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登,可以“近距离”启发我们的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4: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奥登,可以“近距离”启发我们的诗人


W.H.奥登(1907—1973),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由于出生于英国,后来成为美国公民,所以也有人将其列为美国作家),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奥登的作品数量巨大,主题多样,技巧高超,身后亦备受推崇,其独特风格对后辈作家影响深远。

《奥登诗选:1927—1947》 W.H.奥登(W.H.Auden) 著 马鸣谦 蔡海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5月出版
  
       据深圳晚报2014年06月29日讯(记者 李福莹) 深晚记者专访《奥登诗选》译者马鸣谦

       既然选择读诗了,那就读奥登吧。

       如果你看过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肯定听过葬礼上读的诗,那就是奥登的《葬礼蓝调》(Funeral Blues)。奥登的诗句,经常出现在各种引用中。在世界伟大的诗人当中,奥登是一个可以“近距离”直接启发我们的诗人。
       生于1907年的奥登,被公认为继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既有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现代主义的特质,承上启下。奥登的文学遗产受托人爱德华·门德尔松教授说:“用英语写作的诗人当中,真正属于二十世纪的,奥登是第一人。”而诗人布罗茨基更充满敬意地称奥登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是二十世纪的“批判者”。
       奥登与中国颇有渊源,1939年,奥登在战时中国的旅行,催生了一组十四行组诗。而奥登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尤其深远,卞之琳、穆旦都曾翻译过奥登的诗篇。
       近日,《奥登诗选:1927-1947》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相较之前的零星出版状况,这是对奥登诗歌较为完整的一次呈现。本书是奥登自愿保留的诗歌全集的上卷,文本获得过他本人的首肯,此书连同尚未出版的下卷,涵盖了奥登各版诗集的全部内容。上周,记者通过电话和邮件,对《奥登诗选》的译者之一马鸣谦进行了独家专访,从译者的角度,走近奥登。

       假若可以,他想成为一个大西洋的小歌德

       深圳晚报:可否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奥登这个诗坛“庞然大物”?
       马鸣谦:“庞然大物”是格里格森的说法,首先道出了奥登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诗坛所带来的震撼。奥登在当时简直是横空出世,引领了整个时代(年青诗人)的诗风。无须否认,这也是一个带有惊恐感(和稍许的贬抑意味)的承认。奥登在二战爆发的1939年移居美国,之后的英国舆论界、文学界很长时间里都不待见他,对骄傲的英国人来说,此等行为等同于背叛;倘若贝克汉姆移民美国,在世界杯上为美国队效力,恐怕也会引发同样的情绪反应的吧。
       来看看奥登自己怎么说:“假若可以,我很想成为一个大西洋的小歌德”(出自奥登后期的组诗《栖居地的感恩》里的那首《洞穴的产生》)。一个克制表达的自许式的愿望(文学野心),但,这也是对庞然怪物说法的一个合理解释和澄清。

       深圳晚报:奥登本人的创作,似有“前期”和“后期”之分,这两个时期的奥登有何不同?

       马鸣谦:移居美国是个时间划分点,大致可以做这样的区分吧。但所谓的前后期,也不是判然有别,确实有变化,但也有延续的不变。1939年他毕竟才32岁。思考有所变化,但文风一以贯之。比较而言,前期拓进的成分多一些,没有太多顾虑,努力探索新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风格上比较自由;后期思想趋于保守,但作品也变得更机智、更沉静。若我个人评价,1939年的前后几年,奥登的诗歌语感是最好的。

       深圳晚报:有一句话是这样讲:“既然选择读诗了,那就读奥登吧。”意指“奥登是读诗的首选”。为何这么说?

       马鸣谦:我们阅读奥登的理由,就是对语言和智性的热爱。而且,奥登有一点很特别,他是一个可以“近距离”直接启发我们的诗人。这取决于内心的感应。此外,终其一生,奥登都厌恶逢迎、拒绝伪善,我欣赏这样的人生姿态。

       两个文学顽童中国行,为了写出一本书

       深圳晚报:1938年奥登在战时中国的旅行,催生了一组十四行组诗。奥登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

       马鸣谦:在他和衣修伍德合著的《战地行纪》里,有很多具体的描写。简略来说,我觉得主要是好奇和关切。奥登确实好奇,在中国的所见,超出了他的日常经验和阅读经验,他来到了一个之前完全陌生的东方国家。因为她正在顽强抵抗外来入侵,她也引发了奥登的人道主义的关切和同情。
       但我们不应忘记,这两个文学顽童的中国行,目的和结果都是为了写出一本书。

       深圳晚报:国人认识奥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马鸣谦:相较于波德莱尔、叶芝、艾略特等近现代大诗人来说,奥登在同时代的中国一开始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直到1937年1月,当时国内影响较大的文学月刊《文学》刊登了一篇胡仲持翻译的文章《英美现代的诗歌》和一篇短文《英国新诗人的合集》,才首次向国内引介了“奥登一代”的诗人及其创作。
       威廉·燕卜荪开启了国人推崇奥登诗艺的大门。燕卜荪在1937年至1939年期间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他的现代英诗课程的教学重点自然包括了奥登这位诗坛新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对奥登诗文的译介有一个先行者常被忽视,他就是邵洵美。奥登来华期间,他通过友人介绍与之结识,奥登离开中国后,邵洵美对奥登诗作进行了连续的推介。此后,朱维基、杨宪益、卞之琳、王佐良等人成为了奥登译介的主力军。
       1949年以后,因意识形态上的偏重,奥登译介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世纪之交以来,奥登的诗歌版图才重又进入了国人视野。

       如果读奥登,先读他的悼念诗吧

       深圳晚报:如果推荐给读者,您会挑选奥登的哪几首代表诗作?

       马鸣谦:我会选《谣曲十二首》、《美术馆》、《西班牙》、《战时十四行组诗》、《诗悼叶芝》、《纪念恩斯特·托勒》、《诗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亨利·詹姆斯墓前》、《何方竖琴下》这几首。有意思的是,其中四首都是悼念诗。

       深圳晚报:本次出版的《奥登诗选》,与国内之前关于奥登诗歌的书,有何不同?

       马鸣谦:之前并没有整体的译介。卞之琳、穆旦、王佐良等诸位前辈都是零星的散译,诗人桑克出过人物速写组诗《学术涂鸦》的单行本。但奥登仍有很多诗作并没有进入我们的阅读视域。这是一个巨大而耀眼的空白。现在这个译本可以说较完整地呈现了奥登诗创作的面貌。

       深圳晚报:您在译者序中说,较为完整的译介是呈现奥登的必须一步。作为译者,您翻译奥登诗歌的最深体会是什么?

       马鸣谦:奥登是诗艺的集大成者,擅长各种诗体的实验,同时也是一个精深的思想者和多产的散文作家,要翻译他的作品,译者不但需要精熟两种语言,还需要透彻了解其理路背景,很多时候,必须去读诗作以外的背景材料。
       在入手初译的时候,蒙上天眷顾,我有幸结识了蔡海燕博士,她之前一直在关注、研究奥登,有很多的阅读储备。没有她的助力,很难想象这个译本能顺利问世。
       要做成一件难事,需要一点勇气,但更需要十分的耐心。译介奥登的五六年里,除了穿插着写小说,基本就不做其他的事情,没有杂事的干扰,心神很专注,每天会完成一定的进度,如同僧侣的面壁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6-30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很多年前就看过了。但想不《葬礼蓝调》。

病中,不能久坐,还是坚持来看看。问好明利兄,辛苦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30 20:3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1 09: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译者僧侣般的面壁修行,为我们进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提供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9:26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4-6-30 19:38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很多年前就看过了。但想不《葬礼蓝调》。

病中,不能久坐,还是坚持来看看。问 ...

问好振中兄,多多保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09:27 | 只看该作者
郑兴德 发表于 2014-7-1 09:07
感谢译者僧侣般的面壁修行,为我们进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提供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1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1 09:30 | 只看该作者

刚在原创诗歌上发了组诗《林木志》,请李老师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 10:48 | 只看该作者
郑兴德 发表于 2014-7-1 09:30
刚在原创诗歌上发了组诗《林木志》,请李老师指教!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6 18: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