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用普及,诗歌会自己找读者
英国小说家、诗人福尔兹参加“诗歌来到美术馆”
《格兰塔》杂志“英国青年小说家”入围者福尔兹。
据东方早报2014年06月29日消息 亚当·福尔兹昨天在民生美术馆“诗歌来到美术馆”活动上,感兴趣的读者依然存在。福尔兹是小说家,更是诗人,所以昨天活动的主持人是诗人胡续冬,两人都是1974年生人,今年都正好40岁,福尔兹说,读诗的人虽然很少,但“不要去规划诗歌,不要去普及诗歌,诗歌始终只有小众读者,不要去担心”。 尽管是陌生的名字,2013年,《格兰塔》杂志第四次评选“英国青年小说家”,亚当·福尔兹(Adam Foulds)是20位入围作家中的一位。亚当·福尔兹的作品在国内译介很少,只有九久读书人刚刚出版的《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专号中收入了他的新作《狼口之中》选段。
1974年出生的亚当·福尔兹,孩提时代对大自然情有独钟,他曾一度立志研究动物学,但后来却进入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学习诗歌,师从19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诗人、“火星派”代表人物克·雷恩(Craig Raine)。2001年,福尔兹又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是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莫什,从此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福尔兹说,两位大诗人给他最大的影响是他们作为教师的一面,尤其是雷恩,“他对诗人的阐释非常有趣,他对我的影响是使我重新审视现实,让我的诗歌变得准确。”
2007年,还在当铲车司机的福尔兹出版了处女作—小说《那些奇异时光的本真》,凭借这部作品,他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为“2008年度青年作家”。2008年出版的长篇叙事史诗《只言片语》,让福尔兹获得文坛和读者的关注,使他获得了科斯塔诗歌奖。《只言片语》写作背景是肯尼亚在1950年代发生茅茅起义,英国结束了帝国统治。福尔兹昨天说,他用诗歌形式写历史和小说的原因是,“诗歌能把语句变成一行行,这样就可以长短交错,诗人通过控制语言,控制着读者感受到的韵律和节奏,诗歌是表现暴力主题的最好方式,在这部描述极端暴力的叙事作品(《只言片语》)中,诗歌的形式有着强大的表现力。”福尔兹昨天说,他极力避免对历史做道德判断,只是想让读者进入历史,让他们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福尔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不断深陷的迷惘》曾于2009年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小说里有作家对大自然迷人景色的精彩描画,曾立志成为动物学家的福尔兹喜欢鸟,用诗歌写大自然就好像用望远镜观看鸟类,远远看去景物外面有一层光晕,“诗歌通过放大细节改变看世界的方式,就用放大镜看世界,非常缜密地去看世界,使你看得更精确。”“我也希望我的读者能感受到魔力,突破肉眼和人类感官的极限。”
《只言片语》、《不断深陷的迷惘》和今年的新作《狼口之中》都跟历史有关,在《狼口之中》里,福尔兹写了二战后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经历,写的是战后重建和黑手党的重新崛起,“在影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接连写了三部历史小说之后,福尔兹不想再写沉重历史主题的作品,“我想写得更贴近生活,把当代世界也当做历史时刻呈现出来,不需要太多历史研究。我现在更想写当下。”
刚刚参加完鹿特丹诗歌节的胡续冬说,他在欧洲参加一系列诗歌活动的感觉是,参加的人又少又老。福尔兹说,在英国,偏远小镇举行诗歌活动,读者就会年长,在都市里的诗歌活动,年轻人还是比较多的,但总体而言,“写诗的人可能比读诗的人多,诗歌读者总是要少一点。诗歌在人群中有一种分离机制,要么有人对诗歌上瘾,要么就不感兴趣,就是烟民和非烟民的区别。”
福尔兹认为,不用为失去读者担心,17世纪有戏剧,19世纪有小说,20世纪有电影,“诗歌向来只有小的读者受众群,诗歌需要读者有特殊智力水平、想象力和欣赏力。”在他看来,“不要去规划诗歌,不要去普及诗歌,诗歌始终只有小众读者,不要去担心。诗歌自然会找到读者。” (石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