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寒 于 2014-7-29 13:36 编辑
回故乡,在春季中断想
内蒙古 夏寒
题记:许多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城里的人,都来自农村。而那个小村庄正是我们的故乡。故乡,总有太多的零零散散的美好的、忧伤的、痛苦的且令人难忘的记忆。哪怕是痛苦,我们也能在这“痛苦”中找到许许多多的美好的东西。那些美好的东西也许就是诗意的人生。谨以此诗献给怀念故乡的朋友们......
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回到故乡。
干涸的河床上,不知流走了多少美好的岁月和时光。
但远古,那写满记忆的的河床上,探头探脑的小草把春天挠醒,散布着遍地春梦。
我的记忆,伸出一双打捞岁月的手,重拾远逝的童年以及童年的那些童话。
春之声,漫过了花香的脚步,也漫过了故乡冬季残留的遍野衰草的黎明。
黎明。
鸟鸣声声,伸到故乡的杨柳树枝上,以及饱满的柳絮上微微颤动,
似乎在对我深情地诉说着什么。
这时的露水还没有生成,露珠的在阳光下,眨着眼盯住草芽的意向
为春天的鸟鸣采集了一段段录音,宛若悠扬的歌声。
山谷,被一条河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记忆蹒跚着,打开岁月的天窗。
春天,一朝苏醒的小草正如迟来的春潮,一朵凋零的玫瑰在我的瞳孔里盛开。
美丽,芬芳四溢,在古韵斑驳的月光中、在夜的黑暗中喃喃低语。
屋脊之上,飘渺的红尘高过少年时的梦想。
落叶片片,一如我的哀愁;炊烟缕缕,伴着我的叹息。
风铃,曾摇过我的思念,惊动了深秋蟋蟀的低吟。
路边的荆棘,一不留神刺痛了我的一段心事。
残垣断壁,以及河道中的瓦砾,有的诉说着别离的忧伤,有的却在感叹时光如流水。
捡起一片落叶,亲人们的血脉在树叶的纹路中苏醒,故乡曾经的笑声开始鲜活起来。
故乡。炊烟,袅袅升起。
回到故乡,总有太多的思绪。
我从袅袅炊烟中看到了母亲的白发,那丝丝缕缕的白发中写满了母亲的思念。
荒原的门四面洞开,
干枯的野草还在荒山的冬天里休眠,生命的意识却被一阵春风召唤。
塞外之春的荒原,
在一个诗人的诗行中长出黄的粉的红的紫的以及白白的嫩蕊。
红尘,缀在整个故乡的枝头,
如夜晚的星光闪闪,若爱情的经典诗句
化作我心中的永恒。
附:内蒙古散文诗作家清扬的赏读文章
坦呈的内心,飞扬的诗情
------夏寒散文诗《回故乡,在春季里断想》赏读
清 扬
题记:放假了,终于有时间好好读点书,写点读书随笔了,感谢假期,呵呵……
在博客上读过夏寒先生的一些散文诗,自然地表达,质朴地抒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描摹、歌咏故乡的一些散文诗,更让人领略到他坦诚的内心和飞扬的诗情。透过字里行间,一个执着于故土,怀揣着热爱,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将外在客体与内心情感自然渗透、融合的散文诗人跃然纸上。最近,读了他的散文诗《回故乡,在春季里断想》,又让我更近一步地走进他的散文诗,贴近他的故土情怀。
几行注解出现在作品之前,它为作品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础,这情感昭示着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还乡,昭示着诗意人生的一种归宿。
第一段起笔点出回故乡的季节: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令这份渴望回到故乡时的火热情感落到故乡的土地上时多了一份苍凉之感。接着点出回到故乡之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干涸的河床上,引发了作者的联想,河水的流动带走了季节,更带走了往昔的美好岁月,只留下干涸的河床,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紧接着第二段便自然而然地引入回忆,远逝的童年在作者心灵的河床上重新复活、闪光。这两段是整章散文诗的铺垫,为后面情感的抒发打下了伏笔。
第三段至第七段是整章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作者置身故乡的怀抱里,眼中的故乡之景与心中的故土之情融合成一幅幅美丽多情的画卷,随着作者挥洒的诗意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乡的山谷、屋脊、杨柳枝、荆棘、炊烟、鸟鸣……这些习以为常的风物,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一停留,隔着多少年不曾亲近的时光,却依然阻挡不住他内心喷涌而出的诗情。于是,那片片落叶,变成了他的哀愁;路边的荆棘,一不留神刺痛了他的一段心事。那残垣断壁、河道中的瓦砾、四面洞开的荒原之门……都闯进他情感的大门里,具有了鲜活的艺术生命,都附着上一层浓郁的乡情、乡思色彩,传达着他对家乡的真挚深情。作者不时地将眼前的景象与过往的回忆糅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增加乡情的浓度、厚度,使得这份沉沉的乡情打着岁月的烙印,也更进一步袒露出这份乡情的历久弥新。屋脊上的风铃、古韵斑驳的月光、袅袅的炊烟……无不含蕴着旧时光的印记,一点一点地重新走回到作者多情的目光和深邃的内心里,一点一点地唤起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往日生活,他在这样的景物里沉溺,他的眼中满含忧伤。虽然是初春时节,故乡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在他的眼中,依然富有鲜活的生机,所有黯淡的生命都退出他的视线,蓬勃的乡情在他心中猎猎燃烧。他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将家乡的风物描摹得活灵活现,将他内心的情感抒发得坦诚而自然,散文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情美、旋律美在散文诗中得到较好的体现。而在层次安排上,又像是特写镜头的一步步切换,既有点的凝聚,又有面的结合,使整章散文诗在结构上显得井然有致,既便于景物的描摹,又便于情感的抒发,浑然一体。
最后一段作者集中抒情,是在前面铺垫之后水到渠成的情感宣泄。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久别重逢的故乡,历尽沧桑的故乡,怎能不“在一个诗人的诗行中长出黄的粉的红的紫的以及白白的嫩蕊。”再次萌生出爱的芽孢,再次生长壮大?而诗人心甘情愿地将故乡作为他红尘中最后的皈依,“红尘,缀在整个故乡的枝头。”这是诗人多么强烈的回归之心!而最后一句的直接抒情,将整章散文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将诗人血浓于水的故乡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老散文诗作家郭风曾说过: “写散文诗就像唱歌,自然地唱出来。”发乎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将内心的情感毫不矫饰地坦呈出来,那份飞扬的诗情便如飞鸟的翅膀,掠过你的心空,引领你一起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