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5|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十评论》第003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6 2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九十评论 于 2014-7-6 20:20 编辑



【主持人语】:


       1993年,诗人顾城给他的法文翻译尚德兰女士写了两幅字,其中一幅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大意是人从一生下来就像蝼蚁一样渺小,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美丽无比。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在我们区区不过数尺高的肉体中,又究竟蕴含着多大的精神能量呢?我们生来便要直面那些闪光的思维瞬间、那些坚硬的社会事实,以及更为庞杂的人伦、物语——彼时它们或许正在历史的某块河岸上久久站定,目光呆滞地眺望着我们——而大地有神,任何人都不得不对此胆颤畏惧,即便是有溃堤成神之心,那么身为中国青年一代的90后诗人们,他们的触感又能够抵达人类灵魂的第几重呢?让我们在本期拭目以待。




                                                                                                                        赵应执笔
                                                                                                                    2014年7月6日于山西大同

1.【本期头条】:玖殇《爸爸》


        不说了,不说这些
        出去太久,可能,水都结冰了吧
        我想,我只是无意,搭错了车
        你的背就有些驼了,头发,就开始落
        一年了,我想
        你只是迷路,拿反了钥匙
        你不用,不需要,见一名不相识的大夫
        你的眼睛还很亮
        就像你远远地看我,再跑回来
        把捂热的手套递给我
        我想,你只是感冒,只是打喷嚏
        只是我在想着你,爸爸
        这一次我想你只是穿得少了,只是困
        只是把相片拿出来看上一遍
        只是想摸摸我的耳朵
        只是想奶奶




       安氏:与母亲对子女温柔明晰的爱意相比,父爱显得低沉而委婉,我们回应父爱的方式相对含蓄。也因此,当我们读到写给父亲的诗篇时,那种朴素的情感常常让人感动,一种美好的东西随之在心里蔓延,让人回想起自己的切身体验。本诗语气平易近人,絮叨之中见真情。人生路上,“我只是无意,搭错了车”,“我”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供挥霍。与此同时,父亲正在衰老,“你的背就有些驼了,头发,就开始落”,需要“见一名不相识的大夫”。生命的兴衰,本来就是不能更替的规律,“我”在伤感之余想起了美好而明亮的记忆,“你远远地看我,再跑回来/把捂热的手套递给我”。但衰老毕竟是残酷的,“我”只能把无法避免的离别转换成温暖的愿景,以求得心中安定。结尾处呈现出老去的父亲孤独而沧桑的形象,生命的轮回与亲情的念想,使读者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之锁。在这首诗里,作者的口吻极其温情,就像与自己对话一般。从日常经验中汲取到的诗意,推动了诗的想象空间。通过对父亲生命状态的观察,在心理上完成了情感的忠实。一般说来,我觉得诗歌中应该有超越性因素,应该有能抵达核心的句子。而写亲情的诗歌,能让人多读几遍然后静静思考,就已经成功了。既不能脱离自己的切身体验也不能流俗,本诗在絮语般的层次感中将父爱的深沉极好的表现了出来。




       夕染:关于父亲母亲这类题材的诗歌,我读过很多,但几乎没有写过。大二暑假,我去广东找工作。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说爸爸不知道我不回家,特地从秀岩(离我家很远的一个地方,要翻过一座山。)买了一个好大的西瓜收在家里,说是等我回去吃。那时候我的眼睛一下就酸痛得很,我很想写一首诗,给爸爸。但是没有写出来。大三那年爸爸生了很重的病,我在病房里看着窗边的落叶很想写点什么,但还是写不了。今年五一假回家前妈妈老早就告诉我爸爸在山上捡了蘑菇一直冷藏在冰箱里……还有无数个这样让我潸然泪下的时刻,我都想写。但是,我都写不了。所以读到这首《爸爸》时,我一直在想,同为90后的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其实从内容上来说,我都不敢揣测。真的,想多了,就会把自己当成诗里的“我”,不自觉地流泪。这首诗确实打动了我,尽管它看起来依旧和众多写亲情的诗歌一样,没有出新。但那又怎么样呢?它有非常自然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我仍然固执的认为真情实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而且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细节的人,“就像你远远地看我,再跑回来/把捂热的手套递给我”,这一定是个非常细心的父亲,会提前把手套捂热。他自然也会有这么一个细心的女儿(或者儿子),她能把与爸爸相关的小细节都记在心里。“只是想摸摸我的耳朵”,这真的是让我“砰然心动”的一句。我是一个典型的“结尾控”,我相当在意一首诗的结尾是否能升华或者点亮一首诗(至少,不能比前面差)。这一句和前面我提到的细节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不需要其他任何修饰,我的脑海里就能跳出这个温情的场景:爸爸随手摸了摸“我”的耳朵。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爸爸都可能做的事,是一种极其细微极其自然的爱抚。也就是这么一句,使“爸爸”这么大的一个词可触可感。


2.【静水流深】:禾必《夜行》
        
        敲门。
        手臂从两个街区外送来声响:
        痉挛的高速公路上,黑猫的瘦影
        来回穿梭。
        B点的心脏,可供摘采的红色厅堂。


        雨没有来。
        女乘客招手,就有人
        帮她抵挡老虎。
        绿皮车驶向
        楼挤楼的和平小区。


        A点,恶棍皇帝
        欣赏古老的戏段子——
        风景
        总会让人想起肥沃的暴行。
        哦,风景
        腐烂到墓园之外——


        四月,绯色的手帕
        跌落枝头。




       安氏:与上一首亲切可人的《爸爸》相比,这首《夜行》显得晦涩难懂。它并没有呈现明确的主题,个人话语色彩严重。开头一句“敲门”,突兀而不知行为主体。紧接着,作者的视线随思维延伸到更远处,高速公路上的猫影这一场景使诗歌产生静谧而诡异的气氛。然后就是费解之处,B点是指什么?某个空间吗。(我读的时候下意识的把“心脏”理解成月亮——“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海子),不过“红色”“心脏”“恶棍皇帝”这样的词似可理解成某种意识形态。)当作者的思维经过B点之后,于是又回到自身场景,“女乘客”“绿皮车”是现实与想象交织,这些东西构成了夜行的景象。作者用词精准,比如用“痉挛”形容高速公路,“楼挤楼”与“和平小区”之间形成反讽。第三段则将现实层面转移到历史层面,“恶棍皇帝”“戏段子”颇有古典意味,“风景/总会让人想起肥沃的暴行”,听起来就像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但另一个规律是,风景总会腐烂到墓园之外。于是作者最后写道,“绯色的手帕/跌落枝头”,这是更旷远的想象还是自喻?这首诗之所以费解,是因为作者把思维过程也带进诗歌,形成最终的审美形态。这正是现代诗歌区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点。大体说来,作者由当前不经意的现实出发,展开想象,并上升到历史层面。A、B两点的距离,就是作者组织诗歌内容的空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当前与历史之间,一些细微的思绪纷至沓来。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黑夜里,某种不能被阻挡的潮流正在向前。


3.【长花短草】:乡窅《河流》


        我知道有些河流
        一直
        走下去,瘦了身子  这是他们的习惯
        拿走了泥土
        如今还要拿走我的泪水
        光是水草,一条  两条  三条  侵入水中淹死
        那些会动的,不是身体
        是水流




       朱光明:长久的看着这首诗,一种沉静的美、大气的美、忧伤的美已黯然在心中流淌,荡起水纹,荡起涟漪。开篇读到“我知道有些河流/一直/走下去,瘦了身子  这是他们的习惯”,不禁心头一愣,开始发问,河流一般是越走越开阔,作者为什么会有“瘦了身子”一说。莫非作者想说河流瘦了的是它的清澈,这么一来,这是写的河流还是写的人?人不就是这样吗?一个人从出生,一直走下去,瘦了本真、纯洁、善良。这不就是我们人的习惯吗?“拿走了了泥土/如今还要拿走了泪水”,事实上,坐在窗前读读这首诗再望望教室外的河流,我的泪水早已让这首诗拿走了,而不是窗外的河流。




        杨景文《一排树》
         
        一排树具有人的属性:
        可相互联系相互排斥相互重合


        它们共同享有并竞争的:
        阳光,雨露,根系下的养分,赖以
        生存的一小块土地


        外观上的:高矮,胖瘦,叶的形状
        内在的:品性,寿命,是否成材




       朱光明:前段时间和一位写古体诗的老人聊诗,老人说:“无论古体诗还是现代诗,最关键的无非都是把比喻用好。”老人的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比如,老人的理论用在这首《一排树》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当然,写出好诗肯定不只是用好了技巧那么简单。这首诗的成功用好了比喻只能是次要,其主要还是得在于作者写《一排树》的着力点,“人的属性”。特别是在90后的写作者中,能把写作的视角和着力点放在人性上的,真心不多。由此,作为读者,这首《一排树》,我要暂且抛开它的不足之处,挺大指拇赞一个!


4.【爱的历史】:旗木宛如《没有玫瑰,月季花可不可以》
                             
        被迫相亲
        挺可爱一女孩
        就是老暗示我
        送她玫瑰


        其实我想说
        姑娘,咱老家没有玫瑰
        月季花可不可以


        至少它同样有概率
        让我为你流一些血




       夕染:也许“90后”在很多人眼里,仍然还是一群孩子。但作为90后里最老的一批,我不得不说,我们都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了。所以相亲这种事,相信有很多小伙伴们都经历过。虽然作者开头就说“被迫相亲”,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件有意思的事,所以我对这首小诗有一定的好感。但这不代表我很欣赏这首诗歌。首先得承认的是,“挺可爱一女孩/就是老暗示我/送她玫瑰”这里的小幽默确实极其可爱,可能比那个女孩还可爱。我仿佛能看到两个第一次见面的小年轻,面对面坐着,男孩安静地听,女孩雀跃地说话,眼睛里面都有着一闪一闪的光。(女孩子非要羞涩含蓄吗?不,我觉得我们内敛的作者正需要搭配一位这样活泼的姑娘。)回到诗歌,这里的“玫瑰”代表什么呢?浪漫?物质?我以我同样是姑娘的心态来回答大家,我更愿意是前者,所以玫瑰就是玫瑰,我可不想说作者这里用了什么高深隐喻之类的。“姑娘,咱老家没有玫瑰,月季可不可以”如果有一个这么热烈诚实的小伙子这样问我,兴许我会考虑的。但事实是,作者根本就没有问,还是只是个人的小揣测。这里写得相当随意,虽然整首诗都很口语化。但这都不是我不太欣赏这首诗歌的原因。
       在上一首《爸爸》的读后感里我写到,我是一个“结尾控”,所以我失望的地方,就是在结尾。这真是一个糟糕的结尾,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我写这首诗,写到“月季花可不可以”时可能就戛然而止了。因为再写下去,真的很难,我可能会因为懒惰终止这首诗歌。但如果真这样的话,这首小诗太单薄了。所以,它必须还有点什么。但是,“至少它同样有概率/让我为你流一些血”并没有让它厚重起来。这样的结尾就像一层来历不明的水,把前面单薄得像纸一样的两段都打湿了,整张纸从空中落到地上,字面模糊不清,前面白可爱了。所以“流一些血”这类的重口味还是不适合当这个结尾,它显得太刻意太正经了。虽然我知道作者的本意是想有个升华什么的,但我还是觉得作者应该幽默到底。当然,这有点难度。写好口语诗本来就是相当有难度的。相对于其他类的诗歌,口语诗的结尾应该有更苛刻的要求。它在语言和内容上,必须至少有一样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句,就把整首诗歌点亮或者升华。前段时间刚好看过一首口语诗,觉得真的结尾挺棒的,分享给大家:

        《路上》(阿八)
        很多时候 我急匆匆的走
        走过红绿灯
        走过沙县小吃
        走进地铁九号线
        又走出去


        很多人都急匆匆的走着
        有时候他们和我并排
        有时候他们朝反方向走
        没有谁停下来
        没有谁多看一眼


        直到那天我上桥
        一个老头静静骑着三轮车
        满脸褶子的老奶奶坐在车沿
        她看我  我于是也看她
        很久很久


        到家时
        我已满头银发



                                                                              九十评论诗群2014年7月6日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6 20:1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6 20:22 | 只看该作者
今晚两个大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6 20: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6 20:40 | 只看该作者
针对诗歌和评论内容,大家多提点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6 20:44 | 只看该作者
夕染那首诗举得好,结尾对结尾,旗木那首确实差了一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6 20:53 | 只看该作者
还不会写评,就写了点读后感。以后还得多多学习,得跟上小伙伴们的脚步~~GOGOGO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6 20:58 | 只看该作者
夕染 发表于 2014-7-6 20:53
还不会写评,就写了点读后感。以后还得多多学习,得跟上小伙伴们的脚步~~GOGOGO ~~

讨论诗写得好不好就是评,谈诗歌给自己的联想才是读后感,所以你的是评不是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6 21:09 | 只看该作者
夕染 发表于 2014-7-6 20:53
还不会写评,就写了点读后感。以后还得多多学习,得跟上小伙伴们的脚步~~GOGOGO ~~

好久不见,原来康雪在这里写评!支持!
——病关索相公(相公注:山东十一傻给加的题外名号,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6 21:28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3 04: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