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4-9-21 18:05 编辑
走访杜甫故里“诞生窑”
笔架山下不一定出文曲星。
窑洞里也不出产诗,和诗人。
1300年前,一个伟大诗人在巩义南窑湾村笔架山下的窑洞里诞生,并不证明这座山和这个砖砌的窑洞,有什么特别与神奇。
他的啼哭,并不比别的婴儿响亮。即使高八度,也不是诗。
他早慧,被称神童,七岁写的诗,应该也算不上杰作。
18卷1400首诗,多是在颠沛流离、贫病困厄下哭出来的,多是在战火频仍、生灵涂炭中喊出来的。
没有“满目悲生事”,能有“三吏”、“三别”的悲悯吗?
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仁爱吧?
正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让他的诗成了“诗史”。
正是上悯国难、下痛民穷,才成就了一位“诗圣”。
这跟笔架山与“诞生窑”,几乎没有多大相关。
不过,一位伟人的故居与故里,还是让乡亲们骄傲与自豪的。
我也很乐意来到这里,寄托我的崇敬与怀念。
但我不想说,是这些故居与故里,造就了一个个伟人。
神化一间屋,许多人喜欢这样做,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2014年9月21日)
|