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7|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十评论》第005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0: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九十评论 于 2014-8-6 18:11 编辑




主持人语:
    前几天有小姑娘问我,明知我们会死,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我回答说是因为爱。为什么活着,这原本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存在就是存在本身,没有必要回答这个问题,活着就去吃,去写,去爱。我回答说因为爱是想让小姑娘有所期待,毕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冰冷。不管怎样,在这里我还是想矫情地说几句:因为爱,我们坚持,我们用心写下每一行字;因为爱,我们一遍一遍读稿件,尽可能给作者们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因为爱,我们发出声音,并期待你的回声。
小易大人执笔
2014年7月25日于广东阳江

NO.1 《门》
诗/曹小 (1997年生)

我想在很久以前
那扇门是开着的
所有的门都是开着的
包括那扇牢门
我从里面进去——
又从里面出来

门关了
所有的门都关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门
只有窗子
我只能从窗子里来回进出
爬进去
跳出来

小绿叶:
    这首诗歌在门和窗两个意象上下了足够的劲,这挺好,也有一定的发散性效果,意象不多但重点突出,这种写作的思路、结构、大方向都不会有问题。诗歌的败笔就败在作者生怕他思考出来关于门和窗的大道理别人无法参透,所以忍不住去解释一番,恰巧解释的东西又看起来除了多几个字外毫无意义,反而造成了诗歌内容上的累复(主观上是作者生怕不够清晰总想解释,客观上也应该是作者对语言的把握不到位)。打个比方,其实第一段完全可以说:”很久之前/门是开着的/我从里面进来/又从里面出来”而第二段精简成:”后来门关了/来回进出的只有窗”。从我的个人感觉来讲,这完全是微诗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作者却扩充出普通诗歌的架势,让人觉得拖沓也影响别人的发散性思考。像这种意象稀少的小诗歌怎样让它不通过意象去突出诗歌的节奏感,简单干练的语言是根本,七分表达三分留白是捷径,这会让诗歌富有弹性和张力。
    关于诗歌表达的主题,没什么值得说的,有些诗歌就是典型的通过一个意象点向四处发散的诗歌,说多了反而会禁锢别人的思想。你觉得它说了什么,它就是说了什么,能引发思考诗歌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正是因为门和窗这个视角,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思考,所以这点上作者有成功。可是可能是我自己的缘故,我看过的关于门和窗的思考太多了,这让我很难对作者的视角感到惊喜。其实我现在时常感觉困惑:门关上之后,我出去又进来的意义在于何处?
    我特意问过小易作者的年龄,很小。所以我想说一些题外话。当诗歌还没有写出自己气质的时候,没有必要太去追求文本大方向大结构大主题的严谨,你先要做的是解放天性。诗歌写的稳而没有提炼和感受语言的能力(诗歌的基本语言功底和诗歌语言个性的培养)容易让你的诗歌没有魅力,更不要提什么辨识度。不谈文本,你在对诗歌大框架和语言语感的重视程度上,出现了失衡。这是我从这首诗歌里看到的你目前写作的问题。如果你能够和第二首互补,就太好了。

仕零:
    现实类题材最容易触动神经。作者笔下的门是梦想之门,是一朵内心世界的火焰。然而,随着文本的推进,梦想碎了,火焰熄了,只留下孤独的背影在太阳下默默地流汗。我写过一首《枯萎的橄榄枝》与这首诗异曲同工(附评后),回到这首诗中,作者的构思相当巧妙,结构紧凑,仿佛在说一个人的成长,少年时,梦想比天高,比海阔,认为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实现,哪怕跌倒了,也可以爬起来继续,或是犯了错,依然还有机会。
    可是,如今呢?所有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犹如从万米高空坠落,摔得是粉身碎骨。认命了,屈服了。也许梦想只是幻影,只是海市蜃楼。
“这个世界上没有门/只有窗子/我只能从窗子里来回进出/爬进去/跳出来”是谁把门关上了?还是前门太拥堵,别人都走了后门。作者悲情地感到门关了,没有门,这是何等的绝望。窗子意味着什么呢?另一扇门?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爬,跳,窗子竟是地洞,一个人在地洞下钻来爬去,这幅画面俨然使人目瞪口呆,是对时代某些诟病的有力抨击和极力嘲讽。
    在这里,用我的诗作为结束:“和平鸽照常从广场起飞/橄榄枝凋零后不再祈祷”,生活不断疲惫的上演,我们要靠自己活着。
附:
《枯萎的橄榄枝》
很久以前,理想高过天空
一抬头便能触及宇宙
一伸手便可摸到云朵
眼眸之中无限清澈高远

多年以后,生活压弯脊梁
我该怎样表达热爱
我又如何说出崇拜
喉咙之中仿佛卡着鱼刺

身体被逐渐掏空
有风的日子就会摇晃
美梦被乌云囚围后
至今下落不明

和平鸽照常从广场起飞
橄榄枝凋零后不再祈祷

——刊于《诗歌周刊》第61期 流派诗选


魔约:
    看见主持人选的这首诗之后我笑了,这是巧合吗?大家请看下面笔者两年前的一首诗——
《照片的裸体》
她从照片上脱光衣服
摆摊
白色的围巾
蓝色的袄子
郑州二七广场布下了她的陷阱
摆摊在喷泉的中央
甩卖了——
她一句话不说
甩卖了——
她不置一词
她的东西很快被抢一空
最后的丝袜
被买去上吊
她用那些零散的钱
急着到照片的外面买一扇窗子
她絮絮叨叨,
上帝,事实上,开了很多扇窗子
上帝没有……
没有留下一道门
这些小钱……
即使买很小的门
也远远不够
我只能帮忙上帝多开一扇窗子
    ——无论是巧合还是撞车,我们轻松地获得了没有门这一共识。但在共识以前我们并不相同,本诗作者认为那些门之前是开着的,后开门关上了,甚至他曾从那些门里进进出出——
    这是我不喜欢这首诗的地方,出现了太明显的成长与发展,或者故意地将之拔高提升?这完全是人工催长,破坏了诗歌原有的天然属性,一颗果子在树上成熟与在语言中成熟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作者对于门或者窗子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进去出来的层面——这是一首偏口语的诗,反反复复出现的也只有门这一意象,如果在思考与语言的方面弱下去,那么整首诗就毁了一半了。
    口语诗如果经不起读第三遍,那么就不要写了。单调的语言与不够深刻的思考,最终让这首诗走向平庸。


NO.2 《关于一个本子,及其他》
诗/文师爷 (1998年生)

仅仅是一本书。没错
这些从绿石板上掰下来的纽扣,像
火中一样往返于夜空中,飞
又无力地坠落。试想
明早醒来,封面上的一切该如何变化:
钻石被冰冻起来,还是玛瑙
融化,进失去的指尖
我眺望田野外,两个孤独的孩子
他们没有落脚点。他们
绰约的脚印在泥土里长出无数裂痕
当膻香再次自燃于某个时辰
破晓,或者夜过三更
江上就会凭空出现许多相同的船只
更多未翻开的书页就会凝固成岩
背靠背的人也背靠归舟
位子像往常一样,只坐一个人
或者空着,但也一样拥挤
满是脓水的小字爬得泪眼模糊
“自此,空的容器里面
就永远是空集”

小绿叶:
    仔细读完这首诗我真的有点累觉不爱,这是我本能的感受。若不是因为这个漂亮的结尾我真的不想再说话,好了,吐完个嘈进入正题。
    九零后的小诗人相比一些老诗人的油气有种青涩之美,有无畏无知产生的奇幻形成的新鲜之美。但是,在诗歌的严谨和定型上,功力太差。他们容易被一些眼花缭乱的情节和绚丽的语言所左右,思绪和场景跳得比兔子还快,诗歌乍一看超有趣,语言超有灵性,就是经不起推敲。像一座外面看很漂亮的房子,结果一刮风就塌了。比如作者。都说一个诗人的厉害之处就是他会不知不觉的吸引你往他心里走,走到结尾他不给你指路了你还是在走,根本没有发现陪同你的作者早停下来了。而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我刚进入钻石玛瑙的世界,它就换田野了;刚想到田野的泥土,它就换江边了(中间意象营造的场景太多,先忽略不计)。最后我好不容易停在江边了,它竟然用脓水收回去了。我要拼命地为这些乱跳的东西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它为何如此,我一定要被作者拉着飞速地无目地奔跑吗这有违我的初衷。我们之间没有共性我干嘛要去研究你无厘头的心理活动呢?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我无法说服自己这么做这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
    其实这首诗歌没那么糟,而且撇掉诗歌本身,我觉得作者比第一首诗歌的作者更有潜力成为一个好诗人。但是我必须要花大量时间说前面这段话,这是诗歌方向性的问题,也许在作者现阶段不会有什么瓶颈并乐于其中,但瓶颈来了你会彻底无力解决。诗歌到语言为止会把自己一点点架空而无法接地气。其实这首诗歌是有结构的:看到本子,铺垫情绪——联想变化——回到本子加结尾漂亮的延伸,把整首诗歌提起来。这首诗歌的价值几乎就在最后两行,前面的内容都在减分。而且最大的失误在作者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联想变化中,可是这部分的文字几乎是支离破碎,而且给人一种死于诗歌文本的感觉。它在把整首诗歌往里收,而不是越写越开阔。其实如果作者能够把中间部分的各个“珠子”用线顺利地穿起来,结尾的爆发力会更大。另外,你的语感很好,我真心喜欢你的语言。从语言能看出你诗龄不会太短,有功底。

魔约:
    我很感谢本期主持人,本诗同类型的题材我也写过,不过我写的是散文诗,在这里了就不提了。——首先我要解释封面,我所理解的封面——
    如果说一本书是一个世界的话,那么封面怎么着也算一个象征意义的一扇门,最终表象的平面向形而上的立体国度过渡——这就是本诗的存在方式。
最明显的是本诗最后一句——自此,空的容器里面/就永远是空集——容器大家都能理解,学过几何的对空集这个概念也能很好地理解,而从容器过渡到空集,这里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而是由具象向形而上的升华,诗歌也在这里获得了其最终的精神意义。
    这种形而上的能力就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当然只有这些空洞的概念并不能构成一首好诗,且看诗中精彩的语言部分,确切地说是精彩的想象与组织意象的能力。
    绿石板上掰下来的纽扣——绰约的脚印在泥土里长出无数裂痕——江上就会凭空出现许多相同的船只——满是脓水的小字爬得泪眼模糊——这些句子都无比精到,与主人的情绪藕断丝连,一步步发酵,最终导致形而上的升华也就顺理成章,除去了概念般的生硬与让人厌烦的情绪。
    别忘了——仅仅是一本书,作者开头故意强调,仅仅是一本书,仅仅是封面——但这作者的眼里可不止这些——诗歌何尝不是天才的变形与想象的能力?读这首诗的感觉如同在想象里种神奇的种子,很舒服。
    本诗我觉得唯一的缺点还是概念没有被完全地遮蔽掉,结尾有点故作。


No.3 《指路碑》
诗/若非 (1990年生)

一定要在十字路口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一定要在远处寻一块光滑平整的青石块
对了,还要有一只大红公鸡
几根篾芊
几刀纸钱
几柱香
几声老道士的吟唱
——一块指路碑才能立起来

刻字明晰,鸡血鲜红,竹签弯曲环绕
立起来的这块指路碑
往往要被成百上千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念了一遍又一遍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
指路碑,都说得一清二楚
把出发的人,指向远方
把归来的人,指向归所

年年岁岁,指路碑
遭遇过寒风吹,烈日晒
终于,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块
散落一地
安放指路碑的地方,会重新长起杂草
好像,这块泥土上
除了野草
什么都不曾有过

小绿叶:
    这是一首好诗歌。它结合了第一首和第二首的优点,全诗分段明确,流线清晰,文本饱满,空间紧凑,又不乏诗歌语言的灵性。对于一块“路碑”,所有人都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生老病死,春秋更迭。它的出生与死亡,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而生命的意义又在于此,从它的“出生”,发挥作用,到破碎,这过程就是一种价值。及物及人,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写诗歌很成熟。唯一的遗憾是,结尾气势弱了。

仕零:
    这首诗是若非近期的新作,也是颇有力道的一首佳作,作者老辣成熟的笔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最后不忘给读者留下一丝启迪,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情况下继续有所深思和追问。
    我常常在想什么才是好的作品?即在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首诗鲜活的现场感征服了我,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我似乎从作者的笔下看到“宿命”轮回,从轰轰烈烈的竖起指路碑,到指路碑历经风吹日晒碎成石块,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后人并不一定知道它曾经存在,显得多么可笑,让人心寒,在这个过河拆桥,世态炎凉的社会不禁让人唏嘘“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作者在最后给了生活一巴掌,也让我们重新去审视自身和当下环境。
    对于年轻的作者,保持独特的个性非常重要,洞悉且穿透生活,体悟及升华生命,写出不愧于时代的大篇章。

魔约:
    这首诗我在论坛看第一遍就很喜欢,这首诗与第一首诗正好相反,这一首诗就是属于果子在树上成熟的那种,清新隽永,读之淡而有味道。
第一段说是迷信也好,风俗也好,传统或者巫也好,在这里具有这古朴神秘的美丽气息,我想我们步入现代文明的同时丢掉了太多东西,而这里与文明无关,它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精神,质感而富有神秘气息。
    第二段延续第一段,并写了指路碑的完成,方式同样是最朴实的方式——一遍一遍——最终众生共同意志的转移与指路碑达成了统一,指路碑获得了绝对的能指。给归来与离去的人指明了一种类似于绝对的方向。
    这种方向是多么迷人而浪漫,而今天哪里还有这么迷人的指路碑呢,取而代之的是地图,地图并不能代表方向不是吗?
    第三段在我意料之中,写的是指路碑的随风而散。第三段我预测了两种结果——作者选取的是与我相反的一个,让指路碑——什么都不曾有过——
    到这里是本诗的一个遗憾——指路碑即使碎了它依然指着,即使化成泥土,长满野草——它的能指依然在——作为一种指路碑的精神而存在——指路碑虽然碎了
    ——它依然指着,它绝不会什么都不曾有过——这是一种假象,诗人是有着抵挡风化的能力的——本诗作者从反面到达了这一点,与我的想法殊途同归。
    还是觉得遗憾,结尾一段太熟悉了,太正常了,语言与思维的惯性,自然的更迭——是一种魅力也是一种俗气——不知道是否还存在更好的处理方法,特别是面对这样一首好诗的时候,我会变得更加苛刻——作者和读者们谅解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26 20:40 | 只看该作者
这期很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26 20: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早了,支持一如既往,魔约麻辣,小绿叶,华丽丽一个转身。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0:52 | 只看该作者
宇剑 发表于 2014-7-26 20:42
来早了,支持一如既往,魔约麻辣,小绿叶,华丽丽一个转身。顶

青铜说我写的大家会看不懂。。。。。这次时间紧紧的,没做细致的文本细读,只是指出了诗歌的重心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26 20:52 | 只看该作者

。。。。吃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26 20:56 | 只看该作者
魔约 发表于 2014-7-26 20:52
。。。。吃饭。。

喝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26 2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小绿叶不错,看好你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26 21: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26 22:01 | 只看该作者
好年轻的小伙伴,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26 22:04 | 只看该作者
爱上小绿叶,我是你的小苹果,呵呵。

致歉组织:拿到文本我还剩四天时间,我几乎习惯了先通读三首作品,然后在逐一细读,一到两天完成一个评论,也就是说六天完成三个评论。《九十评论》的出刊时间只有十天,必须在前四天搜集好文本,我才能充分展开工作。我们主要的沟通来自QQ群,我家住在顶楼,非常炎热,所以最近基本上我都没有办法在家中使用电脑,大多时间住在老婆家(PS:我已经结婚了,2014年4月25日办的婚礼,曾想在结婚时发一些稿件给韩总上《诗日历》,后来想想,那个时期的作品都还没修订完成,况且写的少之又少)老婆家没有电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关注到QQ群里的动态,这次的评论只是靠邮件的一收一发完成。我只能在上班的地方浏览论坛和博客,QQ无法登陆(单位屏蔽)。
      接到这期文本,说实话,若非的作品我很熟悉,所以写的还算顺利,第一个作者的文本,两节过渡不是我喜欢的,后三句有可取之处,所以我针对第二节写了一些读后感。而第二首我读完之后大跌眼镜,摸不到脉络,我会定性为想到哪写到哪(臆想作祟)所以没评,看了小绿叶的评论,受到启发,和心中所想比较吻合,小绿叶应该是最近才加盟团队的,喜欢你的评哦,作者的语言细腻入耳,但我认为,诗歌虽是语言的艺术,但更是思想的产物,语言再好,始终都要归根于思想境界。

——仕零——养家糊口,生计奔波。 生活不断疲惫的上演,我只能靠自己活着。8月之后,天气会渐渐阴凉,我会和小伙伴们会合,争取让自己的评论犀利一下,逐渐加入自己的批评意识。我一直期待着,期待着,我爱诗歌。尽管最近不写诗,折戟沉沙,只为蓄势。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我坚信我们会擦出愉快的火花,加油,九十评论成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3 05: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