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网诗歌#
大雁塔
狄芦
目及雁塔,
一阵白鸽腾腾而起。
我的眼神从菱形的塔身落下,
恰好与玄奘碰了个正着。
他依旧笔直的站立着,闭目在打坐。
从他镇定的双眉间,我的视线
穿过了塔尔寺;
穿过了星星峡;
穿过了白墩子口;
穿过了五个烽火台;
最后,回落在了石磐陀拔出的那把白刃之上。
那玄奘,依旧盘地而坐,
依旧双目紧闭,依旧念珠打坐。
而石磐陀的那口白刀子,随着弯月。
一会了亮了,一会儿暗了;
一会了暗了,一会儿又亮了。
如此反复,反复如此……
然玄奘还是双目紧闭,依旧在打坐。
天明时,石磐陀紧紧拉着缰绳说:
师傅,上马!
http://www.zgsglp.com/thread-302015-1-2.html
熊衍东诗三首
◎器
形而下,你以平常心态与我对话
在世界面前
一穗谷子
一粒粟,生动地摇曳
竹或者陶
生成一首诗的意境
那些能够容纳一切能够装下整个天空
一念之间为之倾倒的器
以不变应万变
只要需要
装什么都行
你以满腹经纶虚怀若谷
让我对一筐谷子
肃然起敬
◎陶片
在历史深处的一声惊叫
划伤了一段往事
一个圆碎成一个噩梦
从高处退回到生活的底层
你把自己隐藏在一季一季山茅草狗尾巴草中间
在夕阳一次次的淡忘中沉寂
命运就在那一声惊叫之中
被彻底改变
一身灰头灰脸的陶
像一个乞丐,从黄土下伸出手来
在向岁月乞讨什么呢
◎渔网
一张无形的渔网
让一条河流担惊受怕
如果我有一条鱼的忧虑
在一方水域不敢轻挪半步
那些地雷似的渔网每时每刻虎视眈眈
吐一串水泡都提心吊胆
渔网黑着一张面孔,在最见不得人的地方隐藏起来
只等那些光明正大的鱼误入歧途
一条河因此充满了恐怖
禁渔令多好
让渔网晾在阳光下
耷拉着脑袋的渔网被一阵一阵措词强烈的风
吹的东倒西歪
http://www.zgsglp.com/thread-297772-1-2.html
乌云
王志彦
杀虎口附近,乌鸦已感到岌岌自危
来自大风的焦虑,歇斯底里
有草木断肠,天涯就是灵魂的归属地
有雁影微凉,斜阳独自陷入黄昏
乌云在自己体内纵情驰骋
它的沸腾和恐惧,从来没有任何预兆和声音
2014-8-22
http://www.zgsglp.com/thread-302118-1-2.html
秋赋
彭武定
母亲,在秋天的背景里
从清晨到黄昏,一直藏在稻禾或玉米杆丛中
身影的佝偻,如镰刀的弯曲
试图一次次直起
都是徒劳
母亲,没有言语
所有的语言,长成一滴滴汗水的模样
以最自然的方式
从母亲身体的各个部位
出发
镰刀,割倒一片片成熟
一些粮食的生命
比如谷粒、玉米棒子
从一种结束,走向另一种开始
以最实际的方式
进入
我们的身体
2014/8/22
http://www.zgsglp.com/thread-302046-1-2.html
#流派评论#
啃一啃诗歌语言这把“硬骨头”
——陈仲义《现代诗:张力语言论》研讨会综述
董迎春吕旭阳
八月,第22届柔刚诗歌奖在鼓浪屿颁发,同时举办陈仲义教授《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研讨会。主办方为南京新诗研究所、《青春》杂志社等,柔刚诗歌奖组委会承办,商邦集团赞助。研讨会由南京新诗研究所所长王彬彬教授主持。
厦门城市学院教授陈仲义首先陈述了对张力范畴的两个推进工作:一是在新批评基础上,将张力确证为关系主义产物,重新对张力进行界定与修订。二是把张力提升为诗歌文本内部的“总管家”,起到协调统领作用。最后希望各位不吝情面,提出尖锐批评,以利于在接下来的再版中完善补充。
东南大学王珂教授指出,陈教授在张力理论运用研究上长处是作品分析感受力强,对中国诗歌的现场很了解;短处是理论不系统,作品分析多。这本书最终要建立在中西方雄厚的学术资源上,故西方理论还要进一步补充、借鉴,中国古典资源的“空白”论还要进一步加强。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诗评家陈爱中认为,当下中国话语面临怎样把西方理论中国化、形成中国独特批评体系的机缘,陈教授用中国化之后的张力论来解读中国汉语新诗是非常意义的。不足是有关语感问题。能否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更深入剖解语感,引导读者体会新世纪以来新诗这一个重要基点。
南京大学副教授、诗评家李章斌认为,张力只是个比喻、隐喻。陈教授有点把张力概念无限拉大之感,所以是否要限制张力的边界值得考量。另外,还应有个比较诗学视野,即现代汉诗为什么要使用张力,张力概念为何适应现代诗学。张力理论本质上是来源于现代社会精神的紧张,所以论述中可否再加些对古代性、现代性张力问题的思考。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颜炼军提出,从批评理论的有效性上来说,陈仲义教授还有两个“重要文学工作”要做:一是,在复杂的当代诗歌作品中,要有辨认的能力,把无名状态的好作品辨认出来,对这些作品进行有效阐释,并与这个时代形成对称的文化系统。二是,张力概念应建立在一个反科学主义的背景及现实关系上,即对现在诗歌创作、现在诗学史提供一种比较强烈的现实尺度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董迎具体谈到三个感受:第一,“张力”命名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现代诗”的理论建构。第二,“张力语言论”这张诗语地图,将当代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范畴有效地融注于“现代诗”的汉诗写作与形式诗学的勘探。第三,“张力语言论”勘探了诗语生成的内部结构,也彰显研究者清醒而深刻的忧患意识与文化立场。当然,此书也留下继续深化的余地:如何用始终如一的诗学立场评价相异的作品与纷繁复杂的当代诗潮,如何把这众多指涉的诗语范畴更系统切近地摄于张力语言这一诗学谱系,如何在诗、非诗的语言实践甚至在诗的理解偏见中彰显出诗意精神。
诗人梁雪波认为陈仲义教授的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是,为现代诗歌汉语诗歌的研究和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话语;二是,为诗歌的写作者某种“指导”。鉴于批评理论话语与诗人写作之间的矛盾、纠结,建议陈教授多接触了解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这对理论架构更有意义。
成都市作协副主席、诗人柏桦引用多多的话“我只读有张力的诗”,来表明自己对张力的认知。同时,他认为张力是“词语构成的紧张性”,抓住这个亮点写成“张力论”,用几十万字专门来讨论,整本书都谈一个点,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不容易的。但选诗应当具有统一的趣味。
第22届柔刚诗歌奖主奖获得者胡弦认为每个人的写作是秘密性的,经验写作和超验写作,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超验就是体验,魔幻现实也是现实,现实就是最大的浪漫主义。在写作上需要新的感觉,无关乎阅读者,新的感觉很重要。而张力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为之,但有时候为了诗歌的整体,要学会控制,不能让张力越大越好。
《诗建设》主编、诗评家胡伟泉认为陈教授以如此大的精力和心思来推动语言张力论的研究是值得钦佩的,张力接近现代人对世界的理解。而中国现代文艺很大程度是西方影响下的变体,我们今天讲的话,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合流。张力说非常有共鸣。对写作经验是有帮助的,对汉语写作具有推动作用。
女诗人教师子梵梅认为张力无法规避,没有张力就没有诗,诗性就是张力。
也有在场诗人指出,写诗要会学练词、练句、练意。诗人写作未必考虑到张力。《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对于写诗具有借鉴作用。诗歌必须是张力以后的平衡,张力不是目的,最终应达到平衡。
本次活动主要策划者柔刚先生也参与了讨论。研讨结束,陈仲义教授也感谢诸位诗人、诗评家的建设性意见,将吸取意见在下一版《现代诗:语言张力论》进行整体夯实与改进。
http://www.zgsglp.com/thread-301246-1-1.html
#以诗为证#234【rr《总有一天》/20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43ff4e0102v1rc.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