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林下清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割麦比赛——在父亲节关心粮食和蔬菜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6:23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假的???我晕。。。一会我去找几个视频来看看哈。。。

我啥活都干过呀。。种麦子,拉犁,锄草,割麦,打麦,晒麦,淘麦,,磨面粉,,哇,,蒸馒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4-6-15 16:25 | 只看该作者
林下清风 发表于 2014-6-15 16:23
真的假的???我晕。。。一会我去找几个视频来看看哈。。。

我啥活都干过呀。。种麦子,拉 ...

我是北方人
只有大苞米和土豆子~!

真没见过麦子~!

你好强啊~!我就爱吃希宣希宣的大馒头~!!
你能听懂不?北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15 16:29 编辑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4-6-15 16:25
我是北方人
只有大苞米和土豆子~!


我也是北方人,,北方才有麦子吧,,你是蒙古吗???我是山东的,麦子非常普遍,,是主粮呐。

希宣希宣,,我们这里叫宣透。。就是说这个馒头发的面好,,非常有起伏,软,有弹性。。摁一下,它马上就恢复原样了,好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4-6-15 16:30 | 只看该作者
林下清风 发表于 2014-6-15 16:27
我也是北方人,,北方才有麦子吧,,你是蒙古吗???我是山东的,麦子非常普遍,,是主粮呐。

希宣希 ...

啊?山东就有麦子?我不知道呢~~

我一直以为江南才有呢~~

我 在海对岸~大连

怪不得人人都说我没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6: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15 16:34 编辑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4-6-15 16:30
啊?山东就有麦子?我不知道呢~~

我一直以为江南才有呢~~


晕菜,,江南稻谷多呀。。

大连,,你跟兰兰同乡呢。。大连跟山东应该差不多的。。。都是半岛人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15 16:41 编辑
大荒 发表于 2014-6-15 15:25
过去
我们和我们的父辈
比赛割麦


传统割麦
边割麦边捆起来,好便于装上车,向场院运送。

如图,,,可惜,从我有了数码相机,,就没有再回老家收过麦子,,没有亲自拍的片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6: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下清风 于 2014-6-15 16:47 编辑

联合收割机割麦

“我割得再快也比不过收割机”———淇县西岗镇西岗村“割麦能手”王复学的失落与喜悦




2013-06-08 03:00:19





图为昔日的“割麦能手”王复学在麦田里看收割机收麦。
           本报记者 李雪婷 通讯员 苏麟 摄



□本报记者 李雪婷  

?通讯员 苏麟

6月7日,一辆收割机正在淇县西岗镇西岗村的麦田里一趟又一趟地穿梭,震耳的轰鸣声伴随着飞扬的碎麦秸秆,荡起阵阵尘灰。

村民王复学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收割机来回奔走。今年58岁的王复学曾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割麦大王”,每到小麦收割时节,村里的人总爱找他帮忙。

“我年轻的时候长得壮,力气大,一个人一天能收1亩多地咧。”谈起当年的情景,王复学嗓门都高了起来。常年在田间干活的他皮肤晒得黝黑,虽然已经58岁了,但身体还很硬朗。

“那时候,一到麦收季节,我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来了。天刚亮就扎到地里干活,中午就休息20分钟左右,晚上干到10点多才回家,也不觉得累。俺家的4亩6分地,3天就收割完了,俺们村就俺家的地最先收完。”说到这儿的时候,王复学的脸上充满了骄傲。

村里人都说,王复学当年割麦子的动作是很潇洒的,左手一抡,抓住一片,右手使劲用镰刀一割,麦子便乖乖倒在左脚上,再用脚一勾、两手一抱,顺势抽两绺麦秆,就把麦子扎成一捆了,整套动作非常连贯。

“好些年不割麦了,都是大型收割机来收了。我割得再快也比不过人家啊,4亩地起早贪黑也得3天,用收割机就是40亩地半晌也就收完了。”说话间,王复学略显失落。

由于机械收割省时省力,且一般收割机收麦每亩只用五六十元,镰割、人打的收麦方式已经很难见到了。农民只需要给农机合作社打个电话,收割机就会开到地头,既省时又省力。据市农机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大面积的各类农作物更适于机收。

虽然我这老把式用不上了,但我现在还是很开心,毕竟社会发展了,我们也不用再出那苦力了。”王复学写满沧桑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轰隆隆的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驰骋,不时从王复学的身边驶过,留下一垄垄整齐的麦茬。远处,人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地头,看着,笑着,谈论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7:18 | 只看该作者
http://paper.hebiw.com/epaper/hb ... /story/460091.shtml

1000公里麦收路———麦客董世宁的“迁徙”地图


2013-06-08 01:21:09

□本报记者 郝爽

从河北邢台到河南南阳,再从南阳到河北保定,路程达1000公里,麦客董世宁一路追随渐熟的小麦南下北上,如候鸟一般,在每年的“三夏”时节画出了自己的“迁徙”地图。

6月7日,淇县西岗镇留店寺村的一处麦田里,一台在田间穿梭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发出震耳的轰鸣声,所到之处扬起阵阵麦尘。被伙伴替班之后,机车手董世宁从驾驶室里跳了下来。太阳虽不毒,但天气闷热,汗水混着灰尘在他脸上留下痕迹。

董世宁告诉记者,他5月25日离开家乡到南阳收割小麦,接着是驻马店和许昌,一路没闲着。今天还算好,不是太晒,碰到大晴天,驾驶室里的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需要补充大量水分。“一次买一件24瓶矿泉水,还不够一天喝呢。”董世宁说,“去年,我花了2000元在驾驶室装了一台空调,但因收割小麦时麦尘比较多,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驾驶室里的风扇还得一直开着。”

董世宁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保养机器,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1点。只有在这之后,才是他一天最放松的时刻。“要是能洗个澡,再跟朋友玩会儿扑克,最舒服不过了!”他腼腆地笑了起来。

这是董世宁来淇县的第四个年头,他跟这里的许多人都成了朋友。换班休息的时候,他喜欢跟村民闲聊。“鹤壁这边的小麦产量比豫南地区和河北的产量都要高。”他自己也常被农民丰收的喜悦感染,“辛苦了大半年,看到他们丰收,我也跟着高兴。”

下午1点,记者早已饥肠辘辘,可是董世宁还在忙碌着。“这时候人最困、太阳最毒,但正是小麦最容易收割的时候,得抓紧时间收割。”他说,一天平均要收80多亩的小麦,中午吃饭根本没有准点儿。“麦客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前几年好干了。”董世宁言语之中透着无奈。

不巧的是,傍晚时分天气突变,董世宁不得不停止作业。“虽然雨天可以休息,但这也打乱了我们的麦收计划。”他忧心地说。

接下来,再待4天左右,董世宁要离开鹤壁继续北上,一路经过安阳、邯郸等地,预计6月15日前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还可以北上。

“整个‘三夏’下来,总共要忙1个月的时间,能收入3万多块钱。”董世宁说,这是一年之中最充实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4-6-15 17:19 | 只看该作者
林下清风 发表于 2014-6-15 16:38
传统割麦
边割麦边捆起来,好便于装上车,向场院运送。

问候诗妹,好久不见!祝福父亲们节日快乐!祝福清风父亲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6-15 17:19 | 只看该作者
http://ncxb.cnhubei.com/html/ncxb/20140520/ncxb2345677.html

7.35万台联合收割机服务麦收


    农村新报讯 (记者樊涛 通讯员张劲)夜来南风起,正是麦收时。我省1682万亩小麦收割在即,记者昨从省农机局获悉,我省拟投入联合收割机7.35万台服务夏收。
    目前,荆州、黄冈已开始零星收割,大面积收割将从20日正式启动,25日至26日进入机收高峰期,至6月2日收割基本完成,预计机收率达到92%以上。
    省农机局质量管理处处长徐华侨介绍,3月起,我省已对1万余人次农机手进行了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同时,指导农机手检修保养联合收割机3.2万台;各地农机部门与中石化或中石油分公司协调,联合向农机手发放供油卡,全力保障农机作业用油,农机手凭“农机卡”和行驶证可进行柴油灌桶。
    机收期间,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将24小时值班,接受农机手咨询和投诉,并将在要道出入口设立接待服务站,统筹调度联合收割机,确保机收作业市场有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9 05: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