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看山望水 于 2014-8-9 14:56 编辑
也谈谈皮旦的诗《大树》
看山忘水
对皮蛋这首《大树》的讨论集中在是否为垃圾派代表作上,即其创作是否符合垃圾派诗观,文本具有多大的代表性。白鸦将其作为皮蛋的两首代表作,且推崇到“诗歌文本的方式发表的诗学观”、“皮旦关于垃圾派诗学理念的本意”的垃圾派再确证、再澄清高度,而言其“在垃圾派除了皮旦自己,没有人能偶真正理解”,也就有了垃圾派谁才是正宗的意味。垃圾派另一位核心人物,也是将垃圾派影响力发挥到极致的诗人徐乡愁则持明确的反对意见:这个作品同样不是垃圾诗,垃圾派的宗旨大家都清楚,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不是。围绕此诗发生的争议和讨论似乎已超出了诗本身,好在讨论也是文本现场指证方式进行的,与其它火药味十足的“诗歌纷争”有别,倒显得有些温文尔雅。
从垃圾派“三原则”看,《大树》就不具有第一条的 “崇低”、“向下”性。诗围绕对大树的自清以自在问题,采用了类似索绪尔语言学的方法,利用一系列“排他性”策略来划定边界;“树”被放在括号里,或者说只为形象性表述(机理)而设置,而要言何为“大”,非高、非老、非粗,旨在指认“大就是大”,不是别的属性替代物。
作为诗创作来看,反隐喻从“第三代”就开始了,本诗历史意义上成为一种沿用;从反语意角度看,韩东的《大雁塔》更在前面,也不具有探索性意义。——探索已被当代诗人们玩翻天了,掘地三尺,再无新大陆可发现。但诗创作本质上并不要求“不搭界”,任何诗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完全独立范围。优秀的诗人大都具有超凡的汲取古今中外养分,集天体灵气,日月精华能力(有时这种能力被称为天才),来成就其优秀作品。因而从“大树”这个题材的诗歌表现方面看,是首相当不错的诗。对这个“非隐喻”文本,甚至你无法排除传统的语意阅读,作为客观文本在读者那里完全可以寻求语意、“言外之意”,将你的抒写方式当作张力空间生成方式,去添加语意。韩东可以说《大雁塔》什么语意都没有,读者可以说你是带着观念上去的,同各种观念发生了一次交锋简单表态然后又下来的;无即是有,无不过是有的一种存在方式。读者那里的阅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换位阅读”,按流派主张去按图索骥。也没有哪个严肃批评家像我们当代诗坛评论家(所谓“标准读者”)去做一番失去自我(阅读本体独立性)的换位,彼此推波助澜互相制造影响力。在流派热点的诗时代,诗歌评论家们成了附庸、帮闲,仰仗流派的助推和解读身份来获得话语权。
读这首诗可以让头脑干净一下,阅读中自动清除常识、习见,获得一种空明的放松感、释放感,从这个角度看本诗也有后现代意味,反核心,反权威,反习见,其中还有反理性成分(词典义,一般思维方式),可是我们大可不必去按照后现代主义诗观去阅读本诗,因其演进过程正是借助于理性,并不“放浪”、“粗糙”(垃圾派三原则之一),有点类似博尔赫斯的哲思诡辩策略,读者在阅读时也就必然以理性去接受。
据上所言,本诗并非垃圾派的纯粹代表作,不具有流派观点的集中体现。文本是客观的的,任何外在言说都无足轻重,不具有权威性,即便诗人皮蛋本人来就此诗做出声明。强粘在作品上的标签是外在物,也并不牢靠。
长久以来,我们诗坛的创作看似自由,却枷锁重重,集中体现在流派诗人为“守成”而画地为牢,而“扩土”又乏力,使创作陷入尴尬境地,浪费了诗歌才分。诗之外的谋求也是对诗的限制,对诗人天赋的束缚,这点在我们名大于诗的功利规制下更为严重。
于 2014.8.9第一稿
大树
皮蛋
这就是它∶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它是大树
它是这里最大的树
有比它高的树,河这边就有一棵
它在河那边。河那边它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棵
但仅仅比它高不行,高不等于大
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它一直大
一直作为大树存在
这是事实。附近没有哪一棵树大到可以取代这个事实
远一些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反正附近没有,反正方圆三千里以内没有
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
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
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
不用说有比它粗的树,虽然不多,但不是没有
一直往西,距离它三百里零三尺就有一棵
从底到上都比它粗
仅仅比它粗同样不行,粗也不等于大
它是大树,它在那里站着
它仿佛在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
老也不等于大。比它老的树数也数不清,远近都有
仅仅比它老也不行。老甚至更不等于大。
本人原本对诗坛各种流派纷争和话语缺乏兴趣,讨论既然在评论版块出现,自然谈点个人看法。写完就不愿意看,等有心情时再改草稿,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