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舟夜书所见
刚刚逝去的这个长长的暑假,阿菁很少真正见到方舟,倒是不断从其他人口中甚至是通过新闻途径得知他的消息。方舟的英俊潇洒、殷实的家庭背景无不成为当地少女们关注的话题,正如她在诗歌中所书写的:“在少女们心目中,他享有崇高声誉”。或许这个郊区还是太小了,阿菁即便想回避都无可能。
偶尔在清晨,阿菁会发现门口悄然遗留下的各类瓜果以及新鲜的蔬菜,另外夹杂有几份评论文稿。对这种“神龙见尾不见首”的际遇,阿菁感慨良多。她知道方舟在默默地关心着自己,如是关心会始终持续下去,甚至她与方舟最终并没有怎样的可能性也仍然会持续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生命终止的那天。
随着天气的好转,门口不翼而至的礼品越来越频繁了。这天清晨,闻听到窗外有异常响动的阿菁正想冲动地迎出户外,却敏感地发现出现在门口的只是个陌生的身影。看得出来方舟也在有意识地回避着自己,阿菁悄悄追随着这道身影来到大路上,来人迅速地钻进一辆大车很快便消失了。看来这个暑假可有得方舟忙碌的,阿菁不无感慨地想,也许还是忙碌些的好,可以冲淡许多不应有的感觉让他也让自己变得更释然吧!
阿菁想不明白的正在于方舟的这种关心到底是出于责任感还是因为爱情。说到底,方舟是那种负罪感很重的人,或许他执迷于那种负罪感远未解脱出来也未可知。还或许他的家庭需要他重新定位自己的婚姻,毕竟自己同方舟之间已画上了句号,他完全可以重新开始。总之一切都回到了起点,一切皆有可能。
在内心深处,阿菁渴望的还是拥有爱情。然而倔强的阿菁不会强求于命运,她会让方舟自由选择,如果有必要她甚至愿意宽容地留给方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虽然爱情是自私的,但至少在这个暑假里阿菁表现得十分无私。总之,当方舟表现得很拘谨的时候,阿菁也随之拘谨起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到九月的某个黄昏与方舟不期而遇,阿菁才知道他就在与自己并不遥远的区农行上班。
“看来我总是最后一个得知你的消息。”阿菁不无伤感地说道。
听到阿菁的哀叹,方舟怃然无语,惭愧地低下了头。
“最近一直没吃到你的西瓜,我还以为你也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呢。”阿菁付诸莞尔的一笑,试图消弥两人之间的心结。
“忙呀,整个暑假都在忙庄园的销售,现在则是在忙工作。”方舟羞涩地为自己辩解着。
“确实够你忙的。”阿菁体谅地说道。
“那是,整个暑假里我都处于高负荷状态,早上三四点就得起床,晚上很晚才能归屋,每天能正而八经睡上四五个钟头都是种奢侈的享受。现在想想还真得感谢郑南,是他把我给拖累出来了。没有他,这样的工作强度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阿菁关切地注视着方舟,仍能感觉到他比过去清瘦许多,黑了许多:“郑南的确改变了我们每个人许多,现在你可以好好地休养一段时间了。”
“或许吧。”方舟简短地回答道。
“我还以为你会一直待在方家庄园的,毕竟庄园里更需要你。”阿菁漫不经心地说道。
“怎么说呢,这是老爸的刻意安排。他一直有从政的强烈愿望,却被早早地排挤出政坛,便想通过我完成他的这一愿望,”方舟解释说,“当然了,父亲家财丰厚,倒希望我做个清清白白的好官,不过却一定会要求我爬得高高的,成为足以震慑当地各位要员的封疆大吏。”
“可以想象得到。”阿菁说道。
“我并不想按照父亲的指挥棒走。官场并不适合我,我这个人天性喜欢自由。”
“是啊!你爸生性是官场中人,却早早地下了课;你一个资产阶级少爷,却不得不在官场中殊死搏斗,这就叫命运无常。”
“那是大无常还是小无常啊!”方舟顽皮地问道。
“你爸是大无常,你是小无常呀!”阿菁脱口而出,随即又自觉失言,尴尬地陪笑着。
“最近可有什么诗作?”方舟一如既往地问道。
“我这段时间对童话发生了深厚兴趣,想将一些格林童话以及天方夜谭故事改编成童话叙事诗。”
“是啊!这些都是很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融入一种完全中国化的解读,”方舟兴奋地说道,“看来你所以对此产生兴趣,因为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让你每时每刻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前也断断续续做过一些这样的工作,现在想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列。不过我最痴迷的还是将《聊斋志异》改编成现代诗歌,毕竟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且说实话《聊斋志异》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与美,需要一种特殊的诗歌技巧与特别的诗歌才华,可惜我现在一点灵感都没有!”
“会有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奋斗目标,只要你坚持不懈,我相信肯定会成功的,也只有你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方舟十分肯定地说道,“不过如果你能完成这项工作将是一种文化壮举、浩大的工程,堪称文化长城。”
“你呀,总是盲目乐观!”阿菁说道,“这些都是世界名著,我觉得我的诗歌创作也必须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创造性的解读才不至于亵渎和辱没这些文化遗产!”
“那你的突破口选择在哪里?”
“与中国古诗、中国文化相沟通啊!”阿菁说道。
“你吃了没有,要不要一起喝‘两把靠杯酒’。”方舟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哦,这个倒是没有,怎么你想请客呀!”
“那是自然,”方舟振奋地说道,“只可惜郑南不在。”
“还有你那位‘虞美人’更不在。”阿菁却说道-----虽然方舟一直都没有机会对阿菁明言其中的原委,阿菁却已经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切。
“哦,她肚中还怀有我的宝宝呢!”方舟却感慨地说道,说罢,方舟直后悔,心想自己同阿菁之间更是不可能的了。
“这是好事啊!以前你只是哥们,从现在开始你变成爷们了。”阿菁不无揶揄地说道。
“我是完全冤枉的,”方舟不得不将前前后后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阿菁仔细道来。
“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阿菁关切地问道。
“我和她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我已经同她说得清清楚楚了,”方舟说道,“只是小孩很棘手,一生下来就没有爸爸。因为这个小孩,我时常会想到郑南,希望他能够无忧无虑地成长,不要成为另一个郑南,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你觉不觉得你这样做很对不起郑南!”阿菁这时却问道。
“我是个很自负的人,以前的确觉得自己很无辜,认为自己与‘虞美人’之间的事同郑南毫无瓜葛,现在想想确实很对不起朋友,”方舟坦率地说道,“当然,我更对不起的人是你。”
“怎么会是我呢,应该是你那位娇滴滴、秀色可餐的‘虞美人’吧。”阿菁说道。
“不说了,反正我里外不是人总行了吧。”方舟不安地说道,心想自己怎么偏偏把她给遗忘了呢?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阿菁说道,虽然她心里多次说过要原谅方舟的,最终仍不免耿耿于怀,“还是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喝‘两把靠杯酒’吧!”
马路边的某处夜宵店,漂亮的服务小姐在摆放杯箸时不由得格外仔细地注视着方舟。“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哟,”女孩搭讪道。
“那是,他是我们区的红人,拥军模范,抗洪英雄,其实都是花钱卖来的。”阿菁奚落道。
“哦,我想起来了,你就是前一阵新闻里报道的那位帅哥,”女孩这才恍然大悟,“看不出来还是位名人,简直家喻户晓、如雷贯耳。”
“我只是来喝酒的,不是来吃‘氨气’的。”方舟径直说道,感觉得到阿菁心中仍然有着很深的积怨。
匆匆喝完“两把靠杯酒”。席间,阿菁能感觉到女孩对方舟的格外殷勤与过份关注,俨然是另外一个“虞美人”。
“接下来你打算去哪里?”方舟关心地问道。
“到堤外散散步,怎么,你也想去吗?”阿菁回答道。
“当然,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我并不介意呀!你从哪里看出我很介意。”阿菁耸了耸肩,笑道。
两人缓步走到大堤之上。
此时此刻,江水在脚下不尽地喧嚣着、不知疲倦却也是毫无眷念地东流而去;一轮明月朗照天地之间,被浩荡的江水撕扯成千丝万缕,对岸偶尔有几星零落的灯光,更增添一种寥廓与苍茫。
“此情此景真像是首古诗啊,你想到了哪一首?”方舟问道。
“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阿菁回答说,“那你呢,想到了哪一首?”
“查慎行倒是写过一首《舟夜书所见》:‘夜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说来这个查慎行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他的后代子孙中有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和著名的诗人、翻译家穆旦(原名查良铮)。”
“是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首诗呢?”阿菁不经意地说道。
“不可能吧,这是我们高中课本上的一首诗呀!”方舟感到很是诧异,立刻却明白了,“哦,你读的是中等师范,没读过高中,自然不知道这首诗了。说也奇怪,金庸对中国古文学一直赞赏有加,他的一部小说中的回目竟全部取材自他的这位先祖的诗歌。倒是作为诗人的穆旦却认为中国古诗的意象太陈旧了,并无可能作用于现代诗歌创作。”
“怎么可能像穆旦说的这么陈旧呢?”阿菁不明白地问,“中国古诗是中国诗歌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丰富的文化矿藏,应该能哺育现代诗歌茁壮、健康成长,现代诗歌需要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元素啊!”
“这需要一种天才的创造性,岂是那些言必称希腊的人所能明白的道理。现代派的诗人们过分迷信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古诗过于感性,缺少西方诗人所标榜的那种理性思维。”
“这些现代派的诗人,就是喜欢走极端。”
“其实西方诗人写诗有种直抒胸臆的痼疾,不仅写抒情诗如此,甚至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说理诗也是如此,包括其他类型的诗歌创作也都有这样的毛病,”方舟信口说道,“西方现代派诗人无力纠正这种缺陷,所以西方现代派诗歌干脆极力回避抒情、回避写实,甚至到最后也会回避说理,因为他们说起理来也是一览无余的!但这丝毫不表明抒情就过时了,而是需要一种天才的创造性。”
“我一直就很反感现代派诗人的那种极端荒谬的偏见,”阿菁说道,“这些诗人太自以为是了,现代派诗人甚至都没有可能写出哪怕一首好诗来了。”
方舟正欲兴致盎然地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各种见解,却意外地发现阿菁流露出一种沉思的表情,便自觉中止了自己的交谈。
阿菁独自向着堤脚下缓缓走去,入神地望着浩瀚的江水和被江水搅乱了的那轮明月,对追随而来的方舟说道:“你能不能将查慎行的那首诗再背一遍。”
方舟于是娓娓地复述着这首诗,感到阿菁也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诗。
“你带笔了没有,我感到自己有了诗的灵感。”阿菁这时说道。
“没带,不过可以用我的手机记下来。”
“那也行吧,”阿菁说道,于是即兴吟诵着这样的一首诗,方舟便将它抄录在了自己的草稿箱里。
怀着一颗驿动敏感的心灵
怀着一颗驿动敏感的心灵,
我用浩瀚的江水盛装明月。
得到的仅只是记忆的碎片,
澎湃汹涌间散作千丝万缕。
历经岁月沧桑痛苦的洗礼,
心灵复归平静若一泓止水。
却收获破镜重圆皓月一轮,
深藏记忆深处似从未失去。
“我知道了,这是一首现代版的《舟夜书所见》,”方舟说道,“它极好地证明了穆旦所说的中国古诗不能作用于现代诗歌创作是完全错误的。并且这首诗有着陈词滥调不绝如缕的现代派诗歌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虽然感性,同时却又是很理性的,不过却不像西方诗歌那样一览无余地直抒胸臆。”
“你完全记下来了?”阿菁只是关注地问道。
“记下来了,一字不差。”方舟赶紧回答说。
“中国的现代派诗歌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将宣告一种全新的诗歌道路的诞生。”阿菁自信满满地说道。
“‘沧海横流,方显出诗人本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人能改变整个时代的诗歌轨迹。”
“是啊!”阿菁继续说道,“中国诗歌正处在一种历史性突破的前夜,这种突破甚至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我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诗人中间注定将产生天才的诗人。当然,现代派诗人也会否定天才的存在的。”
“我觉得根据这种意象还可以写出另外的诗来,”方舟却很意外地说道,“西方有一种说法‘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莱特。’其实真正的哈姆莱物只有一个,那就是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物;但是读者存在着对哈姆莱特的不同理解也是允许的。这里明显有一种一与多的对应关系,如果说莎翁的著作是一,是宗;那么读者就是万。同理,查慎行于夜黑见到的渔灯也是一,散作的满河星则是万。”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说我可以根据查慎行的这种诗歌意象极富形像性的阐释一种十分深刻的哲理,正好对应你说的一与多之间的关系。写这样的诗需要灵感,这其中‘一’体现的是一种必然性,‘万’则表现为可能性;‘一’体现的是一种哲理性,‘万’则可以理解为多样性、灵动性和艺术性。”
“对,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方舟说道,“当然,不一定完全依照我说的写,大致上是那么个意思。中国古诗表达一种丰富的哲理性往往借助于意象完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你的诗歌创作应该也能体现这样的艺术特色。”
“我知道了,你就是个周扒皮,催命鬼,写一首诗居然给我附加这么多的条件,”阿菁说道,“既然你这么有感悟,为什么你不尝试着自己写诗呢?”
“我可不行,”方舟当即否定道,“我对诗歌的感觉完全是后天性的,你则是先天性的,所以我注定了只能为你摇旗呐喊,充当革命军中马前卒。”
“你其实也是很有天赋的,”阿菁说道,“理论是革命的先导呀!”
“现在各种诗歌理论实在太多了,每位诗人都自成一派,不过都一无是处,”方舟说道,“关键的问题还是写出令读者信服的作品。作品才是硬道理,没有作品,再先锋的理论都是枉然,甚至有些理论同最终的创作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好吧,你对我的阿谀奉承本人表示完全虚心接受,”阿菁兴奋地说道,“我们回家吧,我得赶紧将这首诗抄录在我的笔记本上。”
“好的,好的,不过你得快点将我的诗歌灵感写出来呀!如果你是绝世而独立的一,我将是那摇曳多姿的万!”
“那是自然,我会尽快写出来的,”阿菁说道,自顾自向着远方奔跑而去,“你来追我呀,看看咱们谁比谁跑得更快。”
方舟兴奋地追逐着,却自觉地保持着一段矜持的距离。
一个时辰之后,阿菁终于心满意足地将这首诗书写在了笔记本上。
“好久都没有写诗的感觉了,”阿菁不禁感慨道,“今天可真得谢谢你呀!”
“不谢,不谢,只要你不埋怨我是催命鬼,骂我是周扒皮我就感激不尽了。”方舟付诸莞尔一笑。
“嗳,方舟,”阿菁这时热切地望着方舟,问道,“你说我会是这首诗中浩瀚的江水,还是那一泓止水。”
“当然得是那一泓止水了,”方舟不无冲动地抓住阿菁的手,很肯定地回答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