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踏月追花 于 2014-5-27 21:02 编辑
手痒,点到“诗歌评论”的“经典重读”板块,又随便点了三个人的来读,第一是重读徐敬亚的诗歌。于是百度了《我告诉儿子》,好不好,另说,至少不费脑细胞,看起来通畅,读起来顺口,也不是口水话。于是,不骂。第二个,点开的重读徐志摩的《秋虫》,百度了,觉得不怎么样,不过,不费脑细胞,看起来通畅,读起来顺口,接近口水话,而且,处于汉语现代诗草创阶段,正是婴儿期,丑点,也不要骂,还要爱,要让它长大。第三个,手贱,点开了方文竹的《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也百度了,我的个乖乖,好像,这首诗歌还拿过什么奖,还什么后现代主义啥啥的。晕,如果,中文现代诗,像《秋虫》、《我告诉儿子》这样走下去,好不好且先不说,至少方向正,路子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方向都是歪的,路还对得了?方向错了,走得越快,错误越早来,走得越勤奋,就是犯错越努力,走得越远,错误就越大,流毒四方、贻害无穷,故,绝不姑息,定当痛骂之!
以下为该诗全文:
《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作者:方文竹
那么多的食客会见古人 今人
那么多的坟墓 那么多的谎言
锁链和笛手
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
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
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
饥肠辘辘 我摸到了风衣内的方便面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这是春天 我的感动我的澎湃
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
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
走进自己的证件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以下是痛骂的文字:
“那么多的食客会见古人 今人”。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食客”是什么,“食客”是谁?“古人,今人”,又是什么,又是谁?这句是一个陈述句,单独看这句话,是没有任何修辞手法的。可是,如果,不给这句话赋予修辞手法的话,就根本无法确定语句的意思——这种不确定性,在诗歌里面,不是增添曲折的趣味,相反,是增加费解的烦恼。没有上下文的铺垫、交代,因此,这句话,就没有明确的语言环境,使得其语义读来费解。当然,我们能够根据标题,猜测到“食客”是“阅读者”,“古人,今人”是指书本中的那些古今思想、文化。在没有特定语言环境下的比拟,不应该这样突兀、生涩,在本体事物和拟体事物之间联系要清晰,让读者自然获得句子的真正意思。而接下来的“那么多的坟墓/那么多的谎言/锁链和笛手”,就完全只有靠猜测了。而且,这句和上句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跳跃性,是要留出空间,给读者去想象,添加进主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而不是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当然,所谓“三坟五典”,“那么多的书籍,充斥着谎言,禁锢着思想以及歌功颂德”——这个意思,能够想象得到。在“坟墓、谎言、锁链、笛手”与“食客”之间,不是“留白”,是完全的没有关系。这种关联的阙如,丧失了阅读的连贯性。“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就实在是难明其中意思了。百度了一下,一位叫宫白云的先生高度评价了这首诗,当他说到这句的时候,是这样赞叹的:“这不但是诗句,而且是智慧。诗人把“牙齿”变成了龃嚼思想的人,把“樱桃”变成了思想的高峰。”“樱桃”与“思想的高峰”,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形成这种阅读感受的理据何在?如果说,是从下面一句“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而来,那么,这个“谁”到底是指包括“我”在内的“牙齿”,还是指某颗“樱桃”?“汁液照亮了世界”,汉语,是不是可以随便搭配,然后只要有某位高人来负责给予具有某种权威的解释就可以了?“大海蒸熟了苹果”,“苹果出卖了水牛”,“水牛打出了二条”,“二条杠了象棋”——这些语句,是不是都可以解释出一个什么高深的意思来?中文诗,做到这个份上,这样来做,真的是汉语的不幸,中国汉语诗人的悲哀!我们完全可以不管、不顾汉语语言的基本特点,根本不用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任意组合汉字,然后,只要有个圈子,这个圈子的“诗评家”们,就来负责给这些本来“毫无意义”的语句,赋予“高远深邃的意义”——然后,一首旷世杰作横空出世了!再来继续看宫白云先生如何解读下面一句的。宫先生这样写道:““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碑石”代表已被众人认可的传统或陈旧的观念,而“新鞋”则是新的思想或新的探索,旧的传统可否容纳新观念?”天啦,刚才还说,“樱桃”是“思想”,而且还是“高峰”,现在,“新鞋”就立马也是“思想”了,还是“新的”。这种解读的理据是什么?不用说,不需要说,读者你自己不知道,那是知识不够,阅读能力不够,须怨不得作者,怪不得诗评家。如果,必须要求诗歌阅读者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到基本意思的话,那么,这样的诗歌路子,一定是不对的,失去了社会的土壤。
我想,现代诗,已经走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写诗、读诗、评诗的,都必须是一个圈子的,否则,就根本读不懂。而这种文化“怪圈”现象,可能是这个社会稳定的需要吧?我比较阴暗了一点。也许,这种诗歌的审丑文化现象,还会继续像中国社会大环境一样,怪模怪样下去。不过,我总是能够骂上一骂的。好歹,吃饱了撑得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