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杨花
文/浮山雨
上街办事,喷嚏不息,原来是杨花飞扬,直扑鼻孔而至。忽就想起关于杨花的诸多古诗来。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如“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又如“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还如“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等等。但我最钟情的杨花诗有两首。
一首《四块玉·别情》,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小令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诗从别后说起,虽平易,然别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凭阑袖拂杨花雪”,不仅点明了暮春时节,还说明了高楼阑干处的地点,便为读者勾写出一幅画面:一少妇,独处高楼,依阑远望;恰漫天杨花,飞舞如雪,轻落妇人衣襟;于是,妇人下意识着,不停地挥袖,不停地拂去身上的杨花。
远望,可能是她涌出了离思的况味——“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远望,可能是她看见情人的去路而引起了神伤,但“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是痛定思痛,忆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
我喜欢这一首诗,是因它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出缠缠绵绵的离别的情感;是因它通过委婉细腻的笔法,抒写了一个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的离情相思;是因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另一首《杨花》,是晚唐诗人吴融结合自身境况书写的七绝:“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这首诗用杨花和百花对比的方法,描绘出杨花不同于百花的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将杨花比喻为雪,表现其颜色洁白与自由飘飞的特点;如拟人,用“斗”、“占”、“恨”、“爱”等词将杨花拟人化,赋予杨花人的思想品格;再如反衬(对比),以百花的追求和品性反衬杨花的与众不同。
这首诗,定是托物言志,但它是怎样借杨花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以为,该诗,通过“不斗”、“不占”,表现其不慕世俗的淡泊情怀;通过“自飞”“独爱”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
这正是我喜欢的。于是,我感觉窗外:有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响,有略带潮湿的泥土气息,还有檐下燕子的呢喃......于是,我也写诗:
杨花的故事/是轻,是漂,是泊/风白了寂寞/乱了时节/于我,哦——/总会,发生在/思念的水上/系在,梦海的码头/钓起杨花/还有,一片夕霞/寻,不见/我的一条客船/心,就向往/一片悠然的雪花......
(12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