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赵目珍 于 2014-6-29 17:46 编辑
赵目珍读诗:梁积林《荒原》
我始终觉得诗人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存在式”阅读,即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思考、解读、书写等都应该以生命、生存以至存在本身为对象。
《荒原》一诗(载《上海文学》2013年第5期)即是对中国西部的“存在”本身所进行的“存在式”探索。“那只狺狺不止的狗/原来是自己在攻着自己的城池/都攻老了/都攻旧了/都攻成荒原了// 就像我/就像我的脚”。我相信诗人所说的“一个人的战争”,即是诗人面对“荒原”时内心的那种尖锐疼痛,诗人一直没有停止找寻属于内心的“天问”答案。这“荒原”状态的存在缘何如此坚毅?“一个小小的羊圈,就是一个部落的生生不息”。“我见到了一个牧羊人,天冷天热都披着毡衣/像个皇帝/永远坐在那座碉堡”,“时间打了一个趔趄”,荒原竟永恒如此。读至此,我立时想到张承志笔下的“汉家寨”。张承志说:“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梁积林的《荒原》透着一种大美,一种揪人心弦的美,悲壮,苍劲,有穿透的力量,震颤的叙述指向对西部荒原存在的悲悯与心灵拷问。这首诗同样体现诗歌写作的两个“忠诚”,并且实现了“美与哲学”导向。陆扬说:“当诗人以他对生活的全部纯真来为自己的情感和艺术价值的实现愤而献身的时候,生存中无法解脱的虚空和荒诞便在一个超越现象界的更高的层次上被洞烛幽微了。”(《死亡美学》)梁积林虽并未“愤而献身”,但他内心的“战争”时时在打响着,这种对心灵的叩问无异于另一种“献身”。
荒原
梁积林
一
我比过药片
比过伤。比过教堂,比过墙
我赶动六十年代的双脚
雪是昨夜落的
月亮像栅在羊圈门上的半扇大车轱辘
这里是月氏人住过的地方
现在是一座羊舍,和一个石头硪堡
吱咛声,像是风声
又像是一场战争
一个人的战争其实是巨大的。啊——
那只狺狺不止的狗
原来是自己在攻着自己的城池
都攻老了
都攻旧了
都攻成荒原了
就像我
就像我的脚
二
羊台山下,大片的沙葱花开
可汗高坐头颅
一只红狐
这不是比拟
远非你说的那样孤独
也不是你说的那么悲凄
一个小小的羊圈,就是一个部落的生生不息
就不说这时已是黄昏
就不说一只旱獭突然呱呱呱地叫了几声
一匹马蹭了蹭
断垣上的芨芨墩
而我的行走
是另一个部落的迁徙
一只老鹰,穿过眉翼
飞进了我的身体
三
一股风把迎面的我刮了个趔趄
我不是二胡
声声脚印,昨夜的篝火
我见到了一个人在干河滩上踅摸什么
我见到了一只鹰把天空啄出了一点黑血
我见到了羊虎沟
我见到了三岔口
我见到了一个牧羊人,天冷天热都披着毡衣
像个皇帝
永远坐在那座碉堡
突然的驴叫
突然的明朝
天又下雪了
雪上加雪,白上加白
突然的转身
时间打了一个趔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