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探讨当今诗歌困境:无思想、不思想(图)
2012年06月06日16: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主题为“舌尖上的诗歌”的深圳学术沙龙活动在市社科院进行。
“讲一讲"舌尖上的诗歌",也是为了传承我们在文学上的人生观。打通因为深圳浓郁的商业化堵塞的诗歌的任督二脉,让诗歌回到精神的殿堂,让诗歌回到人性的原有的位置”。6月5日上午,主题为“舌尖上的诗歌”的深圳学术沙龙活动在市社科院进行,该项活动由市社科联举办,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承办。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为理、研究员张军、作家陈小澄、五味子、陈浩、顾亚峰、王飞跃等人在研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他们认为,置身于当代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诗人们虽也坚持创作,并且表面上呈现了一派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纷繁的诗歌:废话写作、下半身写作、梨花体写作、犬儒写作、羊羔体写作、新红颜写作等,但因缺乏对人们生存本质的透彻,一些人感到空幻、无着和寂寞。无思想、不思想,构成了当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
开启解构诗歌的新时代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关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答和不同的艺术传递,也因此形成人的诗意哲学的心灵史。”张军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经历了四代发展过程:第一代是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正统诗歌,按时下讲,是主旋律诗歌,以闻捷、贺敬之等建国后30年的诗人为代表;第二代诗人则是改革开放伊始,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而出现的“ 朦胧诗”,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第三代诗歌是1986年由安徽《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诗歌大展上而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新诗人,以于坚、韩东、杨黎、李亚伟为代表。而第四代诗人是以1989年为分界线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 、“完整性写作”四大诗歌写作群体的诗人,他们诗歌写作特点更多体现的是游戏态度、炒作表演、娱乐精神。
诗歌形成强烈思维反差
诗人身陷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一切都在变动。心灵与身体的不断分离导致自身的不和谐,所以焦虑感、不安全感等情绪才会愈演愈烈。
舌尖上的诗歌不仅是上面的口语诗,还包括了口水诗、“废话诗” 、以及白话“羊羔体”。如沈浩波的《一把好乳》、《朋友妻》等亦皆是对性心理、性欲望的铺展,如他的《一个女人的两次日记》即是以性欲为中心的白描。纯粹有意的揭示性事,而且充满着窥淫癖的心态。而著名诗人赵丽华的几段“废话诗”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在网络上创造了几十万的点击率。这是诗歌,还是废话? 还是“口水诗”?在网易、天涯等各大网站论坛曾经掀起一股久违的不同的诗歌议论。张军等人认为,这样的诗其实不是成品,是实验品。或者说,这些诗完全是作者的炒作。
诗歌缺乏对生命的追问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物质的追求难免对精神产生一种挤压作用,但诗歌应该坚持对现实的批评精神,”王为理博士在谈到当代诗歌时这样认为。
“当代诗歌就是缺乏对生命的追问,对哲学的思考。”张军认为,现代诗歌的困境,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困境。但就诗歌本身来说,则是写作的“诗化哲学贫困”。为此,诗人对当今人生需有哲学的思考和观照。为了化解人生存的艰难与窘迫,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探索:第一、折返内心,重塑心灵,对抗物质对精神的挤压;第二、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爱的源泉和生命的力量;第三、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潜在的诗意,追求灵魂的超越。
作家五味子认为,诗人的目光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反映大多数人的心声,这样的作品才能不朽。“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沉迷与于个人感受,这是诗人的堕落”。作家陈小澄表示,无论是什么体,诗歌创作,必须心灵上先产生强烈感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诗歌才能优美,才能传承下去。( 记者 王光明 图/文)
作者:王光明 图 (来源:深圳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