会是世界团结大会
开赛是世界友谊的结晶
办好奥运圣会欢迎贵宾
奥运圣火照亮整个世界
运动健儿奋勇拼搏喜笑颜
会场热情洋溢胜利闲慕

庆七一
中国改革开新宇,
国运昌盛亿民欢。
共同建设兴四化,
产业科技共登攀。
党指方向富民路,
建设祖中焕新颜。
党纪国法惩腐败,
八十大庆共产党。
十亿人民同庆贺,
年寿丰登庆万年。

不夜天
庆祝建党八十年,
全国海外共尽欢。
面对萤屏笑对语,
观赏礼花冲霄汉。
回顾建党岁月远,
为起革命捍江山。
铲除三山灭日寇,
赢得今日不夜天。

述 怀
炎热干燥云淡,
关东天旱人叹。
八十老翁总归闲,
步入诗坛艺苑。
锻炼强身健体,
安然快活休闲。
有时执笔写时篇,
胸无成竹哀叹。

祝贺江主席
黄山览胜

江山多娇景色新
主峰远眺揽全景
席地览胜笑开颜
游兴正酣突发现
黄山云雾山连天
山上奇观鹭竞飞
览胜车流不息川
胜景南北春共妍



“十中”公仆
湖北•袁观晖
(一)
根深植于群众中  人民冷暖在心中
群众意见理解中  先辈楷模学习中
党的宗旨履行中  政策法规执行中
经济发展项目中  为民减负措施中
两袖清风在任中  心底无私奉献中
(二)
灯红酒绿享乐中  美女香风缠绵中
游山玩水贪婪中  迎来送往应酬中
经济发展口头中  公款揣在腰包中
坐着官车到田中  坑民点子在心中
减负减在汇报中  富民富在总结中
日 出(外一首)
海南•林星沅

其实  我只希望日出之时
你能转过头来  让我
感受金色的霞光  照耀
我贫脊的一生

其实  我只希望
在那短短的一瞬
生命会溅起灿烂的火花
我好接住这爱的馈赠

其实  我已珍藏起
这一丝温情  若干年后
启开封皮  夺人眼目的
依然是日出时染红的感情
崎  岖
春天多梦  美丽而平稳
闪亮的眼睛  迷蒙于画中的嶙峋
跋涉的艰辛  在画外谈兴正醇
面对脚下真实的土地
凝视画中峻峭的气韵
画是多么愉悦  梦是多么清纯
唯有亲历崎岖  才知生命之真蕴
红 烛 颂
——献给特殊的园丁
海南•王云彩
虽非玉质亦晶莹  一点灵犀四壁明
驱夜献身甘继咎  助人忘我敢牺牲
热能熬尽丹心瘁  光焰温存赤胆倾
乐伴高墙浪子笑  春风依旧默无声


韵律改革,平仄开放,
是中华传统诗词创新、发展的必然!

(为庆祝“中华新韵学会”成立两周年而作)

四川•叶城文


    中华新韵学会会长重阳先生在《中华新韵说》中提出,中华新声韵、新诗体要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韵律改革,就是不固守已不适应现代的古韵,应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进行诗词、韵文创作。平仄开放,就是不固守古旧的平仄格式,灵活运用自然巧成的活的平仄(即韵母四声)。上述原则对中华传统诗词的继承、发扬、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韵律必须改革
    语音是变化发展的,今天写诗若再依照“平水韵”押韵,显然是不现实的。众多的汉字在“平水韵”中是怎样归入不同的韵部,谁说得清楚?恐怕古代诗家也不尽通晓。例如,按现代普通话“中”与“钟”同音,古人却把“中”归入“一东”韵部,“钟”归入“二冬”韵部,为何要分成两个韵部?另“郊”“娇”二字同音,古韵书却把“郊”归入“三肴”韵部,“娇”归入“二萧”韵部。实例说明汉字的古音与今音有变化,有差别。若今天再固守古韵实不可取。今人写诗应以现代汉语拼音的韵母来押韵,才是时代现实的需要。鲁迅先生谈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又说:“押大致相近的韵,让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这话语也是新韵者的主张。
    二、平仄要完全开放
    严守格律的诗人认为古人制定的平仄格式,是诗词作者必须遵守不能违反的规定。其实,诗词只要意思好,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其中就含有自然巧成的平仄。无需固守僵式的平仄规定。从古到今,就有不少诗人大胆突破平仄格式写出了优美感人的诗篇。现在举例分述于下:
   (一)古体诗不拘平仄,有的已成为千古绝唱。
    荆珂《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首不拘平仄的慷慨激昂凄沥悲壮的诗歌(歌词)。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上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也是一首不拘平仄的隽咏短小的诗。
    上述两首不拘平仄的古诗,读起来自然铿锵,恐怕不会有人说不是好诗。
   (二)在格律诗盛行的唐代,就有诗人突破格律,不拘平仄,写出了烩灸人口,千古传诵的名作。
    近来我听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古诗,很有韵味。我翻看了一、二册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10首,其中有两首诗合古人制定的平仄格式,另外8首,有的诗歌书把它们归入绝句诗内,有的书上又称其中的一些为变体(拗体)诗,不论怎样归类和称呼,反正是不拘平仄,不讲粘对,只是有韵,每首诗的字数、句数一定而已。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首诗都是不拘平仄,自然巧成的佳作。
    现在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就选入传统诗歌,且大多是不拘一平仄有韵的短诗,可以预见,中华传统诗词的振兴、改革和发展,是大有前途的。中华新韵在二十一世纪必将普及、繁荣起来。
   (三)共和国的几位老帅,以革命精神突破格律束缚,在诗词天地里自由驰骋。
    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中有好几位都是儒将,人民诗人,他们既写格律诗,也作冲破格律束缚的诗词。
    朱德《纪念八一》:“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这是一首合七言绝句平仄格式的诗。《飞过泰山》:“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飞过二千一,它把头低下。”这是一首突破平仄格式的五言诗。
    陈毅《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千万斩阎罗。”这是一首合平仄格式的,豪迈悲壮的革命诗歌。《冬夜杂吟•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这是突破平仄束缚的五言诗。
    叶剑英《游七星岩》:“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这是一首基本合平仄格式(内有一个字冲破平仄旧规)写得很美的七言诗。《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是一首突破平仄格式的五言诗。
    从上几例看,三位老帅都精通格律诗,但是他们都有敢于革命,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写诗并不固守老规矩。他们敢于求变,变则通,重音韵。发扬中华传统诗词的优势,展开了中华诗词格律改革(或者说革命)光辉的一页。由此说明,中华传统诗词的发展必走新韵之路。
   (四)新诗不拘平仄,但新诗中的对偶式诗句读起来也相当顺口,自然流畅。
    新诗句:“镰飞金浪里,船行黄海洋。”除韵脚外,上下句对应的字词全是平对平,仄对仄,但读起来自然、轻松、顺口。
    汪国真《小湖秋色》中,“风来也婆婆,风去也婆婆。湖边稀垂柳,湖中鱼儿多。”这两组对应的句子,除“来”“去”两字和“柳”“多”二字平仄相对外,其余的字全是平对平,仄对仄,读起来也顺口。
    流沙河《北戴河海滨路》:“夹道的松荫,夹道的柳荫。天上的太阳,路上的碎金。左面是海蓝,右面是山青。”每组对偶式句中,除个别字外,全是平对平,仄对仄,读起来并不感到拗口。
    上面所举几例,虽不拘平仄,但顺口悦耳,都是句式精短、整齐,韵脚在起作用。可见,平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押韵。上举新诗都属于平仄开放的新韵范畴。
   (五)诗歌的三字尾,三平,三仄是禁忌吗?
    格律诗人认为诗句的三字尾三平三仄是作诗的禁忌。但是三字尾全平或全仄的诗句在旧体诗中也是有的。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意不适”就是仄声三字尾。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非人间”就是平声三字尾。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中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复返”是仄声三字尾,“空悠悠”是平声三字尾。
    上面所举的三首诗,诗歌书上把它们归在绝句、律诗这类,出有诗家说它们是变体计,这就是说三位诗人都突破格律束缚,随意思情趣写诗,自然流畅顺口。“不守规矩”之作,倒是成为千古绝唱。
    在古体诗中,诗句三字尾是全平或全仄的更多。有韵的新诗。重韵不计平仄。其中不乏形式上象古体的诗句,它们的三字尾大量存在着三平、三仄的情况,读起来也相当顺口,轻松自然。如《金水乡呀银水乡》:“雨醉红高粱,风吹苞谷香。”“红高粱”就是平声三字尾。《马走毛儿盖》:“雄鹰把路带,马蹄轻轻踩。”“把路带”就是仄声三字尾。
    上面所举诗句的三字尾,无论是三平或三仄,读起来毫无别扭之感,听之悦耳,难道硬要避忌不用吗?
    诗歌的三字尾是平声或是仄声,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的语言中就大量存在着三平三仄的情况。如“开飞机”、“乘轮船”,就是三平声。“走大路”、“照个相”,就是三仄声。这些词组合口语习惯,怎么在诗句的三字尾上就是禁忌不能用,岂不是硬要诗语脱离口语去编造一些合平仄格式的词或词组才是诗吗?在格式框框中套制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是生动顺口的语言。脱离实际人为的一切规定,如诗句尾忌三平三仄,避孤平孤仄,孤平拗救等旧规可以休矣!当今盛世一切事业都在改革开放,诗词也应该是韵律改革,平仄开放为好。
   (六)格律诗虽重视格律,但内容的需要常可突破平仄格式纵横诗坛。
    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2 月26日书赠“博鳌亚洲论坛”的诗:“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江主席的五言诗顺口,易读易懂易记,精短优美,很感动人。江主席的诗,继承了中华民族汉诗的优秀传统,重韵。因专名内容的需要,并不严守古人的平仄规定,勇于突破创新,是中华新韵诗人学习的典范。赠诗的发表,无疑给中华民族人民诗人指出了诗词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对新韵的支持。新韵者当倍受鼓舞。
    中华新韵的倡导者重阳先生曾说:“有韵诗歌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唯一方向。”
    中华新韵学会成立至今虽仅两年,但新韵是民族形式,新生事物,响应者众,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华传统诗词的平仄开放,韵律改革是大势所趋,传统诗词的继承、发扬、创新、发展,并走向繁荣,是历史的必然!
                                                                       
                    2001年4月



现  象
(外一首)
海南•庞启江

一杯茶吐着热气
吐得有气无力
被人榨干
最后一滴血

一个人
很体面地握着茶杯
手被握得苦不堪言

茶叶  在杯中腐烂
人  在生命里腐烂

到山谷去

到山谷去
山谷无尘
山风静立

有鹰盘旋
于两山对峙之中
呼呼喘息

鹰旋不出音乐
黑翅膀刮向天空
云纷纷飘落
岚气沉沉
山谷水默默流淌
淌向何方

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颂
江苏•林显勇
南湖拨雾,
欲觅康庄路,
弹影刀光迷乱处,后继前扑无数!
斧镰劈倒三山,
五星光灿坤乾,
放眼前程似锦,
河山一统鲜妍!

石榴花
甘肃•韩文玉
青枝绿叶石榴花,
朵朵火红映彩霞。
蝶飞蜂绕花心蕊,
花秀色美君爱她。
劝君爱花莫折枝,
伤枝明年不开花。
花开花落总有时,
春蕾缇放侬嫁他。
游万佛寺
四川•叶城文
大霍山峦香,
万佛寺庙雄。
五殿颇古朴,
四院亦恢宏。
二塔清遗址,
两洞佛千容。
银杏汉时植,
挺拔入云中。
数遭火雷劫,
生命抗天公。
树脚空容桌,
枝繁叶葱茏。
鲜花满寺院,
鸟儿唱晓风。
佛曲悠扬远,
钟声荡碧空。
古为罗真观,
调元留诗踪。
休闲理想地,
恍与佛国同。
  注:万佛寺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大霍山中。为德阳市风景名胜地。寺中尚存有李调元诗碑数道。
北京申奥赢榜首
贵州•杜必成
神州十亿谱新章  奋发图强意志刚
经济腾飞雄国力  黎民体炼健身康
病夫辱帽填沟壑  奥运金章涌殿堂
扫去洋夷斜睨看  争来寰宇赞声扬

和韵敬答谏诗者
(外一组)
安徽•涛石
李杜诗风遗千年,后人击歌有新篇。
雅俗共赏骚坛事,百花齐放艳阳天。
蚕嚼桑丘甘受缚,蜂巡芳草自在飞。
情系国魂千秋色,新韵添彩更荣艳。

击壤歌
(一)
伤春守旧固陈规,昔日辉煌依依恋。
孤芳长作夕阳颂,金鸡报晓霞满天。
(二)
纵横诗坛目共炫,新韵举旗承前贤。
碧空长河星灿灿,玉盘清辉一轮园。

(三)
莫言始学匿浅深,情随意发达诂真。
一代诗魂冠新宇,寰球遍此雅风传。

斥拜金主义(外一首)
朱华光
金钱挂帅患无穷,独霸灵魂万事空。
鬼蜮妖魔齐起舞,担心巨龙变爬虫。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
八十周年

中共诞生八十年,祖国地覆又天翻。
贫穷受辱成历史,富裕人民跃乐天。

深 深
(外二首)
菲律宾•施素月
生命深深
在大地扎根
饱经苦难的
得到了最好的回应

梦 中
梦中的飞
紧抱着大地
辽阔的翅膀
佛祢慈悲的恩赐

低 语
茂密的青草
有着一个深深的答复
低语的流水回应着
悄悄地问讯

十堰写真
    (外一首)
    张 斌
清风阵阵飘馨香,
绿树依依道两旁。
百二河里留倩影,
勤劳门第爱骄阳。

逛车城
花园格局汇车城,
幽奇险秀聚楼亭。
难得千年逢盛会,
客到宝地忘归程。

太 钢
  (外一首)
山西•张海贵
太钢不锈 身心双良
大家风范 小肚鸡肠
咯云吐雾 酝酿春光
中天红日 民族脊梁

示 儿
死后莫扬黑烬
生前烧足诗文
雪花漫天飞舞
屐痕山水之中



重阳的诗歌创作与新韵理论(连载)


李万修  著


诗人诗

    重阳写了不少有关诗人的新韵诗,篇篇耐读,引人深思。

    叹顾城

昨天  优美的诗
妆扮着生活  如彩霞般美丽
今天  仰天长啸
戕妻自缢  也是一种美丽
诗人和死囚  同样诱惑上帝

    顾城也有一首《给一位诗人》:“群+星象长了翅膀/拥挤地飞进我的窗//只见闪闪烁烁/一齐落在桌上//二十年不见你的诗了/寂寞的岁月真长//星星和诗在一起/我分不清哪个最亮。”
    这首诗好象是写给艾青的,因艾青错划右派后,变哑了二十三年,平反重回诗坛,歌唱不止,出现了老年的创作高峰。
    顾城是一位出名的青年朦胧诗人,在美国夏威夷岛杀妻自缢。这件事震惊了整个诗界,自然也震惊了重阳这位老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顾城的死,当然不是“留取丹心照汉青”。但死总是有因的。我们的诗人不至于无缘无故的轻率自己和爱妻的宝贵生命吧!
    这首新韵诗写得不同寻常,溶进了重阳的赞赏和叹惜的复杂心境。诗人的诗将生活妆扮得十分美丽,美得就象彩霞一般。而在这个世界的著名岛屿上,阳光是美的,云朵是美的,风景是美的,浪花是美的,海岛是美的……。就在这美的里面,我们的诗人昂首望着老天,发出愤怒的悲吼,杀死了心爱的妻子,缢死了自己的青春,这也是一种美丽!
    诗人挥笔感动着上帝,舞刀引诱着上帝,举绳迷惑着上帝……,上帝啊,上帝!
    美国的夏威夷岛,太平洋巨掌托起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诗人难道只能用自己和爱妻的生命来窥视背后的“文明”吗?难道真的象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诗句:“生命是伟大的”,“死亡是伟大的”吗?
    我们年轻的朦胧诗人啊,生活是朦胧的,爱情是朦胧的,文明是朦胧的,生命是朦胧的,杀人是朦胧的,死亡也是朦胧的……。



    诗 缘

汶水涟涟  浮萍芊芊
叶相连  根相牵
无休止地漫延到黑水边
心心相印  注定诗缘

黑水岸  风雪天
君身冷  吾心寒
忠贞的诗稿不值钱
岁月依然  漂泊依然

    汶水:汶河,在山东省。汶河的流水啊,泛起微波;水中的浮萍啊,生长繁盛。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下面生有根须。看那碧绿的叶片,相连在一起,还有下面的根须,互相牵连在一起。就是这些水草,没完没了地漫延到黑水边上。我们的诗人,不也正象浮萍,从山东漂浮到北大荒。诗人看到了浮萍,诗人的心就和浮萍的心相印在一起了,这就结下了诗的缘份,这才写出了这样优美的诗篇来。
    就在这黑水岸上,刮起寒风,飘着雪花。你感到全身的冰冷,我觉得满心的严寒。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诗,但这样的诗却不值钱。就在这样的境况下,年年艰辛照旧,岁岁漂泊照旧。这就是我们的诗人,这就是诗人的诗。
    这首新韵诗以浮萍托意,托出诗人的痛苦煎敖。也是诗人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

    诗 心

东西南北诗浪  情令艺岸心动
水肥马瘦  雁飞星流
唯有夕阳最懂

盼望的消息  伴着渴口传递
沉思的眼神  凭着潇洒充饥

    东西南北即全国方圆,必将兴起澎湃的诗浪。只有真情实意的诗,才可驶向艺术的彼岸,也才能使心地激动。这也正如高尔基说的:“真正的诗,永远是心底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水肥美,马青瘦,雁飞急,星光流……,这一切的一切,唯有那轮又红又圆又大的无限好的夕阳,才能懂得其中奥秘,才能懂得这位老诗人的心情。“不愿江边叹夕阳”,而要迈步从头越,搏击在诗的浪头,做一名诗歌的弄潮儿。
    诗人在盼望得到极好的消息,这就是诗的期待。诗人虽然口干舌燥,也要放开嗓门,把诗的信息传递出去。他倡导“新韵”,为“新韵”鼓与呼,这是他的最大愿望。诗人在凝聚的目光中闪现出深沉的思虑。诗在冷落,诗在西化,诗在困惑,诗在饥荒。只有靠着大度的胸怀,洒脱的气质,来填充诗的饥肠饿肚。诗人在这里是渴诗,饿诗,盼望能饮诗的圣水,食诗的美餐。这就是那颗炽热的诗心吧!
    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这首新韵诗写得含而不露,却很有滋味。溶象征、比拟、衬托等手法于一炉,给全诗增添了浓缩度和色彩象,一点也不概念化抽象化,这才是真诗,这才是好诗。

  诗人的家园

反反复复地翻阅农田
终于读懂了稻谷的芬芳
时光的风  岁月的雨
轮圆了农田里的草帽
大地布满了绿色诗行

最繁忙的季节过去了
那把镰刀挂在了天河边上
在乡亲们沉醉的日了里
抛撒着安谧的银光
诗人的心无比激荡
  
    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勤劳的种田人。他耕作一片片农田,就象翻阅一页页诗稿。成年累月地翻阅,终于读懂了,稻谷是芳香的,而且稻谷就是美丽的诗篇。时光的风在吹,岁月的雨在洒,那遮阳挡风防雨的圆圆的草帽,在农田里飘荡,也在诗苑里飘荡。这就是种田的农民,也是农民的诗人。他的精神是饱满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使大地布满了绿色的秧苗,这一排排生气蓬勃的秧苗,也就是一行行用心血浇灌的诗行。这是务农,也是务诗。诗和大地连在了一起,诗和庄稼共同丰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北大荒是怎样将田园和诗歌融合在一起的。
    最忙碌的季节,就是秋天,因为这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喜庆的季节。既收到丰硕的稻谷,也收获闪光的诗歌。到了冬天,那就是贮藏的季节了,也该是清闲的时侯了,更是到享乐的时间了。于是就“把镰刀挂在了天河边上”。这是奇妙的想象,也是大胆的夸张。诗人将天上的一弯明月比喻成农民手中的镰刀。而且与农民们一起用打下的粮食,舂米做饭,发酵酿酒,和乡亲们一起尽情享用,一起沉醉。既沉醉在丰收的欢乐里,又沉醉在如酒的诗意中。特别是夜深人静,望着自己那把挂在天河边上的镰刀,抛撒着安谧的银辉,更让诗人心情激荡。或许他正体味着《看明月》出版后的愉悦;或许他正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吧!
    歌德说过:“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这是一首劳动中产生的诗,田园里长出的诗,稻谷里成熟的诗。重阳的一生很艰辛,诗也是不幸的。从这首诗可看到他的那股欢乐劲儿,使读者也兴奋了起来。这也可说是重阳的一首快乐的诗吧!

  灵光  远在前方

诗人的梦  披着晨光
起步童稚  踏着希望
沿着四水五岳
历经七碍八障
跋涉  再跋涉
终于到达诗山尖上
可是什么也没有
灵光  远在前方

    这首诗的题目是《灵光,远在前方》,。灵光,即神异的光彩。而这光彩总是远在前方。
    诗人做着美好的梦,梦醒来,披着曙光,迎接光明。作为一位诗人,从小的时侯就认真地读诗,苦心地写诗。胸怀伟大的现想,迈步走向前方,不辞辛苦地渡过一条条河,越过一座座山。“四水”泛指许多的河。“五岳”本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里泛指很多的山。诗人要向前行进,必经历无数的阻挡,须闯过许多的障碍。跋涉啊,不停地跋涉,最后才能到达诗山的顶尖上。然而放眼一望,没有别的,而那灵光还是在远远的前方。这也正如地平线一样,走到哪里,又有新的地平线出现。地平线没有止境,诗的灵光也没有止尽:诗经的灵光——楚辞的灵光——汉赋的灵光——唐诗的灵光——宋词的灵光——元曲的灵光——新韵的灵光……,这就是整个诗歌无止尽的光辉的发展史!
    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矣说过:“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分享创作之乐,才能了解诗的真味。”这首新韵诗的象征性非常鲜明,值得我们认真的细致地去玩味。

    桃林吟子

岳阳楼下  汩罗江畔
来自桃林的痴迷少年
怀抱竖琴  背着寻梦的行囊
沿着范仲淹的笔尖
挽着屈原拉断的琴弦
不畏清贫  不怕孤单
毅然漂泊  诗野浪尖
踏响了一串串龙舟鼓点

    这首诗写了一位桃林吟子,是继承了屈原、范仲淹的哀民思想的人民诗人。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面临洞庭湖。自唐以来,即负盛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推行改革,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被贬职后,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文中有句千古传颂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位哀民诗人,他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就反映出渔民的艰辛劳动和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的深切同情。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象一颗巨星一样出现在当时的文坛和政治舞台上”。他爱祖国,爱人民,在代表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要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几次被昏君流放,最后一次听到楚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之极。农历五月五日走到长沙东边的汩罗江,投江自杀。人民热爱他,缅怀他,就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这位来自桃林的少年,痴迷诗歌。他“怀抱竖琴”。竖琴是一种弦乐器,在直立的三角形架上安着四十六根弦。这竖琴当是屈原弹奏过的吗?那琴弦已经崩断了,他将要挽起来。“上下而求索”,“哀民生之多艰”,继续弹奏下去吧!他“背着寻梦的行囊”。梦是好的,而那“行囊”是范仲淹使过的吗?他要挥起范仲淹的那支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地同样吟唱下去吧!
    这位少年吟子,从小就不畏惧贫困,不害怕孤单,只身漂泊在诗路上,奋斗搏击,就象赛龙舟那样,“踏响了一串串龙舟鼓点”。这是向前,这是奋进,这是争先恐后的可贵精神。
    重阳的几十年经历,和这位吟子是十分吻合的。他不仅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索,而且在诗歌的道路上探索。他抒人民之情,他是人民的诗人。他的诗歌就是人民的心声。

    诗人的脚步

诗人的脚步  蹒跚
在大漠  巨川
在荒原  高山
听  小鸟歌唱
看  蝴蝶蹁跹
林里  蟋蟀弹琴
空中  轰鸣雷电

诗人的脚步  轻盈
未来飞跃  史前纵横
跨出国界  访美
越过海洋  旅英
踩着眼神  走进心灵

    诗人的脚步,是沉重的,缓慢的。他的足迹,可涉及到浩瀚的沙漠,宽阔的大川,辽远的荒原,巍峨的高山。既可倾听小鸟的娓婉歌唱,也能观赏彩蝶的蹁跹起舞。在茂密的森林欣赏蟋蟀的弹琴,可听到广袤的天空远处,有轰鸣的雷电……。
    诗人的脚步,也是灵便轻盈的。他的足迹,可纵横历史,飞跃未来。能不受国界的限制,去走访美国,也可跨过重洋,旅行英国。还可“踩着眼神,走进心灵”。诗啊,就应当透过心灵,反映精神世界。
    这首诗既写诗人的脚步,踏遍大地升到天空,从国内到国外,以至整个世界。也是指诗的触角,可以从大地触及到天上,能从国内触及到国外,以至全球。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是实写,也是虚拟,虚实结合。既是实在的意境,也是象征的神韵。这就是诗,这就是缪斯的神秘所在。
    这首新韵诗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全用短语组成,一字语,二字语,三字语,四字语,最长也不过五字语。读起来跳跳荡荡,活活脱脱,潇潇洒洒,普普通通,明明白白,极有韵味。正是涅克拉索夫的话:“诗句,如象钱币一样,要铸造得精确、清晰、真实。”同时,大多是一短语,一意象,而且每一个意象都引人神往。好诗,就应当这样。

    缪斯呻吟

象新生的小马
沿着雄狮的足迹走着
返璞归真的青春
又多了几分思索

象寻梦的女孩
走过家乡的小木桥
在风雨季节  跌落圣河
做一滴有生命的水珠
滋养着诗歌

象冰晶的女神
打着冷颤的心  雪上加霜
张开僵冻的臂膀  挽回塞外诗魂
扶我东山再起  再造辉煌

    诗歌的女神缪斯,她本来是歌咏的,而却为什么要呻吟呢?重阳本是缪斯的骄子,他从小就写诗,进入青年、成年也在写诗,到老年还在写诗。可惜几十本诗稿被焚之一炬。这就不得不使缪斯叹息了,呻吟了。然而在这里,更有诗的冷落,让缪斯悲哀了,使缪斯呻吟了。
    象一只活泼的小马,这只可爱的小马,可不是一般的马,而是伯乐相出的“千里驹”。所以不是走着羊肠小道,而是“沿着雄狮的足迹”走着,道路是宽广的。正因为这样,“返璞归真的青春”,引起了更多更美好的思索。也正象李贺《马诗》中写的:“何当金络脑,飞走踏清秋”。这也就是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返璞归真”:谓去其外饰,还其本真。《国策•齐策四》:“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象一个天真烂漫、寻求美梦的女孩子。热爱着歌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兴致勃勃地走过家乡的小木桥。不管风吹雨淋,总是那样地执著。跌落在了圣河,就“做一滴有生命的水珠”,去滋养诗歌的产生、发展。跌落圣河,自然也就融进了圣水,圣水可用来降妖、驱鬼、治病,还可使枯死的花草树木复活,自然也能够滋育诗歌的复兴成长了。
    象一位冰晶的女神。冰晶:即冰清玉洁,喻人的情操清白。这位诗歌女神是纯洁的,神圣的,但心却是冰冷的,甚至打着寒颤。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诗歌的冷漠、低落引起的吧!无限的自由,任意的朦胧,甚至走向西化,这真是“雪上加霜”了。雪上加霜: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加霜’。”原来用以比喻再遭受灾难,损失愈加严重。这里看起来是一种诗的衰败。伏契克说过:“没有歌声就没有生活,就如地球上没有太阳一样。”重阳曾一度离开诗坛,进入老年, 又重新回到了诗界。有诗“月儿弯弯我的船,星海银河再启航。”起航在诗歌的大海里。他即使是已经冻僵的臂膀,也要重新展开拥抱诗歌,目的在于挽回诗魂。女神缪斯必将扶他东山再起,再造辉煌。“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东晋时,谢安曾辞官隐居会稽东山,后来又出山做了大官。后因此称失势复起为‘东山再起’。”重阳老年不仅创作丰盛,更是倡导了“新韵”,开创了一代诗风,确确实实地可说是“再造辉煌”。“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是中国诗歌的未来,所以也就是整个中国诗歌必将走向“再造辉煌”的前程!
    这首新韵诗全以比喻、拟人来写诗人,来写诗歌。这样,就把诗写活了,也就是清代沈德潜说的:“弦外音,味外味”了。

    缪斯变态

古代缪斯
不食人间烟火的裸女  她说
诗是灵感的珍珠
闪光在高雅艺术大殿
现代缪斯
吃粗茶淡饭的大汉  他说
诗是灵魂的衣裳
必须自己做自己穿

    这是一首很有味道的诗,读得让人含笑深思。
    全诗共两部分。就形式和内容而言,前部分和后部分基本上是对称的,可以对照来读。现拟列表如下:
缪斯
古    代        现    代
不食人间烟火        吃粗茶淡饭
裸    女        大    汉
诗是灵魂的珍珠        诗是灵魂的衣裳
闪光在高雅艺术大殿        自己做自己穿

    缪斯,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是主管诗歌的女神。古代的缪斯,远离人民大众,不食人间烟火,而食什么呢?食山间野果吗?当然不能,大概是食琼浆玉露,天地精气吧!因为她是神,是一位不穿衣服的美女。所以她说:“诗是灵魂的珍珠”,晶莹明亮,高贵至极,也只能“闪光在高雅艺术大殿”。这也就是在古代,诗是“贵族文学”,属于统治阶级。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古代,写诗的绝大多数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当官做老爷的人。
    诗歌本来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理应归于劳动人民。但在古代,基本可以说诗不属于劳动人民。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变化,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起义反抗,推翻了统治阶级,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在这样的新时代,诗也真正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中。所以说,缪斯变成了“吃粗茶淡饭的大汉”。诗也是归劳动人民所有,为劳动人民服务。抒发劳动人民的情感,变成了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衣裳”。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也有了自己歌唱自己的歌了。也正象有首民歌:“上了民校三十天,也要大胆写诗篇。虽然白菜豆腐粉,粗茶淡饭味儿鲜。”这大概就是那位缪斯大汉吧!
    罗丹说过:“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重阳是戴着自己的眼镜看待缪斯的。所以才能这样巧妙地比,比得恰切,比出了新意。

  带着诗美人流浪

带着诗美人流浪
龙江岸边诗野荒凉
诗美人乘着漩涡远航
瞠目一片涌动的黑浪
虚幻的夜晚不能入眠
数着星星查点胸膛
炽烈的肝火熔化了肺叶
只剩下一颗冰冷的心脏
闪光的诗句无人拾捡
生锈的铜板灸热手掌
寒酸吟子在诗野踉跄
乞食缪斯化笔作杖
不屈的信念拧成一股缆绳
维系着欲倾的往日的辉煌

    诗对重阳来说,是美人,是绝代佳人。重阳从小就爱诗、背诗、写诗,与诗就象青梅竹马。然而他的几十年经历,是带着这位诚爱的美人流浪颠簸,辛酸不堪。从老家山东,流浪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流浪到佳木斯。这里不只是地区的流浪,而从具体的诗中,可以看出实际的流浪。
    重阳深深感到,在那黑龙江的岸边,地僻野荒,诗也荒芜。把诗美人卷进那“漩涡”里,但照样远航,这是多么地艰难困苦啊!目瞠口呆地望着那“黑浪”,这是多么地惊心怵目啊!这里的“漩涡”“黑浪”当是一种象征,即诗的“假大空”,诗的“朦胧”,诗的“洋化”等等。
    就在这虚虚实实、浮想联翩中,沏夜不能入眠。指数着窗外天空的星星,查点着胸中积郁的块垒,愤激气恼得竞到了“炽烈的肝火熔化了肺叶”的程度。正因为这样,也不过仅仅“只剩下一颗冰冷的心脏。”这是多么地痛苦难熬啊!
    诗人在愁苦,诗美人也在遭难。因为“闪光的诗句无人拾捡”。而那“生锈的铜板烫热手掌”。“黄金潮”涌来,把光辉的诗歌冲向低谷,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现实啊!
    诗人穷困、寒酸,只有在这深漠的寂静里踉踉跄跄地移步,连诗神缪斯也变成了乞丐,只好把那支神笔化作了拄杖。支撑着前行。
    诗人带着诗美人在流浪,然而对诗的信念却一点儿也不改变,并且不屈不挠地把这一信念“拧成一股缆绳”,把那将要倾倒的过去的辉煌紧紧地拉住不放,而且还要再造辉煌。这就是重阳诗精神的体现。他老年倡导“新韵”,举旗奋进,开一代诗风,这不正是再造辉煌吗?
    沧浪的诗人啊,可爱的诗美人啊!谢谢对诗的钟情,对诗的向往,对诗的伟大贡献!
    毕加索说过:“艺术诞生于悲苦。”重阳实实在在地是在磨难中带着诗美人流浪的。
    这是一首被人们称赞的厚重大气的好诗。特别是用了一些奇异的比喻。美国文学家王尔德曾这样讲:“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苏东坡以西施比西湖,历代称为新鲜。重阳用美人比诗,也够别出心裁了。

诗 论 诗

    诗论诗,我国古今很少。唐代杜甫写过《戏为六绝句》的六首诗论诗。其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这首诗中对文艺评论和创作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既不轻视今人的创作,又爱慕古人的创作。古今的文学创作必须要继承和衔接。教人追慕着屈原和宋玉,力争并驾齐驱,而对南北朝的齐梁文学,还得在后边跟随,不可脱开。
    唐代贾岛,也就是“鸟雀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者,有一首《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写过五首《论诗》诗,提出诗歌创作的见解。其一:“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主张诗歌创作要符合时代精神,有所创新,不可千秋万代都“诗必盛唐”。由于立意精辟,问世后广为流传。李白、杜甫的诗篇万人同诵,千古流传,到今天失去了新意,诗歌创新已是刻不容缓。每个时代都会有杰出的人才出现,一味师法古人,怎能会有创见呢?独占鳌头也不过是几百年的事,不可能总是那样固守下去,一成不变。应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样,诗才能向前发展。
    重阳也写了不少的诗论诗。在他的诗人诗里就有论诗的成份。而更有一些专门论诗的诗。沈德潜说:“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而行。”重阳的诗论诗可说就是“带情韵而行”的。

诗  道
文明华夏五千冬  华语诗词相映红
诗骨意魂韵衣裳  汉唐宋明继祖宗
几度风雨几潮汹  千脉百流任繁荣
密码符号牛马风  东影西形唯朦胧

   “文明华夏五千冬,华语诗词相映红。”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华夏是我国的古称,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语言,特别是诗词相互辉映,光照千秋,在世界文艺宝库中闪耀着璀灿的光彩。
   “诗骨意魂韵衣裳,汉唐宋明继祖宗。”就诗来说,形式是骨,没有诗的形式,也就不成为诗。思想内容是魂,否则就毫无意义。清代王夫之说的:“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韵是美丽的衣裳,也如重阳说的:“无韵不成诗。”这里连用了比喻,而且比得十分形象。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一种新的形式的出现,都没能离开老祖宗。这是规律,也是必然。
   “几度风雨几潮汹,千脉百流任繁荣。”从诗的发展史看,当然是曲曲折折,风风雨雨的,不可能一就而成。一种新诗体的产生,须经几百年的时间。“千脉百流”,几经沧桑,繁荣倡盛。从产生、发展、成熟、衰败,又有新的诗体的诞生。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白话自由诗而言,近一个世界来,自由体,新格律,新古体诗,朦胧诗,新韵,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事实不正是这样吗?
   “密码符号牛马风,东影西形唯朦胧。”东方悠久的文化,汉语言的诗词,具有着中华民族性。那些外国的密码一样的符号,与汉语言的方块字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根本不相符合。有些人死搬外国,照抄外国,甚至搞全盘西化,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朦胧诗运动,更给中国的诗歌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这首有关论诗的诗,涉及了中国整个的诗史。从中到外,从古至今,特别是对当今诗界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严重问题,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喻,作了有力的批判。

诗  魂

平平仄仄千百年  几多痴顽夜难眠
涓涓细水润大地  隆隆春雷震九天
极目五洲风云卷  胸怀四海波浪宽
高堂大雅侧颜过  布衣草履遍山川

   “平平仄仄千百年,几多痴顽夜难眠。”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唐朝为黄金时代,特别是形成了律绝,有严格的平仄要求。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写律绝,也不可能抛开平仄。这平平仄仄,实实地束缚了“千百年”。既然要写律绝,就不可能不讲究平仄。若不合乎平仄,当然就不算律绝。不知道有多少痴迷诗歌的人们,为合一个平仄,苦思冥想,甚至夜不能眠,仍难免出现“因声害意”的现象。因此重阳倡导新韵,提出不必再固守平仄了。他在《和声对韵》中说:“‘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自然包含了平仄,但只是作为修辞方法之一的活的平仄,而不拘泥死的平仄。即所谓‘自然巧成’。”
   “涓涓细水润大地,隆隆春雷震九天。”重阳倡导的“新韵”,冲开了平仄、对仗、固定的行数字数等等的束缚,就象那涓涓的细水,滋润着诗歌的大地。细流润大地,自然能使草木旺生,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即象征了诗歌园地的繁荣昌盛。重阳倡导的新韵,也象隆隆的春雷,震响了九天。清代张维屏有一首《新客》:“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春雷一响,带来的是生机。这两句以大自然的景象来比喻、象征新韵的兴起和光辉前程。
   “极目五洲风云卷,胸怀四海波浪宽。”做一位诗人,千万不可脱离社会,逃避现实,钻在象牙塔里喜欢“自我”。而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发时代之声,唱时代之歌。毛泽东有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五洲四海即指全世界。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四海指全中国,今亦可指全世界。当今的世界,人民的革命势力风起云卷,应当为人类而歌。伟大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正在向着世界先进之林迈进,人民的热情也如波翻浪涌,前程宽广锦绣。这些不正应当用诗的语言来歌唱赞颂吗?
   “高堂大雅侧颜过,布衣草履遍山川。”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即贵族阶级的豪华居住。大雅,宏大雅正。我国《诗经》分“风”、“雅”、“颂”,风是民歌,颂是祭祀歌,雅是贵族阶级的歌。对于那些达官贵人,是不必正眼看他们的,实该侧脸而过了。应面向劳动大众,面向平民百姓,面向人民。“布衣草履”,即平民百姓。《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天下的平民百姓,往往受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却是“遍布山川”的天下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只有他们才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真正的力量。正如毛泽东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诗应属于人民,诗应该抒人民之情,诗人应为人民鼓与呼。这才是诗人的职责,这样才可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诗人。
    这首诗写得博大、深邃、含蕴。采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极其形象化地表达了重阳先生的诗论或诗观,这样以诗的形式深刻地说诗论道,实属难得。

    诗  芽

诗芽  从诗韵里生诞
锐利的锋芒  剌透承袭的词片
稚嫩的心尖  点破了千古诗卷
浓缩了浩瀚书海  咀嚼遥远的昨天
跨越平仄的阶梯  攀上意念的塔尖
扯下朦胧的旗帜  昭示灿烂的明天
把今天织成花环  装进神秘的花篮

    这是个小芽,不是别的芽,而是个“诗芽”;不是任意的地方都可以长出来的芽,是在“诗韵”这块肥美的土质里养育出来的“诗芽”。实际上,这个“芽”指的就是重阳倡导的“新韵”。他说:“‘新韵’是传统诗词萌发的‘芽’,长成的‘秧’,结出的‘籽’。”这里特别应当注重那个“韵”字,正如重阳说的:“无韵不成诗”,“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新韵”这个芽,不是一般的芽,从它孕育出来,就具有“锐利的锋芒”,它可“剌透承袭的词片”,这是重阳说的新韵要继承传统诗词,而且是“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也就是“中华诗词的升华”。所以说是“穿透承袭”,茁壮成长。
    这个“稚嫩的心尖”,是指它刚刚露头。但却具有力量,能够“点破”“千古诗卷”。这既肯定了我国古典诗词的辉煌,又指出了当今诗词的继承、吸收和创新。“点破”二字用得极具力量而传神。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这个“芽”上,“浓缩了浩瀚书海”。从远古的歌谣起,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诗歌海洋,诗论波澜,都可在这个“芽”上显现。正可谓“咀嚼遥远的昨天”。
    到了今天,要“跨越平仄的阶梯”。古代格律诗词的“平仄”,应当冲开了。实现重阳说的“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正如重阳提出的用“和声对韵”来“跨越”:“古人讲平仄,只是在诗词写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声韵效果而特别注重的修辞方法之一而已,何故被奉为清规戒律,宛若天条而不可触犯呢?”“触犯”就是“跨越”。又说:“‘新韵’注重和声对韵,实现平仄开放。‘和声对韵’是中国诗传统的真正的精髓。”而只要“跨越”了“平仄的阶梯”,就可“攀上意念的塔尖”,这个“塔尖”,不就是“新韵”的成长和“成峰”吗?
    我们必须承认,朦胧诗潮把诗歌引向了歧途,给诗歌造成了灾难。“新韵”将要把这面灰色的旗帜扯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昭示灿烂的明天”,即诗的辉煌,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是属于新韵的”。
    诗的最后两句特别形象,极其新颖,极具新意。用今天的新韵诗,编织成彩色的花环,装饰在这个神秘的瑰丽的诗国的花篮里。这个花篮,是个艺术的聚宝盆,在这个聚宝盆里,又增添了艳美的新韵,开放出诗歌的奇葩!这是对新韵形象化的赞歌!
    清代吴乔说过:“诗意大抵出侧面。”这首诗通过赞颂一个“诗芽”,真正预测到了新韵的产生、深远的意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灿烂的前程。这就是巧妙,这就是诗的高极境界!
                       (待续)


    新韵,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式;
    推广新韵,是中国诗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以下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01: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