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十评论》第006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8: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九十评论 于 2014-8-6 19:50 编辑



主持人语: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而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开始发酵发热至今。
我一直在想,我写诗,天天写诗,我背着诗人的名号。这是不是诗意地栖居?
我一直在想,我读诗,天天读诗,我走哪都拿着诗集。这是不是诗意地栖居?
、、、、、、、
我想,或许都不是,而是看诗歌中的那种独特生活视角和超俗生活态度、、、、、、是否根植于我的生活?这才是决定我是否是在诗意地栖居的主要元素!            



何婧婷:《花是怎样枯萎的》

最后我必须:卷起裙边
提着黯淡的花瓣赤着花蕊跑过明晃晃的时光
那些暗红的,凋零的,伸出手
飞到哪里就展开多大的身体,而天和地
只是一朵花任性的拥抱
最后我必须:枉费心机寻找花开不到的地方
灰烬之上你取出肋骨,把我化为下一个清晨

亲爱的,告诉我,花是怎样枯萎的
让一天蔓延出另一天,让钟声灌满鸽子
让光线在黄昏中祈祷:这一天不要过去
你记得那细小的脉络,花瓣——昆虫的翅膀
是我扑棱过的,是你纵容我的
最后我必须:在你怀里老去
把睡梦拉成细长的光线



No1:
本期的三首诗,是由朱光明选取,由此也能看出他的趣味,即遵从情感的真实。诗歌写的是诗意,但大家对诗意的理解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尝试也所不同。这三首诗,主题上都是清晰的,技术手段也容易分析。它们并不晦涩,不故弄玄虚,读的时候能直接感受到作者的心灵。《花是怎样枯萎的》,很美丽,少女对时光逝去的喟叹。感慨时间与生命,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本诗的作者,应正处于大好的青春年华,因此心灵充满了幻想的自由与淡淡的忧伤。通过对理想情怀的抒发,以抵达一种可能的生命境界。“最后我必须:在你怀里老去/把睡梦拉成细长的光线”,正是青春的呓语。这首诗,是作者美好心灵的浪漫私语,在感受似梦似幻的少女情怀之时,我觉得此诗的情感显得热烈而稍不节制,浪漫主义成分居多。(安氏)


No2:
乍一看,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很快被自己否掉。在第二节读到的“亲爱的”这样一个称呼,我理解为是一个统称,它的意义在全诗中已经逾越简单的“情爱”的范畴,让整首诗的空间得到扩大,升华。
一个曼妙的美的瞬间,不只是一朵花开的样子。就连凋落,在诗人的文字里都变的那么美,美的那么奔放,亦或楚楚动人。诗人看似写花朵枯萎的形象及凋零过程的层层折叠,实际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命的画卷。
这首诗的语言节奏是凭着诗人对语言把握及内心情感流露的深浅而任性转折的。舒适、自然。语言之轻,与所指生命渐变的过程的“重”形成鲜明对比。如小说一样,明暗线交错,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这首诗的张力十足。作者所列举出的一系列事物都作为诗人对比的一个意象,或借“小”衬“大”。这首诗平静的意蕴,但有撕裂的空间,语言跨度与意象衔接也恰到好处,让整首诗得以在更深层次的解读中依然能够成活。
“一花一世界”实际是这朵花的枯萎,却让诗人看见花朵枯萎之外的事情。虚我与实我之间的转换,为凋谢的花朵赋予了人的气息。眷恋与不舍,是一朵花任性的拥抱,是灰烬上取出的肋骨。这样的语言足以让人记住这首诗。(木鱼)


No3:
猛一读这首诗,让我有一种颠倒错乱的感觉,这顺序是不是有问题呀,刚开始就说“最后”怎么的。后来又认真读了几遍才发现没有错,作者就是这样安排的。这应该是一首爱情诗,或者不止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有直接的告白“亲爱的,告诉我,花是怎么枯萎的”,也有完全抒发心意的句子“飞到哪里就展开多大的身体,而天和地只是一朵花任性的拥抱”,细想之下是有那么几分意思的,可以理解成恋爱时的状态,像花一样肆意绽放,野蛮霸道,是小女儿心态。
但我始终觉得,结构的展开太乱,突兀,跳跃,没有一个着力点,特别分散,直接削弱了仅有的几句还算有想象力的诗意。一首诗,需要一个主要的思想,或者某一种情感作为支撑,意象和语言可以多样化,但必须找到一个汇聚的点,一个诗意倾泻的出口。但在这里我没有看到,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是失败的。(贾雪)


No4:
这种风格的诗歌在这几年特别招人喜欢。原因在于相对于传统诗歌它有更鲜亮的东西,它自由不呆板,有跳动的感觉;相对于后现代的赤裸裸它又具有语言的优势,你不可否认在诗歌中如果能咀嚼到典型的诗歌语言,不管你是否明白他在写什么,你都会为之心动,这是意象也好,陌生化的处理也好带给我们最原始的魅力。这种诗歌主要看成色,因为不管它写的成功还是失败,幼稚或是成熟,总是会有让我们心动的一部分。
说到成色,很多人觉得这是诗人本身的气质所带入给诗歌的,或者说看运气,可遇不可求。其实不尽然。我们回到诗歌文本来说,诗歌的第一段成色特别好,花儿枯萎的时候,一定是先垂下头,所以它会倒过来,提着裙摆(黯淡的花瓣)赤着双脚(花瓣的花蕊),它在半空中飞,飞得越远花瓣去的地方范围就越大,这过程中成了天和地最可观的纽带,而花的轨迹一定从天到地,向下的过程,所以这个拥抱意义重大——如果天是生命的起源,地就是生命的终止。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最后两句,花开不到的地方就是花的根部,生命从此终止也从此开始,是个轮回。这最后作者出现了第二人称“你”,这是一个并没有铺垫的出现,那么我且大胆猜测它是一首倾向于爱情的诗歌,且作者是个姑娘。
解读这些并不重要,也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一首诗歌,我们之所以读起来舒服,觉得诗歌的成色好,是因为不管作者在表象还是隐喻上都有着非常合理非常真实的逻辑(即使是佯谬的,反讽的,顾左右而言他的,独立到单句的表达同样是在反方向证明逻辑的真实性),并不是胡说,并不是为了诗歌乍一看出来的新奇效果而意象到处乱扔到处塞,也不是为了诗歌的张力,故意拉大两个意象的联系距离,导致所有意象都是散落的珠子,你仔细读时一颗也拾不起来。这点很重要,非常重要,这才是影响诗歌成色最关键的因素。说到这里,我就想多说几句,我们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同样需要是合逻辑的,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诗歌自己写时特别感动别人却看不懂或者觉得很烂,当然这有读者会选择诗歌诗歌也会选择读者的缘故,但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还是问题出在了作者身上。这个问题就是用词的准确性问题。比如你非认为荷花代表着肮脏,可是大家都本能的看到荷花就想到了纯洁,你还要把荷花以肮脏的内涵放进文本里,可能整体下来你觉得是整齐的,读者可能就因为这点造成了阅读上的断层。千万不要改变意象的本身特性,如果你想要表达不一样的内涵,要么换个更合适最好是独一无二的意象,要么你就想办法用表达去引导读者认为荷花其实是肮脏的(这需要作者很高超的功力)。
我们再回到文本说说第二段。我很能理解作者写下一段的原因,但是很遗憾第二段并没有什么拔高,有些在文本上过于缠绕了,而且不是基于第一段而是在重新阐述或者是在分析它,你希望把这其中的隐喻更加明显地表达出来,但事实上有些东西不需要解释,我们不值得把一首诗歌背后意义的巨大可能性最终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上来,收到你自己的范围上来,这是得不偿失。其实从我阅读的本能感受来讲,如果诗歌到第一段为止不要去续写,会精彩的多。你第一段的结尾是个好结尾,足够了。(小绿叶)



林国鹏:《故乡不是一幅画》

我不喜欢将故乡比作一幅画
我故乡的石头粗糙
野草营养不良,水稻得了瘟疫
沟渠开始积水和囊肿

我不喜欢将故乡比作一幅画
你看鸟群诚惶诚恐
不好勾络,也不好上色
它们不小心漏掉的叫声
会刺破天空这张薄弱的宣纸

我承认故乡画不好
比羽毛还轻的风
比水滴还重的暮色
很难被土地遗存

我不喜欢将故乡比作一幅画
你看父亲被稻苗夹在中间
拼命抽打,咸腥的海风
吹进裤腿和袖口,迟迟不肯出来

我怕那些陪父亲走了那么多年
皲裂的肌肤
一旦入画
会浑身不自在

No1:
怎样处理诗歌,并不单是技术问题,其实涉及到怎样处理自我。我们对诗意不同的认识,其实也正是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但并不存在着一个本质问题。故乡,对诗人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出发点。对故乡面貌的关照,不仅是情感的抒发,也意味着生活视觉的调整。 在这首诗里,故乡之于诗人,无疑是沉重的。因为他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因为他的亲人还将生活在那里,所以诗人不屑于把故乡比作精美的画卷——他很清楚那里的一切。所以他把自己的情感托盘而出。无论是故乡的水稻、沟渠、鸟群,还是劳作的父亲,都在诗人笔下获得了它们原本的意义——这也正是作者写这首诗的原因。通过对故乡景物的记叙,以及自己的私人记忆,诗人在情感上守护了故乡,完成了一种诗歌的真实。我觉得全诗最后两节写得甚好,很形象也感人,而前面似乎写得轻了一点。(安氏)


No2:
我挺喜欢这首诗漫不经心的口气,在结尾的地方突然给你来那么一下子,就好像我正在田间的小道上哼着歌儿跑着跳着,虽然心里头有点淡淡的忧伤,但也压根没料到前面是一方煽情的悬崖,我咕咚一声头朝下就载下去了,很疼,没摔死,摔得很心酸。
就是这种感觉。
从头开始说吧,“故乡,比作一幅画”,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绘画和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绘画和摄影都带有欺骗性。它们故意将人物和事物光鲜的局部展现出来,而人为地忽略掉其内部的腐坏和不堪。所以才有了本诗作者反复重述的这句“我不喜欢将故乡比作一幅画”。
作者是清醒的,并没有盲目地为故乡写赞美诗,而是用心看到了故乡的贫困,衰退,和自己深深的无能为力。作者用这些句子“野草营养不良,水稻得了瘟疫,沟渠开始积水和囊肿,鸟群诚惶诚恐”来描绘真实的故乡,但这些还只是铺垫,真正的重点在后头。
“你看父亲被稻苗夹在中间,拼命抽打,咸腥的海风,吹进裤腿和袖口,迟迟不肯出来”,看到这里才明白作者的用心。原来,生活的残酷强加给父亲的痛苦,跟原应该属于“一幅画”
的那种优美宁静形成了剧烈的对比反差。正是由于父亲在稻田里艰难挣扎这个意象的存在,才使得本诗“故乡不是一幅画”的命题得以成立。通过这样的手法,即使没有直接的抒情,我也能读到作者心中巨大的波澜。由此可见,使用铺陈,设置悬念,再突然将谜底揭晓,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这样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惊人的。(贾雪)


No3:
好的立意和角度是诗歌成功的一半,一个好诗人应该具有这种智慧和眼光。这点上作者做的还蛮出色。优点不多说了,我相信好的东西大家有目共睹,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去分析它(原谅我实际上是因为写完第一首评论后有点元气大伤)。
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一个非常常规的做法,由浅入深,从石头、野草、水稻、沟渠、鸟的反态开始,营造了一个并不优美反而很恶劣的环境,到在这种环境下饱受摧残“丰富”的父亲他的常态结束,结尾很自然,起到了拔高的效果。
接下来我想说两点。
    第一,我建议把所有的人称“我”、“你”“你看”、“我怕”全部撤掉,最多在第三段留一个“我”。再回过去读一读,是不是诗歌要更干脆张力更到位节奏感更好?其实我们在修改诗歌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减肥”的过程,就是要把所有可有可无的字、词、意象、句子全部减掉,诗歌就会变得更精细主干结构更清晰。这是一个捷径。
    第二,作者想在第三段做一个过渡,但事实上很成功地打乱了诗歌的节奏,而且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全段去掉反而诗歌的顺接度更好更自然。
第三,诗歌的语言还有打磨和提升的空间,略显生硬。
请原谅我这么苛刻,你有那么好的一个立意不应该去浪费它,这样太可惜了。(小绿叶)



敖运涛:《浪呀浪》

一朵浪咬住一朵浪的耳朵
一朵浪合并一朵浪
一朵浪借助一朵浪的惯性,凌驾于
一只海鸥之上。一朵浪抛家弃子
远走他乡。一朵浪不可一世,取代了一片海
又被一朵浪割下头颅
一朵浪绽开夕阳,一朵浪平静下来
一朵浪前面是一朵浪
一朵浪后面是一朵浪
一朵浪要花掉一辈子去理解起承转合


No1:
这次的三首诗,在形式上都有一个特点,即在语言上重复构建。这个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在这首诗,它的成功也在于此。诗人表面写“浪”,但明显是在写“人”。海洋之中,也是人群之中,社会之中。海浪的千姿百态,便是世间人物的不同命运。物我两忘,古代诗人面对自然的方式被现代诗人继承了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写作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思考方式。此诗给人的想象空间极大,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予以理解。这首诗语气酣畅,读来爽口,“一朵浪前面是一朵浪/一朵浪后面是一朵浪/一朵浪要花掉一辈子去理解起承转合”,这正像北岛写过的,“生活:网”。(安氏)



No2:
这首诗简单明快,干脆利落,一点儿也没有故弄玄虚和故作姿态之嫌,要表达的思想也非常直观。每一句都有“一朵浪”这个主体意象存在,每一朵浪的存在状态都是不同的。作者用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动词,如“咬”、“凌驾”、“割”来刻画主体意象互相斗争、胶着、较量的样子,现场感较强。
在整体节奏的把握上,作者也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通篇语句无任何拖泥带水,一气呵成,韵律恰到好处,情感高低错落,描写过高潮激烈的斗争“凌驾于一只海鸥之上”之后,随即展开对离别、放弃、惋惜这些情绪的顺手补充,“一朵浪抛家弃子远走他乡”。该放的地方就放,该收的地方也要收,我认为这是作者的老辣之处。
显然,本诗的作者懂得如何发挥诗的力量。这首诗非常短,区区120个字,表达的意境却非常开阔。形形色色的浪,其实就是众生百态的写照。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与同类竞争,或者合作,或者利用,成王败寇的命运谁也躲避不了,在志满意得之时说不定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要伺机而动的。这些都被几句诗完整地概括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惜字如金,一个字的背后就可有万千种变化,万千种深意。这种深意归根结底还是要指向人。所以,能用极简的文字表达人世的复杂,是本诗的功力。
结尾处,有一种尘埃落定与世无争的超脱淡然。生命无非就是一场循环,厮杀终究要归于平静,日子还是要像浪花一样一路奔跑着向前流去,起起落落不可避免。对万物众生而言,浪,或者人,都是再渺小不过的存在。
如果要挑点什么毛病的话,我觉得结尾处“一朵浪前面是一朵浪/一朵浪后面是一朵浪”意思是重复的,稍显冗长,可以只用一个句子来代替。当然也有可能作者出于整体结构上的考虑,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贾雪)


No3:
学会用简单的意象简单的语言去表现复杂的东西绝对是一种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有点投机取巧的感觉。这是一种回归意象本质的做法,你只需要去表现这个意象,看起来什么也没说而事实上什么都说了,这种说并不代表作者的思考容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发散性的行为,写作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千万别去定义它,给它唯一的隐喻。你只需要让它有模模糊糊的一条主线,它是整齐的循序渐进的就够了。所以说有的时候这样的诗歌在写作难度上是相对简单的,而去发现这个意象需要一种能力和意识。
作者在写作时前六行都很到位,七到十行也到位。问题出在了第六行和第七行的顺接上。其实问题很好解决,你只需按一个回车键,把它们分成两段。
最后我想用这样的感受去结束,年轻的时候我们乐于去追逐,我们不可一世,我们远走他乡,我们渐渐流血流泪渐渐杀死自己的青春。等到夕阳西下,等到我们心智成熟,等到我们觉得话说多不如少,我们就真正拥有了一片湖水:它由很多浪花组成,尽管你看到的它是平静的。(小绿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8-6 18: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杀了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8-6 18: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杂鱼 于 2014-8-6 18:20 编辑
杂鱼 发表于 2014-8-6 18:13
杀了发…


本期,怎么会有一股子为评而评的感觉?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8-6 20:5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主持这个,敬请批评、建议、交流!
另外,三位作者,光明先斩后奏,抱歉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8-6 20:54 | 只看该作者
杂鱼 发表于 2014-8-6 18:16
本期,怎么会有一股子为评而评的感觉?嘿嘿…

光明愿闻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8-6 23:42 | 只看该作者
叶子的评论,很够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8-7 18: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高短短 发表于 2014-8-6 23:42 叶子的评论,很够味~

嗯,确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8-13 13: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支持!灰常好!祝越办越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8-16 22:30 | 只看该作者
“九十评论”,是指要写满九十个吗?还是指“九零”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8-16 22:32 | 只看该作者
刚在《诗日历》上看到推荐,才知道。很有意义的大工程,强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3 05: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