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件不可绕过诗歌
——用诗歌高像素镜头聚焦显影定位生活
作者:温柔刀
中国文学史,从某个角度甚至可以说,就是中国诗歌史。从《诗经》到《离骚》,从先泰文化到建安风骨,及至后来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可以说,都是诗歌的催生与裂变,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促进诗歌创新的外部信息。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白话诗崭露头角,并将中国诗写推送到一个几可与唐诗比肩的新巅峰时刻。由于后来不断受到蒙胧诗的冲击,及西方各流派文学理念的渗透,由现实主义到现代、后现代的转身,及抽象、印象、魔幻主义等林林总总的浸洗,走到今天“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较为混乱、无序状态,这一切,无不是对诗歌,特别是对”现代诗歌推动与创新的内在诉求”的必然反应。所以说,诗歌是社会事件的直接见证者,第一个,也必将是最后一个,成为生活的忠实伴侣,并不断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喜,因为在温柔刀看来,诗歌是情感的助燃剂,爱情的催化剂,是灵魂的镇痛剂,也是精神一剂最好的安眠药。
从诗歌的产生发韧之初来看,诗歌是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和集中的表现,是情感最迫切需要的载体和出口,是劳动人民的劳动造就了诗歌,发展到后来,成为官方娱乐的“宠物”及少数文人宠幸的“时尚品”,与人民之间开始产生一定的裂隙,及至延安文艺座谈“拨乱反正”及“双百方针”的确立,到现在因“体制外游离”而受到冷遇及偏安,这个波浪式运动发展轨迹,其实,对于诗歌来说,不一定不是件好事,这便更有可能创造条件,迎接诗歌艺术的真正繁荣。
诗歌是最简单的文学艺术,所以写者多,导致有“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的盲从;但同时必然看到,诗歌也是最难最高雅的文学艺术,因此,又有“曲高和寡”的诘责,直接导致为数不少的人因“追不上”,而“爱不起”的尴尬局面与困惑。但无论如何,社会事件不可绕过诗歌,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可能篡改的事实,也是诗歌的发展所向和命运所在。
因为诗歌干预生活是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有力的。无论是天安门诗抄,还是后来的“5,12”诗歌界的地震,这个史实,我们就不再一一枚举。诗歌干预生活的方式,总体来说两种,有赞美,当然也就有针砭。正如我们提倡弘扬主旋律,高唱主题歌一样,同时还需要《焦点访谈》,《社会关注》,有《法治与社会》的参与监督。一个开明的政党和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一样,只会兼听则明,而不是闭目塞听。诗歌作为情感宣泄最好最快捷的渠道与方式,于人、于社会肌体健康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目前,只可惜好诗“让位”于散文、小说、快餐文化,甚至被电影,歌曲抢走了“饭碗”,温柔刀相信,随着诗歌自身的繁荣与发展,诗歌必将回归生活,尊享“九五之尊”的王者之气,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揽胜境。
好诗有没有标准?当然有!这个问题从诗歌自身发展本身就可以得到确认。从三言到五言,从绝句到律诗,从古体到格律体,再到自由体,甚至从诗发展到词,从口语诗到意象诗,都是因为对诗歌所作的新要求而发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改良与革新甚至是革命。如果说格律诗是“戴着脚镣跳舞”的话,那么把诗歌从这套枷锁中解放出来,恰恰也是对新诗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期待。
温柔刀以为:诗歌外部形式的放松,恰恰正是对内质约束的收紧,这种“外松内紧”“宽严相济”的质地,才是诗歌“冲破形式、强化内核”,彰显生机与活力的具体体现。那么,什么是好诗?
温柔刀在对诗歌和诗歌史,做出初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十条“参照标准”,可对“什么是好诗歌”,有一个基本的概貌。当然,这只是一个借鉴与参照,一切僵化、机械的教条与框框,都是诗歌的死敌。温柔刀分别从“语言贡献率,诗情可感度,诗性浓纯度,立体结构图,社会能见度,诗质独特性,文本曲线美,诗风引领性,诗写首创性,张力与冲突”等,十个关于诗歌的基本面,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可资大家参考交流,这个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df0c730101irzp.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