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魔约 于 2014-7-12 11:22 编辑
想造可以,特别是牵涉到古汉语的时候,必须先搞清语言机制。古汉语有一个很明显表象的语言机制,从诗经开始,以至于后来的诗写方式都可以找到这一点共性。比如,天冷了说七月流火,想家了说月缺或者月圆,说爱情的时候说水鸟,这都是用表象的方式来表意。这是很基础的,对于这里的——七月未曾流火——已经够用了——七月流火,指的是七月心宿在七月甚至六月以后就开始在傍晚的时候偏西,这是自然规律,经过很多年来人类的总结,知道通常这星星这样运动的时候天气会转凉——但依然是表象的文字,就是七月某个星星位置变动——用这一现象表达天气转凉——楼主的七月未曾流火的错误在于,把表象的一句话夹杂到当前的表意话语情态之下,不伦不类——如果按字面解答就是,七月,心宿未曾偏移(流)——楼主过于强大了,把自然规律一下子给干掉了。
粘贴一下百度的解释供参考:词 目 七月流火
发 音 qī yuè liú huǐ
释 义 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每当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从西方落下,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出 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