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永周 于 2014-9-9 16:10 编辑
关于诗语的塑成与裁剪
——兼读梦影含心诗歌《刻在眉间的岁月》(外两首)
文/梁永周
对于诗歌的语言要求不外乎有三点:意象、意义、意境。有意象的融洽,形象而贴切或矛盾于推理;意义的把握与推广,一首诗歌不但是自我情愫的宣泄,或是堆积之后的爆棚,而是善思善悟后淡然冷静的表态,我不是单个群类的代表,而是对于客观与主观的区分或是界限,让诗歌有所肩负,从而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而对于意境则是艺术方向的提升,是对于空间感的把握,张弛上的调度以及画面感的呈现。诗歌的言语始终要基于内心的本质之上,所以主次之分尤为重要。那么诗之本是“实”而非言辞修饰。当然这仅是私家观点,自娱自乐而自立信条。
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又独立划分才推动了富有成效的影响。利用简单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日常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底。梦影含心的三首诗歌极为符合正逻辑的行为准则,其一是由现象到本质的直入深扎;其二则是由境遇到情感的延伸与表达;最后则是沉淀之后的轻描淡写,以淡描浓的升华。
诗歌的简练程度是从语感及其内容表达的形容必要性等多方面考究,相对来讲篇幅以及行的长度并不能作为依据,或是只能作为辅助依据来判定。“青山,隔断的是目之所及/而天涯早在心上,渗透出烟雨江南/信笺太短,盛不下情思万丈/只有在稀星处,深巷里独望繁华看光阴的眉紧蹙着/在越来越痛的地方,落下旧梦一枚”诗歌语言有自我特色这是诗语本身的塑成,先果后因表达有所凸显与偏重,使其在力度上有所集中;透过意象则呈现一个女子的细腻,透过诗语的塑成分析则浅析到果断、干练与精简。诗语的塑成绝对是沉淀的产物而非冥思苦想的堆积,有所感观的实物牵引的思维搜索,从沉淀中寻求类似作为依据从而缔造出最终表达自我的价值观念的言辞。所以对于诗语是对于自我价值观念以及所历经事物所营之后沉淀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结合。而所讲的以淡写浓,是在于笔墨的详略。虽有表浓度的“情思万丈”但重点是在于“旧梦”,更为客观,用理性去驾驭文本的抒情。其中的隔离,与现实喧嚣的划分是清晰明朗的,从而让诗歌有了独立的空间,别人所感的前提条件是在私有所缔造的共鸣上。
用直接的对立,而非易混淆的圈点式表达。《轮回的温热》中直接用了“好”与“坏”在更多人的表达中则是选取“不好”这种形近对立,目的在于一种混淆跟诗歌粘性逻辑的推理。好与坏的直接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多了些果断甚至是极端,所涵盖的成份划分外呈清晰,内质混乱,所以极难把握。但是诗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忽略使其不成问题,所以也掠过了其问题叠加问题的可能,这就在于诗歌语言本然塑成的超脱性,少匠气,自然发散。
诗歌语言的裁剪多是省略主语、避免重复等,“曲终人散,雁字成愁”,直接的形容词罗列在表达情感上,一是力度的提升,二是言辞的简练。“那是一片没有岸的花期”——《我们曾经走在无人的旷野》,其中“花期”是时间区域,而“岸”是空间区域,在区域的跨度上是立体界限误差,在物理学的逻辑推理中则是错误的,在文学表达上是新颖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误差。对于诗歌的延展性在收尾尤为凸显,结尾不作结,留有思考的可能或是挖掘的站点。这三首诗歌在结尾均是情感语气式结尾,更严谨的讲是感叹式的结尾,在于情感上把握较好,在于理性的延续则是没有提升,好在语言的干练性给予了些许修补。
关于诗语的塑成则要随心所欲,个性凸显,自我逻辑性表达的独立与呈现。关于裁剪则是去除多余,保留必要,简练精巧,力度凸显但不做死结。
题外话:不管对于诗歌或是其他事务都存在一个“适可而止”跟“戛然而止”,冲突性与反思性是最为重要的,句点不是句点,开始也可能就是死亡,这些对立的事情,实质的融合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它不是诗歌里要去表达的东西,而是作为人本身对于自我深入的过程,以求面对最终结果时不至于太过尴尬的自我陌生。对于诗歌大家还是各取方寸,任由滋长,对错、好坏,不好评判只能交给时间打磨。主题与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的时候,主动变被动,所以一切就都颠倒了。那么久陷入了背道而驰,对于事,静念打坐,常思善悟。给自我宽慰和缓解即为最大真。
2014-8-12草於 临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